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寂寥惆怅到徘徊寻觅

2020-02-04 08:04王钟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意象结构

王钟屏

摘 要:《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深受读者喜爱。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丁香姑娘、油纸伞、雨巷等凄清哀婉的意象渲染了诗歌的寂寥惆怅,其回环的结构运用表现出诗人身处困境的迷茫彷徨,虚实意境的勾勒营造了朦胧缠绵的诗歌空间令人遐想。

关键词:意象 结构 虚实之境

20世纪20年代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凭借一首极具象征主义特色的诗歌《雨巷》蜚声诗坛。叶圣陶先生曾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诗歌以轻盈飘逸的笔触描绘雨季小巷的浪漫邂逅,在低沉而幽咽的调子中抒写着诗人内心的愁绪,又以朦胧而感伤的情怀烘托诗人内心对于现实的烦忧以及期望阴霾消散的急切心境。

一、凄清意象凸现寂寥惆怅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意象渲染了诗歌凄清之境,仿佛置身潮湿清幽的狭长寂寥雨巷中,困顿不已。开篇就出现了“油纸伞”的意象,标明地域性,江南梅雨时节的绵绵细雨平添了诗歌烟雨朦胧的情调。“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雨巷”在诗歌中反复出现了四次,且又以“悠长、悠长”和“寂寥”来形容这一意象,描绘诗人在朦胧细雨中,撑着油纸伞,踟蹰于悠长而又寂静的雨巷,他踏着被雨浸湿的青石板,细雨无声烘托孤寂的脚步声,且在悠长而狭窄的雨巷中彳亍,写出了诗人心底的寂寞与忧伤。

这时,“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引出另一个关键意象“丁香姑娘”,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又彷徨,她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独自彳亍,寂寞、孤独的心渴望一位能和他切合的姑娘,想象中的她有着“丁香的颜色”“丁香的芬芳”“丁香的忧愁”,她能和他一样“哀怨”而又“彷徨”,能分担他的忧愁与哀伤。“丁香”作为传统文学中“惆怅”“忧愁”的代名词,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又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人借用“丁香”的愁怨与忧郁抒写凄清与惆怅。丁香一样的姑娘默默地走近,又静静地远去,与“我”擦肩而过,来不及问候,也来不及挽留,而“我”所有的期望就“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姑娘的身影在绵绵细雨中消散。寂寥的雨巷深处,只剩下“我”孤独的脚步声。诗中的“雨巷”既象征着诗人陷入精神上的困境,又表现“我”走不出那条悠长而寂寥的情绪之巷。

如果说“雨巷”“丁香姑娘”等这些意象给全诗奠定了惆怅寂寥的基调的话,那么诗歌回环结构的运用则表达诗人的徘徊与迷茫,营造朦胧诗意空间。

二、回环结构表达徘徊迷茫

《雨巷》总共有七节,紧扣愁怨,从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到姑娘出现默默走近再走远直至姑娘消散,最后我又一次希望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再一次从我身边飘过。《雨巷》在一个回环式的结构,即期待—邂逅—失落中,将诗人的心情表现得极为真切——期待时的梦幻、邂逅时的雀跃、失落时的忧伤。

全诗大量采用首语重叠、反复等修饰手法,如在第二三节就写到“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四五节的“像梦一样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就运用了首语重叠与顶真的手法,且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又完全重复,在诗歌的节奏和音律上构成重复,从而使得诗歌传达出一种困顿中的寂寥感,其间的惆怅迷茫能够唤起心中对于爱情、理想抑或是其他的期盼与追寻。

《雨巷》中的“我”在寻觅着与“姑娘”的相逢,但相逢之后却又不敢去触碰,任由其消失远去,陷入了再次寻觅之中。《雨巷》是作者用寂寥惆怅写下的一首寻觅求索的希望之歌,诗中的“雨巷”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论者认为“ 彷徨伤感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而笔者却认为将浪漫主义似的感伤情调融入因理想失落而苦闷的心境中,更为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戴望舒内心的迷茫与徘徊。

三、虚实之境勾勒求索追寻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不仅注重古典诗歌意境和意象的选择和表现,还更多地化用古典诗歌中的浪漫感伤情愫,呈现一种东方的细腻、典雅、含蓄之美。其好友施蛰存也曾这样评述过戴望舒早期的诗歌“望舒初期的诗,有很浓厚的中国古诗的影响”, 然而“在震旦大学求学期间,接触最多的则是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法国浪漫派诗人的作品 ”。于是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感染中形成了朦胧、忧郁、缥缈的诗歌空间。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数都不是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他曾经这样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这首《雨巷》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诗歌中“我”走在寂寥而又悠长的雨巷,这是实实在在的场景描绘,但是诗歌中的丁香姑娘却可以是实指,即诗人爱慕已久的姑娘,也可以是虚指。对姑娘进行的描写是以“她是有”起头,却抱有幻想地去猜她的模样:“丁香一般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但是她又“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丁香姑娘是虚幻的,诗人脑海中所猜想的丁香姑娘的愁容,在无形当中就成了诗人个体情绪精神的投射,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种镜像,表现出对诗人内心幽怨愁苦之情的印照以及诗人追寻理想而不得的宣泄,既是诗人苦闷彷徨而又心存希望的表达,“丁香姑娘”幻化成戴望舒理想或者希望的象征。

在美学范畴上,意境是由虚和实两个部分构成,实景是对情景的直接表达,而虚境是在幻想和联想中表达出来的。《雨巷》以虚写实,转实成虚,写出了诗人在没有尽头的道路中对于理想的追寻,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充满了凄清、惆怅、徘徊与迷茫,也不放弃追寻与求索,于是再一次“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在写《雨巷》时,诗人虽怅惘但还心存希望,但是他后来的诗歌 《林下的小语》则重在描绘哀伤与绝望。在深情相拥时感觉到的不是彼此的温暖,而是穿透心底的寒冷。或许在哭泣时才能拥有记忆,所以才有了“不要微笑,亲爱的:/啼泣一些是温柔的,/啼泣吧,亲爱的,啼泣在我的膝上,/在我的胸头,在我的颈边:/啼泣不是一个短促的欢乐”。“我”在你心中分量开始比“天风” 还轻,在“你”的眼中已不再有“我”晃动的身影。尽管心中满是不舍,“我”却松开紧握的手,成全“你”的幸福,让“你到山上去觅珊瑚吧,/你到海底去觅花枝吧”,残留于“我”心中的却是“这沉哀的,这绛色的沉哀”。正如杜衡在《望舒草·序》中说的那样“五年的奔走,挣扎,当然尽是些徒劳的奔走和挣扎,只替他换来了一颗空洞的心”。此时的戴望舒已不再具有《雨巷》时的那种对爱情、对理想的渴望,而是整个人陷于了“空洞”,呈现出颓废的情愫。

参考文献:

[1] 孙玉石.戴望舒名作赏析[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2] 施蛰存.戴望舒诗全编·引言[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

[3] 王文彬,金石.戴望舒诗歌全集·诗歌卷传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 戴望舒.论诗零札.见梁仁编.戴望舒诗全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

[5]杜衡.望舒草·序[M].上海:现代书局,1933.

作 者: 王鐘屏,文学硕士,宜宾广播电视大学(市教师培训中心) 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意象结构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