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风景
——访福建省技术能手何金华

2020-02-07 02:19邢桂岚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3期
关键词:金华木雕雕刻

文/邢桂岚

何金华,1973 年5 月出生在享有“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美誉的福建省仙游县,从事雕刻技艺至今二十多年,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虚心好学、精益求精,并敢于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雕刻技法,特别是在山水浮雕艺术上开创出了一条新道路。

从精雕细琢到独当一面

17 岁开始决定跟随表哥学习雕刻技艺的何金华,当时学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能“有口饭吃”。

说起木雕,人们对其制作过程都很好奇。何金华说:“木雕制作的过程繁琐,由简至繁、层层递进,正式开始雕刻前,往往还有选材、绘制创意稿、磨刀等诸多流程。”

“学木雕前单单把10 多种刻刀认清楚就让人有点吃力。什么时候用什么刻刀、用什么手法才能雕出自然的线条,这些都是有要求和讲究的。”何金华介绍,“选择原料是木雕制作的第一步,只有深谙木料特点,雕刻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之后是起稿,把构思好的想法画在纸上,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决定木雕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何金华坦言,他往往在这个步骤上殚思竭虑,对造型的构思甚至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

何金华强调,雕刻最考验手艺,其运刀、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都大有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游刃有余,原作的风貌才得以再现。雕刻时,要做到心手合一、以刀代笔,对每一笔、每一刀都要了如指掌。“雕功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作品的灵动性,这是机械雕刻所不能模仿和企及的。虽然机械雕刻更快、更准,但过于死板、缺乏特色。”

俗话说“千刀五百磨”,要想雕刻出一件好的作品,不仅需要一双巧手,还需要一颗耐心。学会磨刀,是学习木雕的基本功。伏下身子,手指轻按刻刀,让其与磨石互相打磨,使雕刻刀变得锋利,这是基本功。何金华说,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入行初期他钻研了将近一周。但磨刀的技法是“敲门砖”,想要走入木雕的世界,沉下心学磨刀是必经之路。经过刻苦学习,何金华慢慢感受到木雕独特的魅力,尽管费时费力,他依然乐在其中,即使受伤也不得停顿。

“每天有近10 个小时拿着雕刻刀,相当于刀不离手,受伤是家常便饭。”何金华一边把满是伤痕的双手展示给记者看,一边说,“那些年我每天都会带着伤口回家,旧伤没好又添新伤,手上除了灰尘就是鲜血。这些年下来,手上没有一条完整的手纹。”

何金华是跟着表哥开始他的木雕生涯。在福州打工的三年,他待过工厂,受到同行指导,技艺得到升华;由于当时惠安木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文化旅游品牌,且得到我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推崇,何金华又在惠安从事佛像木雕工艺近一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条件,莆田木雕产业发展快速,何金华决定回到仙游老家,渐渐地,何金华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艺术巧匠,在当地小有名气。

专攻山水浮雕,开创木雕新境

擅长雕刻山水画作品的何金华,说起来与之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何金华到朋友工作的地方走访。突然,他被眼前的一幅木雕作品吸引住了,与往常自己所雕刻的传统人物、动物都不同,雕刻的对象竟是山水。作品中,远山朦胧、绿树滴翠、怪石嶙峋,江水从山上潺潺而流,形成瀑布奔流而下,风景令人神往遐思。“木雕形式下的山水风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的美,也让其‘活’了起来,等同于在家中也能看到风景,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让我耳目一新。”说起当年第一次接触山水浮雕的场景,何金华依然历历在目。

“当下,我向朋友询问了这幅作品的主人,得知是他的师傅郑永生后,我立刻请求朋友询问能否在郑师傅的店里工作或是当学徒。”

了解到可以在店里当学徒时,何金华很是激动,但工资价位让他一下子陷入了烦恼。“一天只有25 元,一个月算下来只有几百元,根本不够承担一家子租房和吃饭的开销。”一方面,他担心家里人反对;另一方面,他想要学习这一门手艺。考虑再三,何金华还是决定到郑永生的店里当学徒。

基于之前有基础,何金华入门非常快,一点就通,速度比其他人要快一倍以上,这让郑永生也大吃一惊,工资很快就做了调整。

何金华接触到山水浮雕后,他发现,其雕刻难度极高。“与以往雕刻人物不同,雕刻山水需考虑的因素太多,有山、有水、有树、有桥、有石……并且毫无规律。要雕一块简单的石头就要用到不同的刀,几百刀下来才能完成。”

刚入门,何金华仅从简单的一片树叶开始雕起,然后是树干,再是花草石头……五年的学习,凭借着对木雕艺术的热爱和勤奋刻苦的学艺,他对山水浮雕颇有心得。

“首先在布局上要把控好,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与反差,这样既增强了层次感,又营造出了意境;其次,在山石的处理上追求岩石纹理的质感,要抓住岩石的坚韧、棱角分明的特征及其历经风雨的沧桑感,山水中以山石为主,因此山石的刻画十分重要。山水以水为辅,水是能够柔和山石的,水可以清澈荡漾,也可以波涛汹涌,但都与山相辅相融,因此在处理中一定要因山势而出流水,既显自然又相得益彰;最后,林木花草在山水间起点缀烘托作用,是山水意境的升华,有了林木花草,就赋予了山水以生命的活力。”

何金华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不断突破自我。在学习师傅手艺的基础上,他不断尝试各种刀法,最后以刀代笔、依物象形,将自然之美融于具象的木材之中,把一块块朽木变成了一幅幅充满了意境的立体山水画。在雕刻工艺上,何金华注重追求事物的真实感,闲暇之余他会到各地观察山水风光,并用相机记录下来,即使刻画一棵树木,也要做到栩栩如生。何金华还尝试将山水与人物相结合,做到有血有肉,融入人文之情怀,使人观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空间的穿越感。

创新木雕技法,致力传承技艺

随着仙游木雕产业的兴起,何金华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2006 年,何金华将想法付诸行动,开始在仙游县度尾镇创业。期间,他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从选料到开料都要严格筛选,在创作中不断汲取艺术元素,利用现代机械的优势结合传统工具,形成“提、拉、点、写、画”的独特技法,塑造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何金华创办的锦尚华精品工艺厂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产品不仅在本地畅销,而且还销往其他城市,第一年便有了可观的销售额。

当记者问到是否担心同行竞争时,何金华胸有成竹地说,这是一个抱团的时代,如今仙游已逐步形成“一街四走廊、一园六个城”的发展平台,工艺美术原辅材料市场、工艺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及物流配送等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意味着大家有互补,不会同质化竞争。

在锦尚华精品工艺厂内,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雕艺品。大的有红木家具,小的有10 厘米见方的印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顶“博士帽”。何金华告诉记者,他以博士帽为印钮,雕刻了一枚“华人博士印”,印料采用高级红木雕制,这样既能体现高校办学宗旨,又能传播传统文化,用中国元素体现文化在文化交流时得到了充分表达。在校庆或校友、学生毕业或聚会时作为纪念品,礼轻义重,意义深刻,值得每位学者拥有。

“木雕工艺要不断创新才会有持久生命力。”采访中,何金华屡次提及创新理念。他说,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只专注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的理念和想法显然是不够的。要想让木雕技艺进一步发展,就要与当代的文化和艺术相结合,对其艺术形式进行创新。

“例如,在设计木雕作品的造型时,可以结合现代文化中的一些象征进行创新,如熊猫、锦鲤等现代比较流行的带有祝福寓意的动物造型,或者以当代中国梦、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新变化等作为设计的主题,这样不仅丰富了木雕创作的内容,还能使木雕的展现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进而满足社会各界对木雕艺术的审美要求。”

在木雕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何金华认为,不仅要从木雕艺术的设计以及文化内涵方面进行创新,木雕的技法和手段也应该有所改良。“东坡舣舟亭”是何金华自己较为满意的檀香木雕作品之一,作品是他与另一位仙游著名雕刻家郑泽平依据原图精心制作,分别采用铲地阳刻、浅浮雕、深浮雕、镂雕等多种难度较高的技法,历经一年半时间,在2012 年春成功制成,该作品还掀起了一股纪念、弘扬东坡文化的热潮。

从2006 年至今,何金华多次参与木雕现场大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木雕作品“守耕赋”参加第一届福建省“仙艺杯”大赛获得特别金奖;多个作品更是在多个全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个人也先后获评“福建省技术能手”“莆田市工艺美术大师”“莆田市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并于2014 年12 月被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为更好地培育工艺美术人才、传承木雕技艺,2016 年,何金华木雕大师技能工作室挂牌成立,成为莆田市首批17 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2017 年,在何金华的带领下,不到一年时间,工作室已吸纳多名学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爱木雕这项传统雕刻技艺,他以“师带徒”的方式先后培养出30 多位独当一面的雕刻高徒,如今都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

木雕作品:法会

猜你喜欢
金华木雕雕刻
张金华
岁朝清供
On art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自然形木雕
汉代雕刻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