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中的坚守

2020-02-04 07:21陈嘉豪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巴哈青年人印度

摘 要: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2018年的新作《105号房的女孩》(The girl in room 105)大胆运用了侦探小说模式,并首次在作品中探讨爱情的阴暗面“不爱”(Unloving)。在尝试这些新鲜元素的同时,巴哈特对青年及印度社会的关注仍是这部小说的内核。围绕主人公克沙夫(Keshav)引出的“追凶之路”及“探寻‘不爱”两条线索,这部小说一方面延续着巴哈特作品中青年与社会痼疾对抗的常见模式,借青年视角暴露出印度的阴暗面;另一方面对案件真相的探求也是克沙夫追寻人生价值、重构生活意义的过程,因此这部作品不仅是巴哈特对小说形式与主题的一次革新,同时在作家始终关注的青年与社会问题上,也是一次延续与深化。

关键词:奇坦·巴哈特 《105号房的女孩》 印度英语小说 青年

作为印度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现象级英语作家,奇坦·巴哈特从2004年第一部小说《三个傻瓜》(Five Point Someone)以来,在作品中不断探讨着全球化背景下印度社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并以其新颖、幽默、乐观的风格,身体力行地用创作激发印度青年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结合作家在非虚构作品集《青年印度的渴望》(What Young India Wants)中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巴哈特笔下的“青年”:年龄在35岁以下,占印度人口多数,却在政治、经济、家庭中缺乏话语权,思维活跃、充满活力的群体。a截至目前,巴哈特所有小说均围绕青年主人公展开,阿什瓦尼·拉纳(Ashwani Rana)认为巴哈特的小说完全是关于青年与青年问题的作品。b

《105号房的女孩》(以下简称《105》)是他于2018年出版的小说,在2016年的《一个印度女孩》(One Indian Girl)中首次以女性视角探讨当代印度女性问题之后,巴哈特笔下的主人公重新回归其最熟悉的印度理工学院男青年,并尝试以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吸引青年读者的目光。随着对“105号房的女孩”飒拉(Zara)之死真相的探寻,植根于当下印度的领土、宗教、种族、婚姻、腐败等问题一一被揭露,主人公在对社会新的认识中重新定位自我,最终摆脱失恋的阴霾,找到了人生新的价值与意义。克沙夫的侦探之旅,实际上有两个目标:一是找到真凶,二是确认与前女友飒拉的感情关系。通过对这两条线索的分析,我们看到在形式与主题创新的背后,巴哈特主要探讨的仍是社会与青年的关系问题。尽管如此,在青年问题上,相较之前的作品,巴哈特更多地将目光放在青年人本身,探讨这一群体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

一、追凶之路:“巴哈特青年”的侦探故事

《105号房的女孩》讲述的是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青年克沙夫的人生故事。他是一个普通的印度青年,由于成绩常年垫底,最后进入一家私人考试辅导机构担任教员,勉强糊口。他的穆斯林女朋友飒拉由于家庭的宗教分歧最终离他而去。本应作为印度未来栋梁的他似乎在考入最高学府之后便陷入了失败的泥沼,生活压抑,缺乏希望。但是,前女友生日当天深夜的一条短信打破了克沙夫沉闷的生活。“应邀”闯入105房间的他发现飒拉已经死在了床上。警方很快查出凶手是宿舍管理员拉克曼(Laxman),但对此结果心存疑虑的克沙夫很快在好友索拉博(Saurabh)的帮助下证明了管理员是清白的。然而警官拉那(Rana)为了晋升拒绝采纳克沙夫的观点,提出除非他能查出真凶方可放了管理员。为了找到真凶,克沙夫与索拉博便开始了险象环生的追凶经历。

这部小说用引人入胜的侦探情节,讲述的仍是青年主人公克沙夫与司法腐败等社会问题之间抗争的故事。为了探寻女友的真正死因,克沙夫主动承担起“侦探”的角色。但克沙夫并不符合传统侦探小说中侦探的审美特性。在侦探小说这一类型中,侦探角色往往代表着智慧美与正义美c,但是克沙夫起初并不是一个超乎常人的正面形象。他虽然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却是一個成绩很差的失败者,毕业后只能进入私人辅导机构过着乏味无趣的生活:

我恨这种生活,我不愿意见学生家长,特别是那些笨孩子家长。JEE考试通过率只有2%,所以他们根本上不了印度理工学院。当然,你卖这些辅导课的时候绝对不能实话实说,你要催眠他们——“你们的孩子都是印度理工的天选之子”。d

克沙夫在老板昌丹(Chandan)手下过着缺乏尊严的生活,大学学到的知识只能用来欺骗可怜的学生家长。这正是对知识与学历最大的讽刺。而在失恋后,他更是常常借酒消愁,“兄弟,拜托不要总是摆出一副德夫达斯e的样子”f。

但是随着案件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印度社会的阴暗面也随之暴露,克沙夫沉寂的正义感与智慧的力量慢慢被激发,他开始像一个真正的侦探一般行事、思考。面对警官拉那出于升职目的随意结案,克沙夫并没有屈服于淫威之下:

“长官,我不想扰乱你的生活,我只想查出谁是杀手。为了这个目的,我们需要继续适当的调查,而不是简单地拷上一个无辜的人,关上牢门。”g

克沙夫对案件的调查从飒拉的至亲入手,分别调查了她的大学导师、父亲、同父异母的弟弟、暧昧军官以及男友。而他们每人都象征着一个阴暗面:导师觊觎学生的美色,以毕业为筹码要挟飒拉服从他的兽欲;保守的穆斯林父亲对女儿的开放十分不满,极端的宗教净化成为他可能杀害女儿的动机;弟弟加入克什米尔恐怖组织,为了劝返亲人,深陷泥潭的飒拉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在闯入军官家宅搜索证据时,克沙夫和索拉博则见识了这个国家官员的奢靡与腐败。而真正的凶手则是飒拉最亲近的男友,他不能接受飒拉的不忠,但更接受不了的是她在面对自己泰卢固民族黑色皮肤时的傲慢。飒拉的死实际上是印度教育、宗教、恐怖主义、种族主义等多方面矛盾合力造成的悲剧,而克沙夫在与各方面博弈的过程中,也慢慢获得了成长,找到了自己之于这个社会的价值:

“那么,你认为什么是你们的破案法宝?”

“一颗好奇的心,一个活跃的头脑,一双摘掉有色眼镜的眼睛以及永不放弃的心态。”

“正是这些品质让你走得更远,不仅仅是这个案子,还有你的整个人生。”卡尔说道。h

“Z”侦探组的建立意味着两个迷茫青年向成熟侦探的正式转变,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也意味着克沙夫、索拉博两人对自身力量与价值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探寻飒拉之死的过程也是克沙夫再一次全方位认识印度社会的过程,克沙夫在这次历险中重新定位自己,并在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斗争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慢慢觉醒。

虽然《105》是巴哈特第一次涉足侦探小说,但是这一线索讲述的仍是当代青年人與印度传统力量及阴暗面博弈之后实现自我目标与价值的过程,克沙夫依然作为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对立面出现在作品中。不过巴哈特在这部作品中展示印度社会风貌的广度是前所未有的,《105》出版于2018年,创作周期正值印巴冲突卷土重来,印度国内外矛盾不断激化,而巴哈特随即在作品中探讨的克什米尔问题与恐怖主义,展现了这位作家对国家政治及社会事务热忱的关切。

二、探寻“不爱”:巴哈特青年观的深化

对凶手的探寻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克沙夫接受感情失败的过程则是故事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说在追凶之路这条线索中,巴哈特仍是从他的改革思想出发,讨论青年力量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那么在克沙夫对“不爱”的探寻过程中,作家则深入一层,更多地关注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展现他们的内心困惑,探讨青年人的人生价值。

飒拉与克沙夫在大学中相识相恋,但是作为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结合,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战胜社会的压力,巴哈特没有为两人写下一个和《跨“国”恋》(Two States)或《半个女友》(Half Girlfriend)等小说主人公一样的突破社会常规的幸福结局,其中体现的是作家在跨宗教问题上的谨慎:“(宗教问题)我不会尝试给出答案,这也不是我能顾及的,社会自会给出答案。”i克沙夫也因此成为巴哈特小说主要角色中第一个失恋者形象。“我想探讨‘不爱(Unloving)的重要性,有时我们必须学会放手,继续生活并找寻人生新的意义。”j这次追凶历险对于克沙夫来说也是探寻飒拉内心“真相”的过程。克沙夫因为不能接受飒拉父亲要求其改宗的要求最终被迫和飒拉分开,而飒拉生日夜的一条短信使他以为飒拉仍对其怀有感情,冲动地闯入女生宿舍。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克沙夫对飒拉几年来的认识空白慢慢被填补,他人的描述不断建构起一个新的飒拉形象,克沙夫心中理想的飒拉形象逐渐崩塌,他终于认识到飒拉在这几年并没有在失恋中沉沦,不仅结识了新的男友,还一直为了劝返弟弟冒险往返于印度和克什米尔,积极投入到生活当中;而他却在一段一厢情愿的幻想中虚度时光,浪费生命。在找到真凶之后,克沙夫在飒拉墓前感谢道:

“我爱你,飒拉”,我说,“非常……也许吧……感谢你。你让我终于明白爱情是什么,谢谢你让我懂得永远不要这么刻骨铭心地爱一个人。”

我起身离开,

再见,飒拉。我不爱(Unlove)你了。k

巴哈特本人对“不爱”这个词定义为对爱人的“无动于衷”(indifferent)。l这意味着一种对过往的清零与对未来的重启。虽然我们是在巴哈特的小说中首次看到爱情的阴暗面,但可以同样统一于巴哈特在青年人爱情问题上的实用主义。巴哈特认为青年是一股不稳定的能量,他们需要社会充分的引导。他们的雄心壮志如果没有遇到成熟的机会,就会转化为负能量,导致毁灭性的结果。m爱情是巴哈特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话题,也是与青年人生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巴哈特善于将其包装为理想与目的,作为教化青年人的重要手段:“巴哈特在他的小说中呈现了与当代青年有关的敏感问题,涉及从浪漫的爱情故事到当前教育制度的恶劣状况。他通过他的糖衣小说(Sugar coated novels)发动了一场根除社会罪恶的运动。”n

在巴哈特的作品中,爱情往往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比如《跨“国”恋》中的跨文化爱情、《半个女友》中的跨阶级爱情等,爱情一般在其小说中以正面形象出现,青年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传统、腐败与社会不公做斗争。《105》表现了巴哈特对爱情另一面的理解:当爱情使青年人在人生中迷失时,爱情就是消极的,应该果断放弃,尽快达到“不爱”的状态,继而将爱情的终点转化为青年思考人生以及投入社会生活的新起点。这既是巴哈特正视青年人局限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作家重新思索笔下青年人理想化形象的一次试探。

三、青年与社会:作品的灵魂与内核

《105》是体现巴哈特文风多变的典型作品。自2004年《三个傻瓜》以来,巴哈特这位文学的“局外人”却不断扩充丰富着印度英语文学的内涵与形象。拉什拉吉·P·瓦格拉认为巴哈特的出现是印度英语文学的一股“革命浪潮”:在城市化大背景下的现实主义语境中,事实证明2004年初露锋芒的奇坦·巴哈特携《三个傻瓜》掀起印度英语文学的一股革命浪潮(revolutionary wave)……这部作品极大地改变了印度国内出版界的格局,使英语小说的读者群从小众的都市精英扩大到普通的城市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扩大到印度的青年群体。o

传统的纯文学由于其晦涩的语言及对表现深度的追求,往往将广大的青年阅读群体排除在外。一方面,巴哈特这位非文学专业出身的作家敏锐地关注到这一群体,依据青年人的阅读习惯与偏好在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造与突破;另一方面,打破陈规、不断创新,也是这位青年文学偶像所追求的价值。可以说创新正是巴哈特作品自始至终的特性之一。在《105》中,巴哈特大胆尝试侦探小说模式,探寻“不爱”对青年人的意义,适时地涉及克什米尔问题,大量使用网络语言,继续着自己的文学探索。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巴哈特构建的文学世界中,对青年与社会的关注是一如既往的。在巴哈特的社会改革思想中,青年是使印度更加伟大的资源(Awesome Resources):“(青年人)是这个国家重要的可用资源。他们每个人都拥有梦想和能量,并愿意为更伟大的生活付诸努力。如果我们能引导这五亿人口的力量为了印度的光明而奋斗,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超乎想象。”p

在《105》中,作家借克沙夫这一角色对青年与社会的话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青年人并不是天生积极、勇敢,只有对这一群体的力量正确引导,才能使之成为印度的希望。从《三个傻瓜》到《一个印度女孩》,这些以往的作品往往突出青年人的追求与某一传统价值观或社会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主人公最终调和化解矛盾,改变社会现实,实现目标,巴哈特以此为青年读者树立信心与乐观的心态,激发其社会参与意识;但通过前两节的分析,我们看到巴哈特利用侦探小说的模式连接起两条线索。克沙夫的追凶之路书写的是青年人与政府腐败、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等社会非正义较量过程中坚持不懈、大胆乐观的精神,是巴哈特作品的传统元素;而在克沙夫对“不爱”的探求过程中,巴哈特讲述的则是青年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思考与建构。克沙夫因此也被赋予了两种身份,一方面他是巴哈特笔下典型的与社会问题进行抗争的“叛逆者”,而另一方面克沙夫则以“不爱”为导向,作为一个“探寻者”追求人生的全新价值与意义。克沙夫这一角色体现了巴哈特在青年问题上的一个变化:青年人不仅仅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或“工具”,巴哈特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了青年本身,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将自己的力量正确地运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印度的未来上。

结语

巴哈特在谈到《105》的侦探小说元素时说道:“我想在《105号房间的女孩》中尝试一些悬疑手法,但你很难将其归入任何一个单一小说类别。”q一直以来,小说作品都是巴哈特“印度梦”r社会改革思想的具体化表达。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大胆地尝试全新的形式,探讨新的话题,但它仍是一部延续巴哈特创作风格的社会问题小说,对印度社会及青年群体的关照仍是这部作品的内核。主人公克沙夫一方面与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不断进行抗争,社会责任意识慢慢觉醒;另一方面,逐渐脱离爱情的烦恼,重新找回生活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分析我们不仅看到巴哈特对文学世界探索的大胆与开放,我们也看到了他对于青年与社会问题的坚守与执着。巴哈特的文学生涯仍在路上,作为新生代作家,他将继续为印度英语文学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

ar Chetan Bhagat.What young India Wants[M]. New Delhi:Rupa, 2012:98-99.

b Rana, Ashwani. On Hopes Aspir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Youth As Described In The Novels Of Chetan Bhagat[D].Shri Jagdish Prasad Jhabarmal Tibrewala University,2015.

c 李孟媛:《欧美侦探小说的叙事学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dfghk Chetan Bhagat.The Girl In Room 105[M]. Seattle:Westland, 2018:Chapter 3, Section 1, para. 22;Chapter 10, Section 5, para. 34;Chapter 10, Section 7, para. 59;Chapter 34, Section 2, para. 6-7;Chapter 33, Section 4,para. 4.

e 德夫达斯(Devdas)是印度作家萨拉特笔下因失恋酗酒的男性经典形象。

i Chetan Bhagat. Being Hindu Indian or Muslim Indian.Making India Awesome[M]. New Delhi: Rupa, 2015.

jlq Q&A about The Girl In Room 105[EB/OL].http://www. chetanbhagat.com/books/the-girl-in-room-105/qa/.

mp Chetan Bhagat.AWESOME RESOURCES:THE YOUTH. Making India Awesome[M]. New Delhi: Rupa, 2015.

no Gaijan, M. B. Chetan Bhagats Fictional World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D]. Maharaja Krishnakumarsinhji Bhavnagar University,2012.

參考文献:

[1] Chetan Bhagat.The Girl In Room 105[M]. Seattle: Westland,2018.

[2] Chetan Bhagat.Making India Awesome[M]. New Delhi:Rupa, 2015.

[3] Chetan Bhagat.What young India Wants[M]. New Delhi:Rupa, 2012.

[4] 李孟媛.欧美侦探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

[5] Rana, Ashwani. On Hopes Aspir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Youth As Described In The Novels Of Chetan Bhagat[D].Shri Jagdish Prasad Jhabarmal Tibrewala University,2015.

[6] Gaijan, M. B. Chetan Bhagats Fictional World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D]. Maharaja Krishnakumarsinhji Bhavnagar University,2012.

[7] Q&A about The Girl In Room 105 [EB/OL].http://www.chetanbhagat. com/books/the-girl-in-room-105/qa/.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印度文学形象的颠覆与重塑:奇坦·巴哈特小说‘叛逆者形象研究”(CXZZSS2020027)阶段性成果,校级项目

作 者: 陈嘉豪,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印度英语文学。

编 辑: 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巴哈青年人印度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一种新型巴哈赛车车架的设计及优化
巴哈赛车的悬架优化设计及操稳性分析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Z11巴哈赛车前差速器的轻量化研究
原始的能量——莱尔·卡尔巴哈
印度式拆迁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