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脚力,强化新闻导向引领

2020-02-06 03:54吴铎思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2期

文/吴铎思

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对于广大贫困户而言,“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而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对就业产生影响,贫困劳动力首当其冲。新闻是社会的黏合剂、润滑剂,越是这样,越要强化导向引领。

感知政策的温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面对困境,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齐心聚力,为稳就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新闻报道中,要读懂政策,中央对就业政策的精神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在这基础上,正确引导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提供积极的社会活力。

由于政策把握的尺度要求严格,容易存在工作性强、可读性不强等问题。如何走出政策报道枯燥无味的“怪圈”是记者的“功夫”。《工人日报》刊发的《全国工会就业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等稿件围绕当下主题主调,精心报道工会怎样汇聚人力财力,为抗疫复产做好保驾护航,既未止步于“通知”“部署”,也没见虚言套话,全是具体实在的“硬核”举措,如“就业服务平台”开通,“大礼包”送达,充分体现“你在前线为大家,娘家人为你顾小家”“倾情温暖一线”的情怀,让人踏实暖心,生动诠释“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把话说到群众心窝里”。

从新闻价值来说,最基本的就是信息价值,有关就业的政策正是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同样,《工人日报》2020年2月21日头版头条刊发的《“包机包车包专列”解决用工难题 “一图一码一指数”推动复工复产》这个“三包”“三一”的消息,生动展示浙江省直面企业疫情影响下的用工、成本、风险等痛点,采取纾困排忧的举措诚意十足,力度很大,具体精准,性价比优,又极具针对性,不仅是企业的“及时雨”与“雪中炭”,也提振了公众共克时艰的信心,凸显灯塔效应,一履一印,没有虚言,干货满满,货真价实,是“硬核”的报道,读来入目入心。

新闻价值是新闻客体对新闻主体的效应或价值,正是有了这样的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服务性,才能使报道产生广泛的影响。

呼唤劳动与人性的回归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进入“秒”时代,逐渐由过去时转变为现在进行时,如何抓住热点,让报道更有新闻性,显得尤其重要。

不久前,中新网客户端刊发的《打工人,你今天努力了吗?》一稿,致使“打工人”一词火了!一个词,将打工之人对于生活重担的调侃、高压环境下的不满、平凡人生中的不甘、成年人的幽默以及积极乐观主义色彩跃然眼前。这样的选题和话题,接地气,有感情,切中痛点,“火了”实在是情理之中。

事实上,讲故事就是最好的传播。新闻最核心的就是人,永远是因为关注人,人们才关注新闻,讲一千、道一万,人类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是在描写人和人性。同样,就业工作的新闻永远离不开“人”这个主角。比如写几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可以通过个体的人物来展现目前的就业状况。这样做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报道的可读性增强了,报道不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化的,不再文件化、符号化而有了贴近性,新闻宣传的效果也大为提高。

记者采访管道施工人员在严寒环境下作业

就业工作的新闻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普通而感人的故事,诠释劳动的价值,呼唤劳动与人性的回归,展示普通劳动者通过平凡劳动铸就的人生和历史。悠悠天地间,唯劳动最重、劳动者最美。

2019年圣诞节,乌鲁木齐连续下了十几个小时的大雪,天寒地冻。记者从办公室回家路上,发现外卖点餐的居民特别多,路上都是骑着“小电驴”的外卖小哥。这样的题材不容错过,忍受着零下20多度的气温,完成了对几个外卖小哥的采访。与此同时,还用手机拍了几段视频,由于气温太低,拍摄过程中,手机几次自动关机。文字稿《风雪中的劳动者》刊发在报纸和客户端,视频《外卖小哥化身圣诞老人》更是获赞不少。

增强脚力,让笔头更有力

要让笔中有力,首先脚下得先用力。“欲想得甘泉,井要挖得深。”新闻采访也是同理。写好就业工作的新闻,讲好职工故事,必须深入基层、身入基层、心入基层。

当然,现实是最直接的切入点,也是最好的落脚点。新闻宣传既不能凌虚蹈空,更不能脱离实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的主基调,就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采写中,要着力挖掘这些方面的典型经验,特别是发现职工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奋斗新时代的新气象,让新闻作品有温度、有力度,打动人、感染人。

记者在新疆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采访,与村民交流后发现,不论年龄大小,不论基础好坏,每个人对知识与技能都有着同样的渴求和向往。这种希冀,驱动着他们走进课堂、走进工厂、走进现代生活。而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当地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技能饭”,实现脱贫致富。

南疆和田墨玉县是脱贫攻坚要攻克的“最后堡垒”,该县千方百计保障贫困群众就业,利用产业带动就业,农民纷纷走进工厂,转变为产业工人,就业让农民脱贫的底气越来越足。阿米娜·麦提图从家庭妇女到产业工人,完成了华丽转身,每个月至少2000元的收入,让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春节前后,乌鲁木齐进入低温模式。为采访杨武成,天还没亮笔者就起床了。杨武成是新疆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沙区分公司的一名燃气巡检员,负责7条街道区域的巡检工作,包括测井口、查管线、排漏点。“滴水成冰”原来仅仅停留在字眼中,如今却真切感受到了。严寒的天气下,长时间在户外,对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虽然捂得严严实实,但伴随着呼吸呵出来的水雾,依然能感受到寒冷。没多久,就感觉全身已经被冻透,手脚也冻麻了。近70个小区、130余个燃气调压箱、200余口地下井、数百个燃气管道,在3天的工作周期内,杨武成每一处都必须巡检到。每到一处,杨武成都会弯下腰,将检漏仪的金属探头伸入井盖口内检测。有时戴着手套不方便操作,还得脱掉手套检测,“手冻得生疼就在腋下焐焐继续干,现在我这双手的抗寒能力可强哩。”杨武成那一双粗糙的手,早已冻得通红。双脚冻得麻木了,只得不停地跺脚。

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带有记者的独特感受,能为报道注入深度、厚度、力度。因此,增强“脚力”并非只是空间距离上的无限靠近,与职工群众心理的距离拉近才是关键。只有用真情去感受,才会有温暖,只有理解劳动、感受艰辛,才能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温暖与真诚。

新闻宣传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传递信息,第二影响社会。新闻价值问题是新时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问题。做好就业新闻,总结起来:第一、强调事件性,坚持“内容为王”;第二,要有实用性、针对性、服务性和可读性;第三,简洁、新鲜、深刻,符合新闻采编规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