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I卷历史45题分析及备考指导

2020-02-11 08:11张丽琴
考试与招生 2020年1期
关键词:司马氏曹魏所学

>>>张丽琴

一、2015-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第45题信息综合

年份 所考时段 模块 内容 设问提示语及中心词2015 中国古代史·唐朝 经济史 唐初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意义2016 中国古代史·唐朝 政治史 唐太宗谱牒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作用2017 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 经济史 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意义2018 中国古代史·汉朝 政治史 汉武帝纪年改革(1)根据材料,说明……前后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授予对象,简析各自作用2019 中国古代史·秦朝、曹魏 政治史秦“二十等爵”制、曹魏“五等爵”制

二、真题再现及试题分析

(一)真题再现

4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参考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二)试题分析

从近五年试题来看,主要选材于中国史,尤其青睐中国古代史。2019年仍延续了这一特点,考查秦朝的“二十等爵”制与曹魏“五等爵”制反映的不同思想及其爵位授予对象和各自的历史作用。此外,材料选择或答案来源与教材有若即若离的联系,秦“二十等爵”制在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有分析,考生在答题时有抓手,有依托。这改变了原先完全脱离教材,通过新情境、新问题对考生进行考查的形式,体现了历史试题在具有综合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基础性。

从命题立意上看,通过不同时期两种制度的对比,理解每一时期特定制度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打破“分封是历史的倒退”的定式思维,突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显明的高考命题导向。

从学科素养上看,试题渗透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在解答问题时,我们需要将历史问题放在秦和曹魏这一特定时间段来思考,这是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对制度所反映的思想和产生的作用的分析,是历史解释水平1与水平2的考查。

从能力考查上看,试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再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理解,最后用学科语言表达的能力。

设问提示语基本没变化,但是从设问中心词来看,从往年的“内容”“特点”“区别”“影响(作用、意义)”演变为“所反映的思想流派”,拓宽了知识的考查范围,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预计2020年高考基本会承袭2019年试题的特点,从中国史选材,并充分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与素养。

三、考生答卷分析

1.审题不清

图1

图2

本题(1)(2)问均要求分别说明,分别概括,考生在作答时应紧扣题目要求,分别作答。图1中考生未分别作答,也未点清哪一制度反映哪派思想,与题目的要求明显不符,造成不得分或者不得满分的情况。图2中考生审题不认真,出现了丢问的现象,少了对授予对象的概括。

2.忽视材料信息

图3

对于曹魏“五等爵”制的作用,材料有充分的信息提示。其一,材料二首句点明制度实行的目的是司马氏想要取代曹魏政权,说明司马氏尚未建立自己的政权。图3中考生所写维护统治稳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控制,均定位于司马氏已建立政权的角度作答,忽视了材料首句的信息。其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的作用,材料中也有明确表述:将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考生只须稍作概括,用准确的学科语言表达出来即是答案,可惜该考生忽视了关键信息,作答套路化。

3.作答不规范

作答不规范体现为:一是书写不规范,一些考生没有序号化、段落化,书写很乱且多有错别字;二是语言表述不规范,将“五等爵”制反映的思想流派表述为“以礼学、儒学相结合”;将“二十等爵”制授予“军兵”,授予对象表达随意化、口语化,不能使用材料中或者所学的学科语言;三是思维不规范,对于作用的分析缺少内在逻辑关系,表述不严谨。

4.调动运用能力差

对于“二十等爵”制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答得很不理想,表述缺少逻辑性、角度单一,本题只要将所学“军功爵制”的影响有效迁移运用就可以找到答题的角度和思路。

5.时间利用不合理

一部分考生因为时间问题仅草草写了几笔,导致文不扣题不得分。还有一部分同学第二问根本没有作答。

四、备考建议

1.重视选修内容,做好选修、必修的对接

高考不会直接考查选修一中的改革内容,但有可能会涉及其中某个点,因此,我们要重视选修教材,尤其要关注选修和必修有关联性的内容,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等。试题往往会用必修中的主干知识来解释与选修有关联的某个问题,像本题的第一个问题就需要调用必修三的知识完成。做好选修、必修的无缝对接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树立相互联系的学科观念,从而准确解决问题。

2.加强高考研究,揣摩命题特点

对于高考选修内容的研究,重点应放在高考试题上。一要弄清命题者的意图,如本题正是通过不同时期两种制度的对比,引导考生打破定式思维。高考就是要求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这一点不清楚,练多少题也没用。二要分析改革类试题材料的呈现方式、问题设问的角度。三要研究答案的组织,尤其应琢磨答案是如何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的,和材料有多大的联系。除了材料信息,还应分析如何将所学知识和设问建立起联系形成答案。四要研究答案的表述,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很多时候我们心中知道答案但表达不出来,这就要多练习学科术语的表达。

3.依托有效训练,提升学科能力

有效训练是能力提升的保障。同学们可以在平时选择与高考题型和设问角度相似的题目进行模拟训练。训练时,从审题的注意事项、材料的分层、关键词的勾画,到材料信息的充分提取、准确概括,再到相关学科知识的调动和运用等均应着力体会。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规律方法,增强做题效果

在学习教材知识时要善于总结通性通法,如改革背景的分析、改革特点的概括、改革成败的认识、对改革的评价等。在训练中,多总结背景原因类、特点特征类、分析对比类、评价影响类试题的答题方法。让这些规律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做题时一定切忌模式化、套路化。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

5.合理分配时间,规范作答

文综试卷的作答要合理分配时间,给选考题留足思考时间,避免前松后紧,造成不必要的丢分。做题时要注意审题的规范、学科思维的规范、历史术语表述的规范以及行文布局的规范,以严谨认真的规范作答来提升成绩,体现自己多方面的素养。

猜你喜欢
司马氏曹魏所学
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山涛的识度
非所学
非所学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宁清不浊的嵇康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