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的文化样式演变研究

2020-02-04 07:21鞠治安邓爱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傩戏演变

鞠治安 邓爱芹

摘 要:傩戏是一种源自酬鬼媚神并为人求得“安身立命”的戏剧形态,有“戏剧的活化石”之称。本文从傩戏“美”的形式和“宗教”的内容视角来揭示傩戏本身的文化样式演变历程,同时认为傩戏的文化样式演变经历了从形式与内容原始的、直接的融合到形式与内容的疏离最终达到形式超脱于内容而实现“美”的过程。

关键词:傩戏 文化样式 演变

傩戏脱胎于对鬼神的敬畏和对自然的“不可说”的一种戏剧形态,并有“戏剧活化石”的美誉。古往今来,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关于“傩”的记载文献不胜枚举,如有商周《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先秦《吕氏春秋·季春纪》“季春之月,国人傩”,以及到唐宋时期和明清时代都有关于“傩”的记载文献。通过对从古到今的相关文献的查阅知悉,古代的傩戏本身具有强烈的“宗教”神秘色彩,而随着时间的流变和人们意识的丰富,当下的“傩戏”本身俨然剔除了宗教内容的晦涩性而彰显出自身“美”的形式,成为文化王国中的一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傩戏”本身这一人们普遍所接受的称谓的存在为预设前提,着眼于傩戏自身文化样式的演变,探究傩戏从形式与内容原始的、直接的融合到形式与内容的疏离最终达到形式超脱内容而实现“美”的过程。

一、原始生态的傩戏:形式与内容的原始融合

古代,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为“鬼”或“怪”作祟。为辟邪消灾,他们带上相貌凶恶的面具,并发出“傩傩”之声,以此来惊吓、驱逐恶魔,达到治病、安神和祈福之目的。原初的“傩戏”本身携带着人们对神的崇拜和对魔、瘟的畏惧,并裹挟着宗教神秘色彩,正如庹修明指出的:“傩这种宗教仪式,目前被乡民、法师、艺人、学术界统称为‘傩戏。”a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傩戏既具有宗教的内容,同时也不失现代“美”的形式。这种美是自在的、直接的、未自觉到的美。随着历史的发展,傩戏本身的宗教内容未有被剪除之势,反而有越来越强势之姿,而傩戏的内容和傩戏的形式处于一种朴素的、自在的、直接的统一体中,也就是宗教内容和外在的仪式共同组成了当时的傩戏。“傩戏”内容的神秘性和形式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对《驱傩行》诗的分析中,认为“在二十二个乐工中有一个戴方相面 ,披熊皮,玄衣朱裳,左盾右戈,主持驱疫仪式;又有十二支神,各有假面,傩结束后有各种杂艺表演,尤其是西域胡人假面戏,华侨踏跻和鱼龙曼延等,说明了戏与傩结合在一起”b。这些都表明了在原初时期的傩戏中,傩戏本身既有“傩”本身的祭祀、驱鬼的宗教要素,也内含着“戏”本身所具有的“美”的要素和“美”的形式,且是“美”的形式和“宗教”内容的直接同一。即朴素的自然观和蒙昧的心理幻想共同造就了本真态的“傩”。正如曲六乙所认为的傩戏“是宗教文化、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物,它有些剧目具有宗教教旨和迷信思想”c,也就是说“傩戏是古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舞蹈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娱神和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d。

二、过渡态的傩戏:形式与内容的背离

傩戏本身的演变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以历史的进步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的丰富为主要前提的。在“原始态的傩戏”中,主要侧重于“一是指纯粹的傩活动;二是指傩活动中穿插着鬼神戏”e。步入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傩戏本身的认知也变得更加清晰,傩戏也从“原始态”跃升为“现代态”。此时的傩戏具有宗教的色彩也不乏“美”的仪式,不过人们从起初一味的畏惧中逐渐向“祛魅”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的心理从蒙昧趋于启蒙,促使人们运用强大的生产力来对自然进行“祛魅”,进而打破了“自然神”或“幻想的神”的形象,逐渐让傩戏从宗教的神秘性中剥离,褪去迷信色彩,向审美性的现代态的傩戏过渡。现代态的傩戏主要侧重于“一是地戏;二是民间驱傩中的装扮杂耍”f,正如《安平县志》所指出的“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花月、地戏之乐”g。这些形式表明“现代态”的傩戏已逐渐从富有宗教教旨和迷信思想的内容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美”的形式的演进,即实现了“不宣传宗教教旨和迷信思想的剧目”h,完成了从“娱神”的“仪式性戏剧”向“娱人”的“观赏性戏剧”i的过渡。

三、现代态的傩戏:形式对内容的超越

在推动傩戏的历史演变的进程中,既有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亦有傩戏自身内在的因素,即傩戏的演变是外在条件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过对大量的傩戏素材和资料的查阅,傩戏的内在演变机制取决于傩戏本身,也就是说,傩戏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其本身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和时代主题,特别是傩戏为了契合时代必须加以革新,即扬弃神秘性的内容,而保存充满美感的傩舞、傩面具和绝技等艺术形式。在傩戏自身的演变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傩戏传承者对傩戏本身的认知程度。由于认知程度的不同,导致傩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各异,如茅山派、师娘派之别。茅山派“起初由三苗巫教演变而来,专惩治妖魔”,而后“一边传教,一边治病,一边为民去除妖魔鬼怪”j。当下,伴随着传承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程度的提升以及傩戏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共同推动了傩戏内容的更新和形式的蜕变。如据德江县相关乡镇的傩戏掌堂师介绍,“现在傩戏的演出不是因为哪家需要祈福、避祸等因素,而是出于聚人气、添氛围的要素”,换言之,傩戏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所热爱的娱乐节目,而且是未含任何宗教教旨的娱乐活动。傩戏从“娱神”走向了“娱人”,即“它演出的内容都是颂扬人生美好、鼓励人们追求未来、劝导人们尊重长辈,宣传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k。

傩戏的外在演變因素主要取决于科学等文化样式的突飞猛进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极大提升,助推傩戏真正地扬弃自身的内容而求得形式的美感和享受。故此傩戏的外在演变主要来源于傩戏所处的外在环境,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傩戏传承者深知要在文化王国中为傩戏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洗净傩戏中充满原始的和不可说的神秘性,进而抽象出其中的“形式”,也就是说,傩戏要求得发展,求得生存空间就一定要对其内容“祛魅”并留下其艺术的形式感。故此,傩戏演变的外在因素主要根植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社会心理,两者共同促使傩戏不断演变。

“现代态”的傩戏是文化殿堂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因为它已然褪去其自身充满神秘性、不可言说的内容而升华为一种独具美感的文化形式。正如学者所言:“张扬着生命本质力量与生命觉醒意识的群体美是傩戏的审美本性;用大量象征符号建構的傩戏面具蕴孕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和意境。”l它使自身的艺术性的“形式”从混沌的傩戏中挣脱出来而获得了“形式”自身的自由,成为一种文化样式,“因为它是各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蕴含着各族人民的文化观念和人生的价值倾向”m。故此,傩戏本身的演变、发展与傩戏传承者的认知能力、认知程度的发展相关,与傩戏研究者的相关研究相关,二者共同推动了傩戏的内容从“娱神”的原始宗教性向“娱人”的现代形式性“美”的跃迁。

通过对傩戏演变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的分析得知,现代意义上的傩戏,它摈弃了传统傩戏所具有的神秘性,即“娱神”的元素,独留下其该有的艺术美感,即“娱人”的元素,并成为文化殿堂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傩戏本身不仅内含着自身不可说的、私密的和神秘的内容成分即个性,同时也内含着人们都能够欣赏和洞悉的美感、艺术性即共性,傩戏内在的演变机制就是在共性与个性的矛盾运动中推动傩戏的发展,最终摆脱自身的个性。傩戏外在因素为傩戏的发展起到一定意义的作用,随着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促使人们认知能力的提升,也使傩戏的“共性”形式得以快速地扬弃“个性”化的内容。

傩戏是一种源于“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傩戏本身的内在要求,“娱神”与“娱人”的“原始态”傩戏逐渐从“现代态”的傩戏的转变,即彰显了“娱人”的外在形式而扬弃了内在的“宗教教旨和迷信思想”,使其具有现代的戏剧样式和现代的文化样式。故此傩戏的文化样式的演变大致经历如下过程:第一,傩戏内容与形式的原初统一即共性和个性直接的统一;第二,随着历史的发展,傩戏本身逐渐意识到其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体,进而完成共性与个性的分离;第三,实现共性挣脱个性,共性克服个性的,拥有神秘的内涵而独具共性的形式即艺术性,并成为文化王国中的一员。

a 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b 孟昭毅:《朝鲜戏剧艺术与中国文化》,《戏剧艺术》2002年第2期,第76—80页。

cfh 曲乙六:《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第7—8页,第7—8页。

d 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e 刘怀堂:《傩戏与戏傩——“傩戏学”视野下的“傩戏”界说问题》,《文化遗产》2011年第1期,第72—81页。

g 转引自王廷信:《清代的傩戏》,《戏剧》1999年第4期,第68—75页。

i 王兆乾:《巫风·傩俗·戏剧》,《民族艺术》1995年第3期,第69—88页。

j 谢勇,张月福:《德江傩堂戏》,贵州民族出版社2016版,第10页。

k 郑翠仙:《恩施傩戏艺术文化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湖北社会学》2013年第2期,第197页。

l 龚德全:《傩戏美学特质探微——以贵州傩戏为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9—25页。

m 李良品:《乌江流域傩戏文化研究》,《四川戏剧》2010年第6期,第89页。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校级课题“傩戏的文化样式演变研究——基于傩城德江”(项目编号:2018XJ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鞠治安,贵州大学硕士毕业,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教师;邓爱芹,宁波大学硕士毕业,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教师。

编 辑: 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傩戏演变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论傩戏剧本的现存状况、类型与价值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