产学研下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2020-02-02 03:55邵楠
高教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知识管理产学研

邵楠

摘  要:青年科研工作者知识储備完善、思维活跃度高、年富力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然而当下青年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高校的青年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面临着没有实际企业经历,考核压力大,科研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等实际问题,如何为青年科研工作者破题是本研究的目标和价值所在。本研究基于知识链理论,在分析产学研(U-I-R)协同创新过程中核心知识活动和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构建以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路径;从体系要素和合作模式出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系统仿真,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模型进行优化;最后,从政府职能、企业职能和高校职能三个维度提出增强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和活力的新理念和思路。

关键词:青年科研工作者;产学研;知识管理;协同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10-06

Abstract: Young scientists have perfect knowledge reserves, high thinking activity and are in the prime of life. They are the main force in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However, young scientists, especially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s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face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no actual work experience, high assessment pressur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that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effectively.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young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is the goal and value of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knowledge chain theory, this study builds on the core knowledge activities and key links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Research(U-I-R), and builds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ath based 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with young researchers as the main body. Starting from system elements and cooperation models, a causal relationship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the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the model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is optimized. Finally,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enterprise functions and university functions propose new idea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and vitality of young teachers.

Keywords: youngscientist; University-Industry-Research; knowledge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引言

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U-I-R协同创新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1]。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力军,大学承担着知识创造和转化应用、人才培养和交付的使命,青年教师及青年科研人员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高校的科研和教育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趋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难以满足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2]。为了解决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U-I-R协同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通过U-I-R协同创新的功能互补、行为协调和资源共享三大主体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国内较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普遍实行非升即走或非编制的岗位管理,普遍要求青年人先过科研关再过教学关,那么在这种体制下如何适应并有效的融入到科研体系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实验室做一名孤独且成功的科研工作者已经不符合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在科研目标的设立上必须要对接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从需求中寻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引导青年科研工作者研究并适应知识管理视角下的U-I-R协同创新模式,无疑是迅速开展科研工作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知识管理贯穿于U-I-R协同创新的整个过程,是产学研协作创新的核心环节,知识增值与否是衡量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因此,U-I-R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管理过程逐渐引起了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3],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机制和路径上。韩周和秦远建基于双元性理论,将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分为探索性和开发性创新路径,研究了在产学研中沉没性知识资本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此机制下的运行保障策略[4]。罗岭和王娟茹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系统,指出公有知识与私有知识的冲突以及知识产权的冲突是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两大知识管理障碍[5]。霍明奎和冀鸿从知识链的角度出发,围绕知识生成、转移、创新和应用,提出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体系及相对应的高校知识管理策略[6]。余探讨了产学研合作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的知识管理战略,指出政府宏观调控和IT技术的使用可以极大地促进不同主体之间实现知识的转移、交流和共享[7]。

上述学者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有着独到的见解,然而,他们大多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很少有人把产学研作为主体进行研究,并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讨论协同创新过程。因此,本文基于知识链理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阐述,构建以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主体的U-I-R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路径;在此基础上,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对产学研合作系统模型进行优化;最后,从企业职能、政府职能和高校职能三个维度提出增强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和活力的新理念和思路。

一、理论研究

目前有大量的文献都涉及创新活动的决定因素。虽然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技术激励措施,已经被作为创新的驱动力,但是关于创新活动如何对社会,或者经济环境变化作出反应,以及反应的程度均尚未达成共识。本文的理论研究是在知识管理系统和U-I-R协同创新模型的基础上开展的。

(一)U-I-R协同创新中的知识链和知识管理

1. U-I-R协同创新中的知识链的形成

从知识内容和知识特征的角度来看,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有著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的职能角色和发展目标也非常不同[8]。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知识的源泉,承担着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使命,所拥有和创造的知识以显性知识为主,更注重科学性和普遍性,具有可转移性和高度转换性。企业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长期从事技术产品,流程转化和组织管理等工作,它具有市场实时性要求,在创新知识和技术的转化、应用、反馈和改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具有专业性强、迁移率低、知识隐性强的特点。知识内容和知识特征的差异造成了知识的鸿沟,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此外,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只有正确认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合理调整大学教育的知识结构,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平衡。因此,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产业,大学和研究的协同创新联盟形成,知识在各方之间动态变化,形成了知识链的基本组成部分来弥补知识的鸿沟。综上所述,通过对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创新等关键环节进行知识管理,才能形成U-I-R协同创新的协同创新知识链(图1),实现知识的增值和创新。

由此可以看出,U-I-R协同创新与知识链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创造技术改革和创新知识型人才所需的知识具有创造性、专业性、多层次和多维度。U-I-R协同创新能够满足各方知识需求的丰富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各方参与的效益和作用,有利于知识链的形成。因此,协同创新联盟是推动U-I-R协同创新知识链形成的关键。反过来,知识共享的深度、知识组织与集成的效果、知识交换过程的顺畅度,都将影响U-I-R协同创新的效果。知识循环过程包括知识获取与识别、知识交流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协作、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等,通过各方的交换、共享和反馈,可以有效降低UIR协同创新的不确定性,排除大学教育知识的冗余,提高知识创新和利用效率,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

2. 基于知识管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管理贯穿于U-I-R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链的每个环节,知识流动具备有序性和过程导向性。因此,根据高校知识生产和研究活动的关键环节,可将知识管理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初始合作知识管理,共享整合知识管理和协同创新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的初始合作

U-I-R协同创新第一阶段主要是知识活动。在合作初期,应注重知识管理的现状、优势、发展目标以及对自身外部环境的识别与判断。大学通过获取外部信息,确定合作伙伴的产业范围、研究领域和基础设施条件是否满足自身知识输出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创新要求,明确大学和研究所的知识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机构需要确定自身的基本理论知识缺口和应用转化难点,寻找具有自身特点和创新知识技术的合作主体,实现应用转化需求分析。合作伙伴通过面对面交流、中介、电话交流、会议等互动方式判断彼此之间的知识差距和确定合作目标,为协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知识管理的共享整合

知识管理的第二阶段是知识的共享整合。合理组织和协调各实体之间的信息、知识和设施,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思想和现有信息集成技术来实现科研要素的协调、互动和资源共享,创建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组织和整合的交流平台。U-I-R协同创新知识联盟成立后,各实体共同构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条件,设计合理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在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上,合作主体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进一步梳理和整合知识,提取可信和有用的信息,从共享知识中剔除冗余部分,增强其原始知识的完整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以确保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转化。

(3)知识管理的协同创新

知识协同创新和应用是U-I-R协同创新过程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标,这个过程的知识管理尤为重要。知识创新和应用是打破原有知识结构,将其整合并重组为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知识管理只能在和谐,团结,宽容的氛围中实现,因此,有必要为更好的知识创新创造一个基本环境,包括优秀的基础设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文化氛围。此外,为避免内部冲突导致协同创新过程的不稳定,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便于协同创新成果达成一致。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在协同创新中实现知识创新、转化、应用和反馈;大学通过知识流动实时获取市场需求和企业反馈,为知识更新迭代、现有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方向调整提供有效保障。最后,在保证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产学研合作体现的研究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U-I-R协同创新的过程重组

1. U-I-R协同创新的管理概念重组

U-I-R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流程重组必须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以技术输出和创造性人才培养为指导,各方必须确立服务社会的目标,明确各实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以高利润率为目标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商业活动[9]。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高校精神,平衡自身的科研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各学科应注重知识转化、整合效果和创新应用,有效提高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协同知识创新效率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 U-I-R协同创新的组织结构重组

任何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组织结构的相应变化,U-I-R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不同于各实体的内部知识管理,是跨越多个实体的管理活动。文化差异、利益目标和其他差异构成了各方之间分享和建立信任的障碍。在当前跨学科和跨组织研究日益普及的趋势下,通过建立跨学科、跨组织的团队来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结构,高校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活动主要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知识交流共享平台和知识管理流程组织,以共同创新和提高效率为根本出发点,建立更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研究体系和组织结构。

3. U-I-R协同创新的管理方法重组

U-I-R協同创新的流程重组模型如图2所示,知识管理必须突破传统知识管理的局限性,针对需求和目标受众,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将科研项目的学科特点与研究人员的个性特征相结合,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输出和创新人才的产出。此外,充分利用信息化方法,运用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取和整合各学科知识,建立协同创新的知识基础,并对不同结构和类别的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同时,知识库作为传播知识的工具被发送给其他知识工作者,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消除各主体之间知识信息的孤立,提高U-I-R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模型构建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模型提出了刺激创新活动的四类措施:制度化的搜索,市场机遇,技术机遇和问题驱动的搜索。这些类别的创新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仅仅是为提高产品性能而开发的创新。第二类是作为创新来实现特定的客户需求,以及反应的特定市场机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下创新活动并不仅仅是对制度探索性的进行改进,相反,在这个时期发起的大部分创新,是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平衡,做出的创造性反应,或者是通过观察新的技术机遇而产生的。

(一)以青年科研工作者为竞争力的团队构建

工业界的问题通常是以提案的方式被带入研究领域,这些提案是研究人员的主要资金来源。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简称PI,此制度来源于美国,但目前盛行于国内的科研界),通常是一位年轻科学家,是较大提案中的领导者,他主要关注该概念的科学目标、对象和调查。如果PI是这个过程的新手,那么他们可以通过项目科学家(Program Scientist,简称PS)来增援,项目科学家理解工业界对现存问题的表述,并且可以通过它指导PI。更年轻的人员则作为技术人员被包括在团队中。通过这种正在不断发展的方式,大量年轻科研人员也通过项目中的锤炼得到了晋升和发展,工业界也从这样的人员制度中受益匪浅。

产学研的体系中来自于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年轻人需要在一起交流和创新,将科学家,主题专家,技术专家,工程师和设计师聚集在一起,可以提供充分的多样性,如果团队得到了适当的指导,就能够带来新的语言,并带来新的选择和潜在的成果[10]。类似地,边界对象可以为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并在不同学科的语言多样性中构建桥梁。通过对话也会导致新的想法,因为它们可以激发新的问题,并可能指向新的解决方案。

(二)体系要素分析

U-I-R协同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含功能和运行机制等。技术转化是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管理、制度法规等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涉及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营销等因素,其行为主体包括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受社会、科技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型体系,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在阐述U-I-R协同创新知识管理路径的基础上,分析U-I-R合作体系的运行过程,提取出三个功能模块和衡量元素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体系边界和基本假设

边界条件是模块成立的需求,而基本假设需要根据研究对象进一步检验。

边界条件:社会综合环境稳定、国家科技政策稳定(不考虑政府政策大变革和异常条件下的制度崩溃);观察期间,输出单调增加的状态显示;U-I-R协同创新体系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投入主要包括科研投入,企业合作基金投入,政府投入和金融机构投入等,产出主要体现在专利转让和许可数量上;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由于资源有限,必须与大学和政府合作。

基本假设:在概念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各功能模块与功能模块内部结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功能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假设,即环境模块,创新活动载体模块与变换输出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假设;二是关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假设,即环境要素和载体模块对产出要素影响的假设。

(四)因果关系图

图3是完整的U-I-R协同创新体系因果关系图,以专利转让效率(专有技术转化和允许量)为代表变量,以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转化为影响体系生产的主要和直接因素,以市场需求和资源驱动为体系运作的主要动力。

(五)限流图

因果关系图是一个概念图,为确保体系的运行,要将变量分为状态变量、辅助变量和速率变量来构建库存流程图,结合方程式、函数和常量进行定义,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编程,从而建立U-I-R协同创新体系模型(图4)。

基于实际数据的可用性和研究结果的适用性,选择图表中的数据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专利转让与许可数量、科技基金和人员、高校技术转让机构数量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基本规范:

Q=AX1X2X3                       (1)

其中,Q表示专利转让和许可数量;X1是大学科技基金的初始状态=政府的科技基金+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科技基金+其他机构的科技基金;X2代表技術转让机构的初始状态:大学数量=国家认证技术转让机构+地方政府和大学合作的技术转让机构+企业和大学合作的技术转让机构+大学设立的技术转让机构;X3代表大学科技人员。

取模型的对数得到:InQ=b1lnX1+b2lnX2+b3lnX3+?着,其中?着是经典假设之后的随机误差项。从1998年到2013年收集到的大学相关数据,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影响专利转让的主要因素和许可数量的是大学科技基金数量和技术转让机构数量。科技人员和大学科技基金具有很强的显著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排除在外,得出以下公式:

lnQ=-5.293+0.233×lnX1+0.905×lnX2 (2)

大学科技基金年增长率=大学科技基金*大学科技基金平均增长率  (3)

技术转让机构年增长率=大学技术转让机构*大学技术转让机构的平均增长率(4)

(六)仿真分析

产学研(U-I-R)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要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最优的协同过程

取DT=0.5年,假设完成时间为10年。根据所建立的结构模型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引入参数估计值,代入模型处理。然后使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编程,以仿真2009-2018年我国产学研合作系统的运行情况,得到仿真结果如表2、表3和表4。

从2009年到2018年,检验该模型与大学科研合作系统的拟合度为R2=1-Σ(Xi-Xj)2/Σ(Xi-Xk)2。其中,大学科技基金与实际基金的拟合度R2=0.937。大学技术转让机构与实际的拟合度R2=0.866,专利转让与许可数量和实际的拟合度R2=0.543。由此可见拟合效果比较好,所建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模型能够有效地代表实际系统,并进行模拟仿真和政策分析。通过模型监管得出,科技基金与转让机构的数量成正比状态,专利转让和许可越多,以及可转让的专利越多,所有这些都可以让系统更好的运作。

三、政策和建议

青年科研工作者创新活力激发和能力培养工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合格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系统必然是一种协同构建的过程。只有系统中产学研形成协同关系,产生1+1+1>3的协作效应,才能使整个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一)政府职能

政府应致力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履行协同管理职能,提供服务平台,为各个层面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政策引导,发挥政府的政策高度优势,牵引企业和高校进行有组织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保障机制,包括资源配置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扩散吸收机制、约束机制等,为了促进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成功对接,在加强投资的同时还应积极协调和指导推动各项专利的转让。

(二)企业职能

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也是反映科技成果最终效益的实施者,因此应强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作用。企业应充分重视高校先进成果的潜在经济效益,引进新技术,同时注重提高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可持续的增值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向大学提供市场信息和研发资金来影响科研活动,并有效的参与到青年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培养过程的方方面面中去。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信息网络技术支持、风险资金支持、专业经验支持、关键技术支持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三)高校职能

高校是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汇聚之地,如果在科研工作中可以有效的凝练方向并发挥组织作用,则可在科研成果诞生和转化中发挥巨大的人才优势。作为专利和其他科技成果的来源和动力,高校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意识,与宏观环境相结合培养科技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了解科技转化规律选择有利于自身成果转化的模式,提高技术研究的间接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专利等科技成果的高效转让。

四、结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转型和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高校和企业中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更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未来,中国的青年教师通常缺少长时间的社会工作经历,绝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对如何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没有经验,那么就应该为他们设计相关的发展路径和工作工具,U-I-R协同创新作为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鉴于此,本文以U-I-R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管理过程为出发点,在知识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主体的U-I-R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路径,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对U-I-R协同创新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进行重新定义;从体系要素和合作模式出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系统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模型进行优化;最后,从政府职能、企业职能和高校职能三个维度提出增强青年科研工作者创新活力和能力的新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姚正海,王艺.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问题探究——基于运动力学视角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05):75-79.

[2]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8):27-31.

[3]Gao H, Qiu Z, Liu Z, et 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 Social Computing,2016.

[4]韓周,秦远建.基于双元性理论的产学研知识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126-130.

[5]罗岭,王娟茹.基于知识管理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J].情报科学,2015,33(07):21-25+34.

[6]霍明奎,冀鸿.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07):42-46+51.

[7]Xu J, Hou Q, Niu C.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Industr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2018,22(52):995-1003.

[8]Hu Y, Xie X. The Optimization Study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Syste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M]// LISS 2014,2015.

[9]王文琳.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6):91-92+95.

[10]苗成林,何刚,孙丽艳.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4):44-47.

猜你喜欢
知识管理产学研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