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王阳明祠与其他地区之比较

2020-02-06 04:07华,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重修知县赣南

董 华,李 平

(1.中国明史学会 王阳明研究分会,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20世纪末以来,学界阳明祠研究日益兴盛。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张克伟、唐立宗、廖祥年、黄懿、李栅栅、何善蒙、陈时龙等人。张克伟于1990年对全国阳明遗迹作了一次较广泛的探述[1]63-70;唐立宗在论述赣南文教时,对南赣巡抚与民众建立和重修阳明祠作了初步的研究[2]395-396。廖祥年从明清赣南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出发,探讨了阳明祠庙在赣南的分布差异、历史变迁,地方官吏、阳明后学等建祠群体以及祠庙兴修与阳明学在赣南的发展之间的联系。而后又基于理学与心学相角逐的文化背景,论述了赣南阳明祠的演变,并论述了书院体系与阳明祠庙的内在理路[3]。谭佛佑对贵阳阳明祠王文成公遗像远播粤西事迹作了考述[4]158-163。黄懿则对闽粤桂三省的阳明祠作了细致的研究,并从各地祭祀王阳明的不同角度完满了王阳明的形象[5]209-219。而后李栅栅、何善蒙主要从浙江的阳明祠庙出发,讨论了阳明祠庙与阳明学传播和发展之间的关系[6]14-19。陈时龙则介绍了周汝登与南京阳明祠的创建与管理、祭祀与讲学,以及周汝登所致力于的对阳明学派系谱的构筑[7]137-145。基于以上研究对赣南阳明祠的探讨尚待深入或尚未涉及的情况,笔者致力于挖掘赣南阳明祠庙变迁过程中的一些突出史事,从而在与全国阳明祠兴修历史的比较中突出赣南阳明祠修建的一种独有的“全域性”格局,以及在朝官僚与赣南官吏、阳明后学、赣南士绅与民间百姓这三股力量全力参与修建阳明祠的历史状况。

一、赣南王阳明祠庙的历史变迁及分布情况

“国之大事在祀,祀也,所以崇德而报功也”。从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任南赣巡抚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止,王阳明成就了卓越的文治武功,为赣南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为王阳明修建生祠和报功祠得到了赣南各级政府官员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地方士民更是踊跃捐献,使建祠工程顺利完工。从现有的史料看,仅赣南地区各县的王阳明生祠和王阳明祠就有十四处。

南安府下属各县是最早为王阳明修建生祠的,这种对生者的祭祀,是正德年间及嘉靖初年发生在南安诸县的独有现象。(3)至于当时的赣州府与赣县为同城办公,没有王阳明生祠,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对己要求极严的王阳明的反对,此前南康在建阳明生祠时,曾多次请求为王阳明画像,但都被王阳明拒绝;二是赣州是王阳明的办公之地,为专于政事屏息外扰,王阳明还是拒绝了建祠一事;三是兴建生祠需要获得朝廷的同意,容易受到错综复杂的朝局的牵连。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平定南安府横水桶冈贼乱后,南安百姓无不兴悦,都争相为王阳明建立生祠,并在此后的一两年相继完工。作为府治之地的大庾县是最早修建好都宪阳明王公生祠的,“正德丁丑间公削平寇乱,民感其德,捐赀建之”[8]553。祠址在儒学棂星门右。王阳明班师至南康时,远近百姓皆沿途顶香迎拜,并在凡是王阳明所经过的州、县、隘、所,都纷纷为其设立生祠,于是南康都宪王公生祠在次年(1518年)便落成于明伦堂左。在南安各县不少乡里的祠堂内,百姓也纷纷塑立王阳明像以“岁时尸祝”。甚至在偏远地区,百姓也在家里为王阳明设立简易的神位,挂上其肖像早晚祭拜,以此来表达对王阳明“生同再造”“如赤子之见慈母”的感激之情。[9]1254-1255

1518年,上犹县学棂星门右也建起都宪王公生祠,使之成为赣南诸祠中最早勒有王阳明石像的祠,乃至直到300多年后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秉铎来犹(上犹)”的训导胡定俊还发出这样的感叹:“各府县俱立祠无像,惟犹邑有之,宜更为珍重。”[10]1305这年春季,王阳明平定三浰寇乱后,南赣等地五股贼乱中的最后一股也被清剿完毕,因此,赣南百姓都将王阳明视作神人,纷纷为他建祠立庙。次年(1519年),崇义县也在先师庙西建成都宪王公生祠。而且修建阳明生祠,一般都是百姓自发的感恩行为,官方并未参与其中:“都宪王公生祠……三邑咸立,制如府而大小差异然皆出民间惠德之举,有司不与焉。”[8]553

王阳明去世后,赣南许多县尤其是南安四县又新建或重修了王文成公祠。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庾县祭祀王阳明的活动亘恒不变。在王阳明去世前的嘉靖五年(1526年),郡守吕律俯顺民意,在学宫之右、水南玉池坊重修起阳明祠。而嘉靖初年,拘泥于堪舆之说者贸然将祠迁到庾河之南,所处之地“隘陋污秽,人心不堪”。三十一年(1552年),阳明后学、时任赣州兵备佥事的嘉兴人沈谧有感于“阳明王公功德久在人心”,遂与南赣巡抚张烜等商议在原址复建,不足一月便迁建完工。复建后“门堂规制,视昔大备”[11]173-174。1561年,知府周镗“以文成当居南面”,在水南玉池坊以寓贤祠易之;1679年,知府白启明迁建于东山之麓,名“王文成公祠”,有祠有亭,专祀王阳明;1858年,大庾县敦善堂毁于兵燹,百姓于是在此地改建王文成公祠,并使“诸粟主暂附堂后”。1866年,安平进士黄鸣珂到任南安知府时,见祠亭均毁,不由感慨道:“此地为阳明先生建节之地,且为先生告终之地,况平桶冈,平横水,此地方成乐土,百世祀之不亦宜乎?”[12]899于是在县治东北考棚之左,择地数亩重建王文成公祠。

嘉靖十年(1531年),南康知县郑衷将原建于县学明伦堂左的都宪王公生祠迁至城北的旭山南麓,而在原址改建启圣公祠,建成后,阳明契友、南安名士刘节特为之作记。因嘉靖前期阳明心学遭到政治上的压制,于是聪明的南康百姓在1534年将恩重于南康的景泰年间曾任江西巡抚的韩雍与王阳明一同受祭,如此有效减轻了对民众祭祀王阳明的不利影响。二十九年(1550年),教谕张缄请当道正其祀典。三十一年(1552年),得知信丰修祠后,南康父老也邀请沈谧主持重修南康阳明祠。二月,沈谧至旭山都宪阳明王公生祠拜谒,见王公祠与韩公祠仍然混于一祠之中,二公肖像并存于一室之中,当时的情形是“王公有祭而无祠,韩公有祠而无祭”,而且十分卑陋。于是,沈谧与南康官员一同考察,访得旭山祠西面有座乡约所,“前有堂三间,后有阁一座,规模颇胜”,沈谧觉得在此处建立阳明公祠颇好,“使乃置师像于堂而复其祭”。而对韩公祠则另择址立祭。择定之后,“使原有祠者,因祠而举祭;原有祭者,因祭而立祠”,“祀专义正。士民共慰”。事办妥之后,沈谧还为重修的阳明公祠作记。1671年,知县陈晖捐俸重修之,并“改复门路,以崇观瞻”;1697年,知县王材成将祠改建于东门外净慧寺左,仍让王韩二公同祀,其前门则额曰:阳明书院。据民国《南康县志》,王文成公祠在1837年被改建于崇圣祠左。这也说明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王文成公祠还是存在的。[13]

上犹县阳明祠复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祠在儒学后且勒石有像,建成后当地士民又称之为“报恩祠”。雍正十年(1732年),知县李鸿翔将其迁建东门城隍庙后,庠生曾查、曾御盛捐土凑建,邑人钟高贤则提供田租19石作为阳明公祠日常维修费用,上犹因而成为了南安四邑中首个拥有阳明祠专属田产的县。这使得“犹川人士耳而目之,皆欣然有景行前哲之思”[10]1306。1755年,知县林英麟劝捐重修上犹王文成公祠,年久再度倾圮;1789年,知县黄宗祝复劝邑绅捐修;1834年,祠连同县城大量房屋都遭洪水冲塌,但两块阳明遗像石碑却“衔在墙间,屹立如故”[10]1305。7年后(1841年),训导胡定俊听闻此事后,有感于阳明王公之灵,便应同乡之邀游访阳明祠之废址,目击阳明遗像后,他“感伤风雨,为太息者久之”,于是便将此事禀述其父,他的父亲听说后当即命他捐出俸禄重修文成公祠。经过努力后,最终仅用时月余就成功将祠移建于崇圣祠左侧(今县人武部院内),“虽弗克复昔日巨观,然春秋展礼,风雨无虞,亦聊以妥神祀”。

崇义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建立的都宪王公生祠(后名王文成公祠)在近500年时间里,先后于明嘉靖、隆庆、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进行过8次大的重修:

王文成公祠旧在文庙西。明嘉靖辛亥(1551年)六月,知县王廷耀嫌制卑隘,非祭祀体,增广之,后(1553年)又改建文庙东(今崇义二中)。隆庆戊辰(1568年),知县毛子翼扩而新之,岁久渐圮。万历壬子(1612年),知县林际春捐资重修。清顺治庚寅(1650年),被寇拆毁,止遗公像。康熙十二年(1673年),大庾知县胡漼署县事,捐俸率邑绅重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县范泰恒修。三十年(1765年),知县罗洪钰捐俸重修。嘉庆元年(1796年),典史王绍宗重修。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县王修地重修。光绪十年(1884年),知县廖鼎璋督饬邑绅康燕宾等,量加修葺,并移忠勇、节烈二祠于东西两庑,每岁春秋二祭外,九月晦日(三十日)一祭,公(阳明)诞辰也。[14]

王阳明是崇义新县的缔造者,而崇义则是王阳明至关重要的“过化之地与建功之所”,崇义官民都对阳明先生敬重有加,所以相比于赣南其他县域,崇义王文成公祠是留存最久的,自1519年建成,到1984年被拆除,其留存历史将近五百年,屡经修缮后规模愈发宏伟。这也充分说明,崇义人对这位先贤大儒的景仰崇敬之情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退,而是越发强烈。

与此同时,如果说南安府阳明祠的修建是当地百姓为了感戴王阳明安靖地方之功德,那么赣州府建祠则多是为了纪念王阳明的道德学术与不朽功业。在众多赣南地方官员、王门弟子以及景仰阳明者的推动下,赣州府所辖赣县、雩都、信丰、会昌、安远、龙南、宁都、瑞金、兴国等地都纷纷为王阳明修建祠庙。

因嘉靖初期王阳明被朝廷打压,所以直到其去世六年后的嘉靖十四年(1535年),赣县王阳明祠方由都御史陈察始建于郁孤台侧,而后迁至府治东南军器局左(今厚德路中段一带)。祭祀王阳明的报功祠旧为阳明书院,都御史陈察在1535年之前将其改建为报功祠。三十一年(1552年),南赣巡抚张烜复建阳明祠于郁孤台旧址。后以王阳明雩都高第黄洛村、何善山配享,并于每岁九月三十日先生诞辰,知府率官属以少牢祭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都御史陆稳迁府学(4)在今章贡区政府原办公地一带,其右侧为今章贡区法院原办公楼。,并重建阳明王公祠于府学右(今照磨巷口)。1567年,王阳明得谥“文成”后,各府学县学在学宫大门的右侧,纷纷开辟文成公祠,并成为惯例。万历初,赣抚秦耀、大参徐用俭重修王文成公祠,阳明私淑弟子张位有记,并额以“圣谛先知”。天启二年(1622年) ,巡抚唐世济“先查取信丰龙南两县水面银一百四十四两四钱”,命赣县知县刘永基重修文成祠,并增建后堂,前后共费五百余两[11]172。而后祠于1670年改建,有石刻阳明像赞。1751年,时任江西大中丞胡公秋八月临赣阅兵后,即命人重修王文成公祠。知府姚文光与守令、绅士等捐银共六百余两将祠重修完工,胡公专为祠题匾“三不朽”。1756年又重修,1829年重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在1868年。1939—1945年,蒋经国出任赣南行署专员兼赣县县长期间,在照磨巷口原天一阁旧址建阳明堂以祭祀之,并将正对的瓦市街改名为阳明路。

雩都县阳明祠在县令羊修以及王阳明弟子黄弘纲的筹建下,亦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始建而成;二十四年(1545年) ,雩都提学蔡克廉访罗田岩,看到王阳明的题刻,于是檄告知县许来学,将岳飞与王阳明合祀于罗田岩濂溪祠;三十一年(1552年)前后,沈谧对其进行了修缮。而后祠在康熙二年(1663年) 重建。五十七年(1718年)增修,并于1749年另建于县城东南隅,至1800年被洪水冲垮,1837年迁到文庙左边的旧崇圣祠内,1857年又毁于贼乱,1862年重修,1870年重新迁回崇圣祠[15]。

信丰县崇正书院于正德十年(1515年)创办于儒学右,后祀王阳明于其中(嘉靖十五年《赣州府志》载为“阳明书院”)。道光三年(1823年),书院迁建于清平门内大王庙左新建的考棚后院(今县人民政府礼堂和二栋宿舍处);十七年(1837年)又迁设于城西文昌宫(今县公安局址)[16]。阳明祠则在双节祠左,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沈谧檄知县胡明迪建,并于次年建成后春秋致祭[17]。因康熙二年(1663年)、五十八年(1719年)以及乾隆十六年(1751年)《信丰县志》都有阳明祠的记载,所以信丰县阳明祠在历史上也是经过多次重修并得以长久留存的。

会昌县并无阳明祠庙修建的方志记载,但会昌赖公祠(亦称老庙灵祠)却与阳明先生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并随之成为会昌百姓纪念王阳明的重要场所。

安远县此前没有阳明祠,百姓因而在小学私立阳明牌位并争相前来祭拜,以“伸岁腊之情”。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安远县知县吴卜相认为本县没有王阳明祠是自己未尽到责任,于是命人在县西修建,这得到了沈谧的嘉奖。其门上书写有“报功祠”,中堂挂上了仰止堂的牌匾,并以虞守愚配祀。隆庆到崇祯年间,此祠亦经修缮,且直到1873年,依然存在,此时,安远阳明祠已在忠节祠左,其始建与再修状况则缺乏相关记载[18]。

龙南县阳明祠“嘉靖丙辰(1556年)建”。其历史变迁于史籍中相涉者仅有数处,如康熙十二年(1673年)与乾隆十五年(1750年)《龙南县志》:“王文成公祠在教谕衙左,祀巡抚都御史王公守仁。”同治十二年(1873年)《赣州府志》:“王阳明祠,在忠节祠左。”光绪二年(1876年)《龙南县志》:“王文成公祠祭祀明巡抚都御史新建伯王文成公。”(同于道光六年《龙南县志》之记载)

据嘉靖十五年(1536年)《赣州府志》记载,兴国县有阳明观,毋庸置疑,这是兴国父老出于对王阳明的感戴而特意为之设观祭拜。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兴国知县何应彪建立王文成公祠于旧三程祠右,并改安湖书院为名贤祠,中祀程珦、程颢、程颐,左信国(文天祥),右阳明。而后知县黄惟桂于1677—1684年间将祠改建于启圣祠右,使王阳明与文天祥合祀。而后久废。光绪二年(1876年)《兴国县志》尚有阳明祠的记载,所以至少在此前后兴国阳明祠是经历过最后一次重修的。

宁都县阳明先生祠是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知县陈大伦建于小学后的,虽然方志上未详说其历代修缮情况,但它一直到1824年仍是存在的。与其相邻的瑞金县阳明祠始建于1538年,在明清历经多次重修(详见表1),其变迁史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本文第二部分对此进行了详述。

表1 赣南十五县祠祀王阳明先生情况一览表

从方志记载上看,虽然安远、龙南、兴国、宁都等县阳明祠的修建次数不如赣县、雩都等接近赣州府城的县域那般频繁,但安远等地百姓念念不忘阳明勋德则是肯定无疑的,因而其境内的阳明祠也必定得到了官民的重视以及修缮。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石城县,以及后来设立的长宁、定南、全南三县虽不见阳明祠庙修建情况的方志记载,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地没有阳明祠以及祭祀王阳明的活动的存在。在沈谧等人的努力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成为了赣南阳明祠修建热潮的一个最高峰,赣州府十一县都修建起了阳明祠,正如沈谧所言:“赣州府所属十一县,俱有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阳明王公祠,巍然并存。盖因前院(阳明)功业文章,足以匡时而华国;谋猷军旅,足以御暴而捍灾。南、赣士民咸思慕之,歌颂功德,久而不衰,尚有谈及而下泪者。”[19]1358

二、赣南阳明祠变迁过程中重要事迹略述 ——以赣县、瑞金二县为例

在赣南阳明祠的建修过程中,赣州郁孤台斋居堂与瑞金阳明祠的变迁史事有较大的典型性,颇值得深入探究。据嘉靖《虔台续志》记载,1517年,王阳明开始坐镇赣州时“文事武备不妨以悖,指挥振奋之暇,谒濂溪之祠,登郁孤之台,览山川形胜以舒壮怀”。后又曾在郁孤台一处空地专门构筑一“斋居”堂,以之作为讲学思考、接客理政、谋划计策之用,“(王阳明)复于(郁孤)台端隙地别构一堂,每谒祠既事辄止于斯,时与诸生讲论经义恒于斯,士大夫有感而来者接礼于斯,或出师振旅凝静定计间宿于斯,公之寓于斋居以自得者亦多矣”。王阳明去世后,赣南百姓感念其功德,“乃纠材建祠于郁孤台,以虔尸祝”[19]1357,并相与在此地塑立一尊阳明先生的塑像以作纪念,“其(王阳明)殁也,精神英爽率不有依于郁孤也乎?士民感公功德,相与塑公像于斋居,以寓思其所处之意”。而这民间自愿的做法,后来也得到了官府的支持,负责祭祀的官员分别在每年春季二月、秋季八月举行对阳明先生的祭典。由此到了1535年,有武官又在学宫之右建立阳明先生祠,并将郁孤台阳明先生塑像迁移到报功祠后,虽“塑像设祀,俱有成式”,却致使“湫隘慢亵,军民怀忿”。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沈谧“访询其故,父老子弟相与涕泣申告”。沈谧拜谒师像后,也不免“为之泫然出涕”。考虑到百姓在郁孤台塑立先生之像,原本是为了纪念阳明先生曾经居处之地,于是沈谧、张烜在修葺郁孤祠、报功祠的同时,又择吉将王阳明先生旧像迎回至郁孤台:“义斯戾矣,夫郁孤之像,士民初心也;学宫之右,观感而继作者也。佥宪沈君谧登台之余咨访遗事,士民述旧典以告,因以问于烜,曰:‘嘻!此舆情也,固士民者心也。迁郁孤之像,固所以迁士民之初心矣。盍复诸?’乃择吉告复。”“庙貌严饰,焕然一新。军卫有司各申虔祝,父老子弟岁腊骏奔。”[19]1357张烜特为之立石记事,同时祀典仍如旧式,并委派官员管理。兵巡岭北道宪副候缄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后曾置田租若干“责贮衙廪”作为修祠费用,并选定在王阳明先生诞辰九月三十日举行祭祀,相关事务则由“武弁”负责,田租羡余则用于修缮祠宇。迁像之事落成后,有人写下用作迎接王阳明先生英灵重归郁孤的辞章:

郁孤兮崔巍,斋居兮翠微。公之生兮着德辉,公之殁兮留余徽。羌思公兮恒栖栖,公之神兮其来归。仰公容兮耀而奇,文章炳兮烂珠玑。秋月皎兮玄鹤依,章贡合兮奠清巵。吁嗟乎!复公之像兮,众志无违。[11]174-175

沈谧在这年十月刻好四尺余高的阳明先生像后,还专门附上其撰写的《郁孤祠阳明夫子像赞》,并将碑置于郡学内,《赞》曰:“夫子之像,行云舞鹤;夫子之德,长江乔岳。彂(发)为经济,社稷再安;敛为渊寂,圣神同觉。谧也虽未亲炙宫墙,亦尝私淑良知之学,磨石传神如立而卓。嘉靖壬子年十月既望后学石云□人沈谧谨赞。”1842年,知府王藩将碑迁于阳明书院之阳明祠,(5)据《赣石录》卷二第16页,此像赞碑到民国九年(1920年)时还留存于省立第四学校(旧阳明书院)。郁鼎钟有题跋[20]。

如果说斋居堂的建修与变迁反映出赣南百姓自发地建祠感怀深获督抚的赞同,那么瑞金阳明祠数百年的变迁史尤为突出了这一点。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瑞金大旱,王阳明提兵讨贼自闽旋师恰好道经此地,就前往瑞金城外东山寺“为民步祷”,七日内果然“甘霖立沛”[21],瑞金百姓为此兴悦不已,对王阳明十分感激,不少人都争相前来聆听王阳明讲学传道,瑞金因而逐渐成为了“阳明过化之地”。嘉靖十七年(1538年),时任瑞金知县的王在上任首年,即在王阳明曾经讲学的学宫故址以及所购得的民间土地之上创建绵江书院,并在院中“右寝”建立阳明祠。因王阳明于正德初年“剪除凶恶,宣布德威,发粟赈饥”,并使“逃民复业”,瑞金百姓“感恩思德,欲报无酎”,于是在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耆民苏振等愿自助财鸠工,拓乡校右,以崇祠像;李珩禄愿自助早田八十亩,以承春秋尸祝”,在知县张景星的主持下,阳明报功祠遂被建成。沈谧对此大为嘉奖,南赣巡抚张烜也为之严立规制,题曰“报功”,并立石纪事。四十一年(1562年),知县暨阳明后学张书绅将阳明祠迁至胜因寺右。隆庆三年(1569年),因王所创的书院已被前令迁至城外,致使三十年来,瑞金“父老子弟徘徊故址,不胜黍离麦秀之思”(6)道光《瑞金县志》卷十《艺文志·元明文》15页,堵奎临《进望松吕公配享绵江书院记》。,并纷纷请求重建,其情形正如时任瑞金知县的吕若愚所说:“(阳明先生)羽书倥偬而讲学不辍……惟江右人士其耆旧先民,亲沐先生之教为多,故其景仰先生视他省独至,夫阳明之祠,遍于大江之西,瑞金旧亦有祠,为前令之所更夺,人怀忿郁,咸请重建。”于是吕若愚顺从民意,当年就修复了旧时曾作为阳明先生讲学之处的乡校,并扁曰“绵江书院”。次年(1570年),吕公又将阳明祠改迁入绵江书院内,并在书院内塑立阳明之像,同时以恩重于民的前令王配祀于阳明先生之左[22],兼顾了民众对王阳明与王的怀念之情,真正做到了“庶一举两得以永永不坠矣”,“士民闻之,咸欣然感悦”。而后吕若愚又置办田产,令道士守护书院。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时又过了三十年,此间“父老子弟顾瞻(阳明先生)遗像,又不胜甘棠棫朴之思”,于是知县堵奎临“以王、吕二公既大有造于瑞,又皆服文成公教者”,欣然增以吕若愚配享于阳明先生之右。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潘舜历捐俸重修王文成公祠。

不久,受明清易代、三藩之乱的冲击,四方避乱的百姓因瑞金城内无所容身,遂纷纷“填挤于”绵江书院。地方太平之后,避乱民众都因安土重迁而迟迟不愿离去。书院因此“庙貌荒圮,春秋朌蠁,止有堂可展拜”,诸生胡裕昆等“过其地而心伤之,慨然有清复之志”,于是相与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将此事上报给抚台大中丞马公。府县查实后,往复三次才令避乱民众归还故地,自此“寸土悉归书院”。又因书院已倾圮破败近六十年,裕昆等于是倡率全县百姓重修绵江书院。重修工程始于1695年,董事者数十人无不殚精竭虑,使书院于1706年最终落成。为纪念王阳明,建成后的书院易名为“文成书院”,其“中为讲堂三楹,左右耳房各十余间,为诸生肄业之所,前为大门三楹,右为去思祠,后离讲堂数十武为步云楼,高出雉堞之上,其下为堂(仰贤堂),即祀先生与王、吕二公处也”。另外,因为旧时的三位先生神像都设有袍笏,虽然“俨然令人起敬畏心,制云善矣”,但岁月既久,神像袍笏等易于剥落,而且难以时时修理,因此这样反而有渎神明,所以裕昆等人特意将神像换成木制之像,并涂上金碧之漆,从而使三公之像可以长久如新,正所谓“首事者,固几费斟酌,非敢从简便也”。其余的诸如厨房浴室的建造也“纤悉具举”,书院总体“制作精审,规模弘敞,画栋连云,觚棱碍日,较之往昔,尤为壮观”。不仅在“释奠之日,多士毕集”,而且“既竣事,咸退集于讲堂”,见此人文彬彬尔雅之盛,邑人杨以兼亦谆谆进言,以勉励诸生景行前哲。尔后书院屡塌屡修,到道光四年(1824年)还见于方志之记载。

诸如赣州斋居堂与瑞金阳明祠变迁等重要史事,在赣南大地上可谓不胜枚举,集中体现了“阳明王公功德久在人心”,即便将其置于全国范围来看,这也是十分突出的。

三、赣南诸县修建阳明祠庙情况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研究

按王阳明行迹所履之处,现将赣南与浙江、贵州、广东、福建等十数省进行比较来分析祠祀王阳明的状况:

表2 江西赣南二府外其他府县祠祀王阳明情况一览表

表3 浙江省各府县祠祀阳明先生情况一览表

表4 贵州省各府县祠祀阳明先生情况一览表

表5 广东省各府县祠祀阳明先生情况一览表

表6 广西各府县祠祀阳明先生情况一览表

表7 福建省各府县祠祀阳明先生情况一览表

表8 江苏省各府县祠祀阳明先生情况一览表

表9 安徽省各府县祠祀阳明先生情况一览表

表10 湖广各府县祠祀阳明先生情况一览表

自明清以来,全国有江西、浙江、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安徽、湖广、河南、甘肃等10余省、34府(州)、60余县修建了阳明祠。从县域分布来看,仅赣南二府十五县就占其1/4强;从修建次数来看,全国共约有300余次,而赣南则有80次之多,也约占全国1/4强。故概而论之,赣南地区是王阳明生祠修建最早最多,阳明祠庙修建规模最大、分布最广、总体修缮次数最多的地区。在500年来的历史长河中,赣南最终形成了几乎县县都修建了王阳明祠庙的全域性的分布格局,就全国范围而言,是盛况空前的。而赣南阳明祠兴修之所以如此兴盛,确实有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是王阳明在南赣巡抚任内主政时间长,管辖范围大,成就了三不朽伟业,给赣南百姓留下积极而久远的恩惠,这是成就此盛况的一个直接原因;二是与当时良好的政治条件分不开,徐阶、欧阳德等在朝官僚以及沈谧、毛子翼等赣南地方官吏都致力于促成阳明祠的兴修;三是以黄弘纲为代表的赣南及其周边王门弟子的大力推动;四是以刘节为代表的乡绅以及民间百姓的积极参与。不同身份所代表的力量积极互动并往往形成一股合力,从而造就了此种独特现象。

此外,赣南修建阳明祠的历史进程在不同时期与全国大致是同步的。嘉靖前期,尤其是王阳明去世后的数年间,全国各地都兴修起了数量众多的阳明祠庙。到了嘉靖中后期(1542—1566年),由于王阳明众多弟子渐渐掌握朝廷与地方大权,阳明心学逐渐成为一股巨大的思潮,遍及大江南北。因此全国包括赣南几乎都是在嘉靖中后期更多地修建起阳明祠。万历初,因为张居正禁毁书院的政治冲击,阳明祠的修建总体上一度归于沉寂,全国包括赣南在内在万历一朝建祠次数都较少。尔后随着明末战乱的爆发,全国总体修祠活动再度沉寂。进入康熙盛世后,自赣南到全国又逐渐掀起了修建阳明祠的热潮。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全国范围内修建阳明祠次数也较多,近代以来建祠次数则逐渐减少。

猜你喜欢
重修知县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