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章亲情诗初探

2020-02-04 08:04刘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亲情

摘 要:云南女诗人李含章在清中期闺阁诗人中颇负盛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其亲属诗中的真情书写值得探究。近年来,李含章研究裹足不前:或诗料难寻,少有原诗精析;或将其放入群体研究特征化、地域化,简化了对其诗的阐释,忽略了回归其诗歌本身。笔者“求全”,首次列出其亲情诗篇目,并举例分析其书写对象、细化题材、情感内涵、艺术特色等,或可一窥此“闺阁大才”之创作风貌。

关键词:李含章 亲情诗

李含章(1744—?),字兰贞,云南晋宁人,湖南巡抚李因培之女,湖南布政使叶佩荪继室,著诗集《蘩香诗草》 一卷。汪庚言袁枚称其为“一代闺秀之冠”,“自古先贤叙诗,以诗成孝敬,厚人伦,趋庭之训首及乎诗”a,兰贞厚及人伦的亲情诗却少有专项研究,甚至其本人的研究也是一个新领域,从1986年雷声普先生对兰贞诗歌选析之后,近四十年来,论述甚少,裹足不前,近人如钱泽、娄欣星等将兰贞作为群体(如晋宁李氏家族群体、湖州叶氏才女群体)研究对象样本在深度与广度上进行扩展,但诗歌选材有限,疏于精析。

兰贞亲情诗所提及者,不少都能文擅诗,如父亲李因培受皇帝“才高”之赞;丈夫叶佩荪乃湖州望族,其世代文风兴盛,又与朱筠、朱珪、钱大昕、祝芷塘等交好,儿子叶绍楏为国史馆纂修、提督云南学政,叶绍本为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袁枚在《诗话补遗》中曾言:“吾乡多闺秀,而莫盛于叶方伯佩荪家。其前后两夫人、两女公子、一儿妇皆诗壇飞将也”;李含章的女儿、儿媳为随园女弟子,诗作成果斐然,后成为文坛中极具影响力的湖郡叶氏才女群体。兰贞身于这样“风雅”b之家,其家庭关系不仅限于血统和经济纽带,还有长期的文化互持,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笔触和真情实感,造就了其“情文绮丽,真得唐人三味”(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的诗风,亲情诗是她部分生活经历的写照,尤见笔力。

一、 李含章亲情诗的书写对象和题材

唐宋以来,渐有女性诗人摒弃依附于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人诗歌创作传统,实现自我代言,渐抒性情。至清代,“文章关乎气运”c,气运关乎朝政,文字狱之祸使“考据之学,后备于前”d。“诗道之尊”的背景下,不少詩人用诗装饰学问,甚至不惜牺牲“性情”要素,作“学人诗”以提升品位。e此时,李含章亲情诗中的真情书写尤为可贵。其124首诗中,亲情诗有35首(计数不算《周母潘太孺人寿词》),之前学者由于资料难寻,未做统计,笔者补阙,列于下表。

李含章的亲情诗中有书信、旅寓、即事、悼亡、寿词、题诗等题材,抒情对象包括父兄、丈夫、儿女后辈、旁系亲家,诗歌表达为人母的慈爱之心、为人妇的温柔体贴、为人子的拳拳忠孝等。其不少亲情诗字数较多,如《 闻五弟》426字、《汇沮楼呈沈太夫人》280字、《哭次媳》250字,均是长篇。雷声普先生认为其题词、寿词“端庄凝重,有典雅风范,显示出作者功力深厚,但也存在刻意求古,雕琢文字之缺陷,显然不及其他直抒胸意的作品的自然而真挚”,并发出“大抵应酬之作,少有好诗,高才如太白,他的全集中的那些宴贺应制诗亦不无白璧微瑕之憾”f的感叹。但雷先生所说“其他直抒胸意的作品”指其旅寓、即事、悼亡等,斯类情文俱佳,见识不凡,温汝骥赞其“愈以见造物之才不限于闺阁,而娘子能军多多益善,为独擅千古之奇”。

二、 李含章亲情诗中的形象化情感

兰贞亲情诗中情感指向明确,用“形象化”概括其情感最为贴切,如孝女、贤妻、慈母形象等。例如,其悼亡诗《七子山》“空余马鬛五湖隅,不见巫阳降紫都。万里云山栖大鸟,廿年风雨泣诸雏。及门尽望西州树,此地曾还合浦珠。回首音容竟何处,白杨萧瑟惨啼乌”g。“一切景语皆情语”h,诗人目寓即书,对亡父感悼,体现了孝女形象。再如《长沙节署》“廿年咏絮鸣环地,今日随君幕府开。画角乍迎新使节,春风犹忆旧妆台。殊恩象服惭难任,遗爱棠阴待补栽。闻道江城舆颂美,如冰乐令又重来”。兰贞自注“丙戌先君子巡抚楚南,予随任居此”i,故有“廿年”“旧妆台”“又重来”等句,在表达对父亲的思念时,也对丈夫为官提出建议,自谦“惭难任”是希望丈夫和父亲一样看淡名利,爱惜清名。朱珪言叶佩荪“直伸其道,不诡阿,端人也”! 0,叶绍本也说其父为官“所至泽被苍生,声流恺悌”,这或是得益于兰贞在旁的警策,兰贞作为贵门闺秀,宠辱不惊,确是贤内助,此诗体现了孝女、贤妻的多重形象。

兰贞亲情诗中写丈夫儿女较多,描写丈夫的有十首,写儿女的有十二首,占其亲情诗的大半壁江山,贤妻慈母形象较为显著。如《外以校书过勤肺疾盛作》“无官赢得一身轻,转为编摩病骨撑。寡过年方逾大衍,雠经人欲老更生。报恩心重忘疲马,招隐身留未烬檠。珍重年年说长健,好期相伴劚黄精”! 1。朱珪言叶佩荪“请修书自效廉吏,尽心校勘,逾年得疾。甲辰秋(1784)年五十有四,卒于邸寓,未竟其用,可惜也”。大衍之数一过,兰贞已察觉丈夫身体渐消,相比功绩和皇帝的信任,兰贞更希望丈夫不需“黄精”,身体“长健”,“无官一身轻”,这是来自爱人家人双重身份的真切关心,家人永远都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操劳换功业,仕宦青云。虽然“报恩”句不脱“谢恩”套话,但之后“长建”句才是真旨,相比乾嘉时期不少男性诗人开口即谈功名,作诗不离学问,这样细腻的女性之思显得尤为人道,令人动容。女诗人作诗并非都是风云月露的香奁之词,相反,相比于魏晋时期男人学女人作“妖而浮”的吴声歌曲! 2以及士大夫文化抑制下的女性创作,兰贞之诗“言之有物”“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这也印证了清代女性诗歌的繁荣。! 3

再如其组诗《初归吴兴感赋》! 4:

其一:楚水燕山似旧时,廿年踪迹总相随。今朝独返蘋州棹,冷月寒灯照鬓丝。

其二:每话归田倍怆神,转头谁认旧巢痕。可怜八里桥边水,难返三生石上魂。

其三:乌上桥南卜一,辛勤留得大官钱。缘知清白能传后,负郭何须二顷田。

其四:弁岭青连笠泽湄,登楼旷望不胜悲。报君一语君知否?绕郭湖山似昔时。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潘岳语),作者回归吴兴,回忆旧时夫妻相随,只今余己。“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语),此四诗如连续画卷,像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从伉俪相守到斯人已逝,“较桐城张柔嘉称未亡后诸作,尤觉神韵凄然”! 5,尤“三生石”句,“声泪并下”! 6。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负郭”为“近城之地,沃润流泽,最为膏腴”。清人袁文揆评其三“负郭”句:“读此觉‘丝毫不用囊中物,好作清官答圣时尚嫌直”,可见兰贞确承“本自三百牍”(《论诗》)的含蓄诗教。其四颇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语)之感,“无限苍凉,却说湖山似旧,隽旨可思”! 7,是司空图所谓“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刘勰所谓“文外之重旨者也”“情以真而愈笃”(袁枚《答尹相国》),才促成兰贞此类“才情嘉会”之诗。

兰贞对晚辈,小至冷暖细节,大至前程得失,都关怀备至,如《棻儿之蜀以诗送之》! 8:

其一:秋风秋雨促征鞍,为尔先愁蜀道难。故里仅教三载住,敝裘无补一身寒。

旧游重渡潇湘水,归梦还经滟滪滩。休为晨昏频洒涕,故山葵菽我能安。

其二:汝兄仅得叨微禄,汝弟今犹滞薄名。容易吴江分雁影,凄凉巴峡听猿声。

中年心绪嗟多恶,异国山川说已惊。回首南云归莫晚,于公门第待经营。

叶绍棻(1760—1819),字书馨,号香海,叶佩荪次子。李白《长干行》有“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之句,孩子远行,做母亲“为尔先愁”,恐天寒冬衣不够,异域山川惊险,但又以大体为重,劝说儿子只管经营事业,不须担心家里老人,可谓明达贴心。袁氏评“性情气格声调色泽色色俱到”,陈履和评此诗为“大文”,无一字饾饤。

再如《次媳崔桂轮》:“怜尔娟娟整珮琚,黯然辞我向巴渝。羹汤半载初谙性,针线三更却寄书。从小服劳宜自爱,在家多病竟何如。江干此日应相忆,红树斜阳有倚闾。”! 9王建有“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之句,此桂轮已熟知阿婆习性,已然如自家女儿一般,兰贞关心桂轮之病,劝其莫太操劳,“倚闾”句可见其甚至对儿媳也是一种慈母形象。此诗与《二女令嘉于归都门》“乘髫看长大,沾袖送于归”,“命汝无他语,姑言慎莫违”;《三女令昭于归都门》“在家为客莫言勤,此去方知是主人”,“百岁毁誉关阿母,一时贤否定诸亲”稍有不同。对自家女儿,兰贞以教导劝贤为主,对儿媳则以关怀为主,其《寄长媳陈长笙》亦是如此。

三、 李含章亲情诗中卓荦不群的见识

托尔斯泰说:“完美的新思想或新感情,应当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基础。”兰贞亲情诗不仅情感真挚,更难得的是体现了卓荦不群的见识,其从小通经史,后又随父夫宦游,“非寻常彤管所能步其芳躅也”@ 0,“洵为闺阁大才”。如其《自长沙旋里》@ 1:

其一:停桡京口暮云边,千里书凭赤脚传。宦海讵留三宿恋,旧巢终觉一枝便。

楼台欲起真无地,琴鹤相随自有缘。毕竟长安堪息辙,底须桑梓始归田?

其二:未得抽身且挂冠,合家争诵主恩宽。校书刘向宁辞瘁,注易虞翻定不刊。

闺阁讵知谋远大,京华重輿任艰难。不藏阿堵干君怒,卅载官声似水寒。

兰贞自注“君注《易守》”;朱珪言叶佩荪“以在山左不劾抚藩,降调来京,不愿外吏。请修书自效廉吏,尽心校勘,逾年得疾”。兰贞化用《后汉书·襄楷传》“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的典故,劝诫丈夫看淡宦海沉浮,并亲入京为夫尽中馈炊爨之职。李渔《闲情偶寄》“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兰贞之“宦海”“琴鹤”“归田”等句体现的豁达,正如周珠生评“有忧勤语,有知足语,有安命语,若非闺阁,定是渊明一辈高人”。袁文揆评“二诗苍秀清深,转捩无迹,意在笔先立言,有体刑于之化深矣”,的确,兰贞不少写予叶佩荪的诗,始终贯穿着勉励丈夫勤廉的基调,这类诗立言有体,明于事理,格调不俗。

再如其《楏棻两儿》:“得失由来露电如,老人为尔重踟蹰。不辞羽铩三年翮,可有光分十乘车?四海几人云得路?诸生多半壑潜鱼。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科名始读书?”兰贞说得失本如“露光闪电”,下第无须太过介怀。她从量变到质变的客观性劝诫两儿:世间本就难有一步登天,青云直上之人,刘峻《与宋玉山元思书》不就有“是以贾生怀琬琰挫翮,冯子握玙璠而铩羽”吗?诸生多半如傅玄所谓“罗重渊之潜鱼,落九天之高禽”,“或跃在渊”需等待时机。郑玄注《礼记·内则》“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句为“桑弧蓬矢本大古也,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龚自珍《与吴虹生书》有“男子初生,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何必一生局促软红尘土中,以为得计乎?”君子应“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先自省再谈得失,“读书”难道只为了升官发财吗?而是应该有大志啊!这一问意味深长,铿锵有金石之声,三分入木。袁枚评“见解高超,可与《三百篇》并传矣”,诚不虚也。

中国自古有女性认为“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管道升《渔父词》);“谁家夫婿拜红侯……自怜临镜怕梳头。天涯芳草知何处,一点灵犀不自由”(支机《鹧鸪天》)。连王昌龄仿女性口吻的《闺怨》中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虽是站在思妇怀人的角度表达勿觅封侯的愿望,但不能不说这亦沾溉后世闺阁诗人,由女性柔软细腻的思夫情绪引发了对功名利禄、科举谋仕的思考,超脱当时科举只为功名的局限,使他们敢于反对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康乾之际诗人身份转变“从王士禛到袁枚,由台阁重臣一变为中下层官吏”@ 2,再变为女眷。女诗人于“绣余”传承诗教,从与后世文学的同构及演进关系而言,这种思考及诗教观念有利于打破缪钺所谓“有清一代之诗,以量言则如螳肚,而以质言则如蜂腰”的现象。“乾隆之际,天子右文,海内无事,家研声病,人习博依,吟咏之风,遍于朝野”@ 3,诗人由于科举应制,往往困于声病义理,兰贞等人类似观点能促进以往在“乾嘉学风”的宏大叙事下被遮蔽的思想方式的丰富性的重现。“读书”是一种充实“人本”之举,结合其《论诗》一诗,“岂为科名读书”也可理解为其提倡“文本即人本”,也就是士人不应只关注应试之学,而应关注充实“人本”之学,应有综合淹通的学术造诣与配位之德,此可看作清中叶“渊雅”审美风尚下对“试帖诗”“八股文”等应试制度和取士制度的反思。

兰贞诗中的不凡见解不胜枚举:叶佩荪有《含章阁竞作七夕诗书以示之》:“大火西流暑期清,长河东注晚凉生。金风玉露时出该,织妇耕夫象倍明。连畛须知腰鍤苦,深闺应念授衣惊。如何稗野流传久,翻作娱欢儿女情。”兰贞步丈夫原韵,和了一首《乞巧会》:“银河如练露华清,又见楼西素魄生。千古双星原惝恍,一编《七月》自分明。莎鸡在野凉先觉,络纬吟窗梦易惊。稗野荒唐真一笑,神仙巧拙讵关情?”《大斗记》《荆楚岁时记》《故事成语考·岁时》等皆载有“双星乞巧”的传说。兰贞却对此存疑,提出“神仙巧拙讵关情?”可谓不同流俗,这或许与其家族与袁枚交善,受“性灵”观点影响,颇有打破封建文化统治下用神话强化女德教化之感,确是敢写“新想法”和“真感情”。

兰贞见解卓荦不群这点,在她纪行诗、咏史诗里更为明显,其观古迹,往往抒发与史家不同的见解,如其《黄陵庙怀古》:“屈赋成时书未焚,书生臆论总纷纭。愿将北渚江头水,一洒高唐峡里云!”《明妃出塞图》:“龙沙万里日色脯,大阴山色青模糊。云霾雾掩壮士且悲死,况此绝世美人乎?”“大抵美女如杰士,见识迥与常人殊”等,“论占有识,不似巾帼语”“发出名论极開阖动荡之致”,“寻常闺秀未易臻此”。@ 4

四、 李含章亲情诗的艺术特色——境界老成

很多诗人皆经历过由“嗟余少耽吟,月露困雕琢。牢笼及光景,镂刻到草木”到“迩来喜平淡,绮语久阁束”(《论诗》)的转变。清代张谦宜说“诗要老成,却须以年纪涵养为洊次,必不得做作装点,似小儿之学老人”,以“老”诗风出名的诗人如杜甫、庾信、屈原。“老”作为一种文学境界,体现在兰贞诗里,或许与年岁渐长有关,但并不绝对,既包含萨义德(E.W.Said)所谓的“晚期风格”,又包含罗兰·巴特(R.Barthes)所谓的“写作的秋天”——“写作者的心情在累累果实与迟暮秋风之间、在已逝之物与将逝之物之间、在深信和质疑之间、在关于责任的关系神话和关于自由的个人神话之间、在词与物的广泛联系和精微考究的幽独行文之间转换不已”@ 5。兰贞诗歌中“老”字频出,笔者做了如下统计:

兰贞124首诗中,用“老”字的有13首,常用“老泪”意象。其他如《寄二妹》“中年姊妹惜离群,况复残秋百绪纷。瘦骨一年重抱病,寒宵十梦九逢君。蓟门烟树三更月,滇海家山万里云。欲寄音书倍惆怅,萧萧落叶满河汾”;《中秋见月感赋》“北渚水初落,天涯秋已分。那知今夜月,各照一方云。关塞渺无极,商声不可闻。蓟门风雪早,况瘁剧思君”等,未用一“老”字,却“老境”全出。兰贞之“老”往往与“悲”在一起,或表达倚闾之思,或表达分离之忧,或叹鹤归华表,或觉生桑之梦,意味深远。《九歌·湘君》“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礼·月令》载孟、仲、季秋皆“其音商”,秋气和商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因“悲秋”情愫而形成“秋多寂寥”的范式,这大抵与从《离骚》“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九章·抽丝》“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伤余心之懮懮”到杜甫《秦州杂诗》“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双燕》“今秋天地在,吾亦离殊方”的演变有关,是文学家敏感生命意识的体现。兰贞此类诗典雅高古,自成高格,如袁氏所谓“兰贞太夫人之浑灏流转,一追正始,即裙屐士夫亦难造此化境”。

五、 结语

《滇南诗略》言兰贞“太夫人诸体兼工,真大手笔也”。兰贞推崇“真”的诗论,其不少诗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有境界”之诗@ 6,亲情诗只是反映她“真”的一个侧面。近年来,对云南诗文创作情况的研究渐入学界视野,兰贞由于云南人和女诗人的双重身份,《清代名媛诗录》评其“在闺阁骚坛中亦能夺主席,宜海内论诗者无不推重”,其诗歌创作确有可鉴之处。

a 〔清〕熊士鹏:《李氏诗存合刻·叙一》,《云南丛书》(第二十五册),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181页。

bnopqtx〔清〕袁文揆,袁文典:《滇南诗略·卷四十七》,《云南丛书》(第二十五册),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152页,第19151页,第19151页,第19151页,第19151页,第19152页,第19142页。

c 〔清〕袁文揆:《弁言》,《国朝滇南诗略》,四川存古学堂藏书,光绪二十六年庚子重刊本十二页。

de@ 2 @ 3 y蒋寅:《乾隆朝诗学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6期。

f 雷声普:《试论李含章的诗论和诗》,《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gik! 8 s@ 1 〔清〕李含章:《蘩香诗草》,《织云楼诗合刻》,1817(嘉庆二十二年)刻本,第29页,第19—20页,第26—27页,第33—34页,第34页,第25页。

hz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页,第4页。

j 〔清〕朱珪:《慎馀斋诗钞·序一》,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珍藏印本,第1页。

l 钱志熙:《士大夫文化视角中的中国古代女性诗歌发展史》,《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m 严迪昌:《清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16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 《清中期云南女诗人李含章诗歌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YCX20022

作 者: 刘冉,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亲情
亲情的滋味
《年味在哪里》
亲情祖孙
亲情之美
亲情这一桌团圆饭
至爱亲情
主题阅读:品味亲情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小人质的幸福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