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包罗万象》阅读考测

2020-02-04 07:46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原文细菌人体

【原文】

我包罗万象(节选)

埃德·扬郑李/译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學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上,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的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身上的微生物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的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试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的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的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D(“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判断失当。原文中关于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的说法是从普通生物学的角度来解说人类的生命活动;而原文之所以说“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则是从人的身体(其他动物也一样)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的角度来进行表述的。但是,即便有了从微生物角度所做的深入研究和解析,也无法否定人“是由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的事实。)

2.C(文章的确非常清晰地表述了“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这一观点,但通篇并没有对“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认识加以否认和批判。

原文第二段结尾处说,人体上生活着许多细菌和“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而细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病毒和一部分细菌能致病,这属于人所共知的常识。)

3.A(B项,“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的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的对应文字是“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见,“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仍然存在,非“立即消亡”;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的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的对应文字是“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身上的微生物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的未必是“同一种微生物”;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说及“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之后,紧接着的是“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两句,并无微生物迁移会“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A项的表述正确无误,“可能还没有”的说法也具有弹性、留有余地。

4.B(答题前,应准确概括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这两段集中体现其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此外,还有“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B项的表述与这一观点完全吻合。A项引文认为细菌才是生命的本体;C项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后果严重;D项则强调应当有人来宣传微生物的有益作用:这些引文(可视为“理论论据”)的内涵和侧重点均与原文“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有所不同,故不能视为“最能够”支持中心论点的论据。)

5.①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觀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主题;②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选自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答案解析:山东滕州二中张善存)

猜你喜欢
原文细菌人体
人体冷知识(一)
人体可笑堂
人体可笑堂
细菌大作战
冰箱里的细菌会被冻死吗
细菌惹的祸
人体运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