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的超越性
——基于中学美育实践的困境与策略

2020-02-10 18:32张海华
关键词:美育人格学校

张海华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泛化现象和教育功利化现象,使得学校美育的生命力和人文价值受到挑战。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学校美育超越性的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学校美育的超越性?学校美育为什么要具有超越性?学校美育超越什么与如何实现超越?以期廓清当今学校美育的迷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 学校美育的超越性

学校美育的超越性是审美和教育的双重性超越。

(一)学校美育的超越性植根于审美超越性

步入21世纪后,审美泛化现象引起美学界的讨论,杨春时将批判对象转向“日常生活美学”并重构其“超越美学”,认为“面对着感性现代性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美学的崛起,有必要调整自己的立场,重新确立审美的超越性,以有效地解释当代审美实践”[2]100。新的超越美学确立了审美的自由性、彼岸性、批判性、身心一体性和主体间性等五个基本原则。有的青年学者以学理的中性的立场对审美超越作出阐释,认为是“指向感性的、经验的此岸世界,它深深植根于人的感性生存,以个体生命意义的充实和个体精神的自由为其旨归。”[3]245朱立元在比较了审美超越与哲学超越、宗教超越、科学超越异同的基础上,认为“审美超越的本质在于审美自由,审美自由又塑造着人的自由。”[4]7审美活动是内心无限自由超越外在有限自由的过程。

(二)学校美育的超越性植根于教育超越性

有的学者认为“超越的最高本质是自由,教育的超越理想最终指向自由教育。”[5]99即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实用性或适应性,而是以人为核心来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审美超越是审美活动中的最高境界,也指向了审美自由。虽然教育超越与审美超越有着不同的手段和形式,但它们共同指向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审美超越在超越感性娱乐的基础上,由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走向审美的人生境界;教育超越是在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超越实用功利性或工具性,寻求适应性与超越的平衡基点,从而实现被教育者的自由本质。

由此可见,审美与教育的本质追求和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精神自由。而现实却限制了它们的这种自由本性的实现,所以,需要实现二者的双重超越。

(三)学校美育的超越性是审美超越性与教育超越性的融合

审美超越与教育超越有着共同的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现实与社会美育境况,诸如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及其商业化、娱乐化、低俗化审美倾向;二是学校教育现状与美育语境,诸如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及以音乐和美术为主体代替艺术,使得呈现出美育狭窄化,以艺术技能代替艺术审美的肤浅化以及美育边缘化等现象。美育的超越性,实际上也是美育的本质性,是对美育的基本定位和定性。

审美人格,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是学校美育之超越性的内在本质。审美人格所具有的自由、个性、超越等特质,同时也体现了审美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所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6]1人生境界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人只有进入审美的境界,才具有超越性和自由性,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互通并融合。

二 学校美育的时代境况与现实困境

学校美育为什么要超越或为什么要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品格呢?最直接的缘由就是学校美育现实对其超越性的阻力。具有超越性精神品格的学校美育,只有在对美育现实弊端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超越。那么,学校美育面对的现实语境是什么呢?

(一)学校美育所处的时代境况:人格边际化与审美泛化

1.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格边际化。社会转型也罢,变化也罢,影响最大的是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人格建构的影响。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深刻影响着社会总体结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但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人的变化,尤其是当代人格的变化。社会学研究者关注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具有这个时代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中国体验”的重要特征是当代中国人的人格变迁及其社会的心理状态,即人格的边际化或社会心态的两极化。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 “边际人是一种新的人格类型,是文化混血儿,……亲密地分享他们的文化生活和传统,又不被他所融入的新的社会完全接受,他站在两种文化,两种社会的边缘,这两种文化从未完全互相渗入或紧密交融。”[7]532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所有社会成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边际人格的特征[8]15。

这种多重而又矛盾的所谓边际人格,是一种过渡和转型期形成的危机性人格,它是与人的精神危机所关联的人格危机现象。如功利性、分离性、媚俗性等负价值人格倾向。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和谐、健康的人格,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当代美育应该勇敢面对这“惨淡的人生”现实,以其超越性的精神品格培育当代人的超越精神,弥补人格裂痕,建设通向自由世界的桥梁,使当代人格超越其边际化而走向完善、完美人格。

2.消费社会的审美泛化倾向。中国话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后,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鲁枢元认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是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依附,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则是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升华[9]7。周宪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充分呈现出 “体验”和“品味”的特征,“在这种高度选择性、甚至是挑剔的生活取向背后,隐含着某种充满欲望的拜物教倾向”[10]64-68。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下,审美失去了现实主义的崇高革命激情与悲剧感,追求生活表层的物质性美化与快感体验,在物质消费的愉悦快感之中,精神的升华已经被淹没。消费性的审美泛化倾向,具有一定的“小资情调”,在品味背后隐藏着人的世俗性和欲望性追求,精神性和思想性被消解。

(二)学校美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学校美育语境涉及两方面:一是国家教育方针将德智体美相提并论,确立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另一是在以应试为主导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学校美育出现了地位边缘化、内容狭窄化、取向技术化的势头。

1.学校美育地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虽然早在1999年就从教育政策和制度层面将美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成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却处于最薄弱的境地。在中学教育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时数普遍被压缩,教学设施滞后,艺术教师待遇低,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死记硬背、硬性灌输的问题,学科教学缺乏审美思维。此外,在功利化的教育评价体制下,中小学教育受到升学和高考的应试影响,尽管已设置所谓美育类的美术、音乐课程,依然存在其地位的边缘化倾向。

2.学校美育内容。学校美育主要是以艺术教育取代综合美育,以音乐和美术取代艺术教育,割裂了美育内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学校教育主体对美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着狭窄化的误区,即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音乐美术——音乐美术就是唱歌和画画。我们国家所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非“德智体艺劳”。尽管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典型形式和重要内容,但美育不完全等同于艺术教育,还有赖于其他形式,如其他学科的审美化教学。美育要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并提高中小学生表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中小学美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非艺术素质。

3.学校美育取向。学校美育存在着审美技术化倾向。美育课程作为特殊的审美活动,它较一般的审美活动更需要符合审美规律,具有超越性精神品格。在审美层面上,审美对象的言、象、意的认知、体验、思考被普通流行的着重于审美对象——艺术作品表层的符号技巧的教育或认知所代替,将审美的复杂精神活动简单化。这种现象的形成固然有复杂因素,但美育教师的审美素养不足是重要制约因素,美育教师并不等同于艺术教师,也可以是具有审美素养的其他各学科教师。因为艺术教师虽然具有艺术专业技能,但无法实现真正的审美教育。

三 学校美育超越性的实践策略

学校美育的发展是社会与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既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把握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困境,也需要立足于学校本体,把握审美教育的特殊性,寻求美育突破与重构。为此,我们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两个层面来探讨。

(一)立足社会实践,彰显学校美育的价值性

如前述所指认的当代社会转型所形成的边际型人格,表现出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征或缺陷。缓解或克服这种不和谐人格需要多种要素,但就美育视角而言,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审美价值观的内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培育对于缓解人格分裂具有重要作用。

1.构建科学的审美价值观,培育审美理性。审美价值是特定历史时期关于美的价值观念问题,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哲学及人的精神成分,审美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感性愉悦的表层问题,它包含着情感价值与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是价值意识升华到价值观的动力。在审美教育中,“正是因为对审美价值的体验、认知和思考,审美个体充分发挥主体性,才使包括美在内的价值主体必然向更高级的形态完善稳固,并最终以价值观的形态驻足于人的心理图式中。”[11]30但价值建构的提前是坚持科学理性的指导。网络曝光的一再复活的女德班事件鼓吹“男为大,女为小;穿得时尚暴露,等于教人强奸;女孩换男朋友会烂手烂脚,最终要锯掉”等封建糟粕内容,却受到不少家长和学生的追捧,此类视丑为美、美丑不辨的不良美育反映了非理性审美的盲从的危害性,值得深思。在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儿童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创造一个健康的审美环境尤其重要。学校美育并非处在真空之中,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必然会或隐或现地、或多或少地影响学校。为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学校教育实践,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审视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审美文化思潮,批判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育理性审美的时代新人。

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审美素养。在全球化语境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关系始终呈现为一种复杂的态势,当代人格的矛盾性与多重性的确与我们面对的文化复杂性相关。当代文化通过文化价值观塑造了当代人格,因为“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关于文化认同的教育,我们甚至可以把全部价值观教育所涉及的问题都归结为文化认同问题。”[12]109因为发达资本主义文化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控制着世界上最多也最主要的文化媒体,文化输出也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干预和经济侵略的重要选项。加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过渡性特点,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旧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消解,面对这种现代与后现代叠加的复杂发展境遇,我们需要高度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殖民和霸权,尤其要警惕“奶头文化”,即基于商业增殖的逻辑,制造了无限的满足视觉图像感官快乐、甚至无需思考即可轻松获得的娱乐产品,目的是消解民族意志,助长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此,在学校美育中,我们不仅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更应该基于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基于中国历史国情的现实性。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必须明确回答的迫切问题。我们的学校美育是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理性审美,明辨美丑,更要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坚持以美育人,克服学校美育的片面性

针对当代学校美育的边缘化、狭窄化、技术化倾向,我们分别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以美育引领学校办学,克服边缘化倾向。美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美育,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美育体。但由于种种原因,美育落地效果不佳。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更美好的学校教育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级学校管理者需要积极有为,敢于担当,使美育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亮点,遵循审美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美育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为例[13],该校结合办学实际,打造“求真、崇善、尚美、致慧”的“大美教育”体系,构建“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扬长”的特色育人体系,在学校环境、课程、教学、活动、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中,培养学生具备美的品行、美的才智、美的情趣。该校以美育引领其他学校工作,建设了优美的校园环境,构建了科学的美育课程,开展了丰富的美育活动,培养了专业的美育师资。这种美育立校的教育思维激活了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转型发展。

2.以综合性美育为抓手,克服狭窄化倾向。美育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美学的知识和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美育狭隘化体现了学科间孤立思维,应该在美育与科学、美育与德育、美育与人文等多学科融合的视角进行跨学科美育,也体现在学科内孤立思维,应该挖掘乡土艺术资源,在音乐和美术课程中渗透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家国情怀,这需要开发综合性的大美育课程体系。以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的美术课为例[14],该校美术教师尝试构建一种大美育教育观,建立跨学科美育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科技、人文、德育等内容。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与技术一体化的创造性实践,比较不同材料的科学属性和美学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科技手段来创新艺术形式,运用适当的技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审美素养。该校还依托福建泉州的人文景观、风俗民情、故事传说、传统技艺等地方文化资源,将美术教学和家乡风光结合起来,打造美育课程,拓展美育空间,使真实的自然变为艺术的自然,让学生走进生活世界,寻找美,发现美,表达美。这种综合性美育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兴趣。

3.以美育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克服技术化倾向。学校美育存在着美育课程的技术化倾向,美育萎缩为一种技能知识和操作技术。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美育美在哪里呢?只是一堆知识和技能而已。为了克服美育课程技术化误区,不仅要树立科学的美育观念,更要依托于美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即研究者。努力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首先,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完善美术和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以适应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次,完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机制,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为美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再次,制定基于学科、学段、地区、学校的美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自身。美育教师应该树立专业发展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拓宽专业视野。只有教师自己拥有足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人格,才有可能为学生学习创造丰富生动的审美情境,为学生创造一种立体的、综合的艺术美,以美育人,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审美创造。

猜你喜欢
美育人格学校
论公民美育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漫画之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