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原生文化在贝聿铭建筑理念中的渗透与融合

2020-02-11 03:40耿沙沙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贝聿铭礼制儒家文化

耿沙沙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引言

近几年原生文化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被各界关注,原生文化对于个人成长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和导向性。贝聿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伟大见证者,其建筑理念同样带有原生文化的影子,出生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贝聿铭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最深,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儒家文化理念,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观念带上世界建筑的舞台,并且依托原生文化的优势,融入西方先进建筑理念,形成独属于贝氏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引领并影响了新一代的青年建筑师。原生文化的影响使贝聿铭在建筑创作上汲取各家所长,借鉴学习为自己所用,这种儒家原生文化赋予贝聿铭独有的建筑智慧和建筑思想,渗透在骨子里和潜意识中,渗透在建筑理念的形成和人生的成长轨迹中。

一、早期:原生文化渗透

早期是贝聿铭原生文化渗入的关键阶段,受当时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孩童时期的贝聿铭接受儒家文化教育,遵循传统礼制思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贝聿铭早期意识形态建立的重要阶段,也是后期建筑学习融合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环境

贝聿铭早期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意识形态遵循传统礼制儒学观念。19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传统儒家文化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着当时大众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成。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时期,传统儒家礼制观念和新的社会模式共生,整个社会大环境表现出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和空间结构体系,以当时最为典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为例,平面布局中具有明显的轴线关系和空间秩序,体现出各单元之间明显的身份差别和空间属性;除了建筑空间的轴线布局,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表达了强烈的封建礼制观念。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受历史封建背景和儒家主流思想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以儒家原生文化为主导,人们不可避免要同这种环境发生互动,贝聿铭也是在这一时期进行学习,接受儒家原生文化倡导的礼制思想和空间秩序。

(二)家庭环境

贝聿铭特殊的家族背景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氛围。出生在当时苏州有名的大家族中,贝聿铭从小接受上流社会正统的儒学教育和文化熏陶,家族中严明的等级划分和礼制思想,倡导尊敬师长、和谐共处的儒家观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一样,传达儒家礼制观念的社会秩序观念。贝聿铭原生文化的渗透还表现在与空间以及大自然的相处上。贝氏家族的祖宅位于苏州狮子园,作为苏州园林特殊的园林之一,整个园区内布局灵活多变,通过山石、水、植物等自然景观小品和附属建筑单元,借助曲折萦回的廊营造一种生动有趣的空间场所,体现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主要思想。生活于其中的贝聿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塑造的空间感受也在这一阶段深入贝聿铭的潜意识,为后期建筑创作中强调内部院落空间和自然景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中期:东西文化碰撞

贝聿铭赴美求学期间,东西两种文化碰撞,给他带来新的文化震撼和文化视角。18岁的贝聿铭由于对建筑的兴趣而远赴重洋赴美学习,但受国内传统儒家原生文化中庸之道和包容的文化观念影响,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并没有全部影响贝聿铭的主观意识。通过在美全方位的学习了解,他汲取当时建筑界各方的理论精华,寻找东西文化碰撞后的平衡,逐步探索自己独立的建筑理念。赴美学习阶段,贝聿铭先后选择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著名的学院进行建筑相关知识的学习,受19世纪新建筑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建筑界开始追寻改革创新,产生许多新的建筑独立流派,贝聿铭适逢这样矛盾冲突的时代背景,在各种建筑派系的影响下,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借助这股建筑潮流,学习吸收众多建筑思想,挖掘其中的建筑特色,在学习中慢慢探索自己所追寻的建筑理念。

贝聿铭崇尚密斯·凡·德·罗提倡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哲学、流动的空间设计以及对新式建筑材料的积极探索精神,早期设计例如约翰·汉考克大厦继承了密斯特有的极简主义造型的尺度比例和空间秩序,但由于传统儒学文化的影响,贝聿铭更加注重建筑中人性化的设计,区别于密斯冰冷的建筑外立面设计,以混凝土取代钢材等单调的建筑材料,内部引入苏州园林中的庭院空间,串联内外空间秩序,丰富空间层次,学习密斯设计理念的同时不盲目跟从,结合人性化的思考引入东方原生文化中的庭院空间,引入自然的力量,巧妙地在西方建筑中渗透东方建筑哲学。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雕塑感和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对贝聿铭同样影响很大。贝聿铭在美求学阶段研究方向广泛,对于建筑材料特性尤其是混凝土材质的特性最为了解,相较于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贝聿铭受原生家族熏陶的上流生活习惯使其在建筑创作上更加追求表现建筑的质感和精致,区别于粗犷的建筑表达,贝聿铭学习借鉴柯布西耶的雕塑理念,在建筑立面造型上注重简洁立体。美国学习期间,东西方文化理念的碰撞,为贝聿铭提供了多种建筑创作的可能性,也为其后期建筑理念的形成积累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文化支撑。

三、后期:文化理念融合

贝聿铭的建筑理念以儒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在传承中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贝氏建筑理念。贝聿铭学习并借鉴着西方先进文化和现代主义几位大师们的设计理念,在西方建筑理论的基础上,将东方儒家思想深入其中,施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东西方建筑文化中择优取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再生,创造了属于贝聿铭的独特的建筑哲学和建筑理念。后期创立贝聿铭建筑设计团队,形成自己的建筑理念,创造了众多被人称赞的建筑作品,将中国传统儒家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带入世界建筑的历史舞台,形成儒学文化渗透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对原生文化的重现并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完美融合的最经典作品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童年记忆让贝聿铭对苏州园林有着特殊的情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方案充满对故土的怀念和对苏州园林的回应。博物馆整体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艺,建筑界面沿袭苏州民居经典的建筑元素,内部空间秩序结合园林布局特色,以主院带若干小庭院,互相围合,结合苏州园林典型的池塘、假山、亭子等建筑小品回应传统苏州园林的景观构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模仿,而是采用创新的手法把传统作为建筑符号应用到现代建筑当中。贝聿铭利用自己对中国儒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传统建筑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将其进行抽象、改造,形成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统一、兼受儒家原生文化制约的天、地、人三者协调统一的建筑理念,在继承中创造新型的建筑风格,形成新的建筑理念,同时区别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大师,从而在建筑界占据一席之地。

另一个代表性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同样体现贝聿铭对于东西建筑文化的继承融合。东馆的设计中遵循原始的城市轴线关系,延伸至新馆空间设计,新旧轴线呼应;建筑外立面受柯布西耶影响将掺杂大理石块的混凝土浇入精制模板中,在建筑立面形成简洁有质感的界面效果;建筑内部利用几何感划分不同的建筑单元,形成灵活的空间秩序,引入自然采光的中央庭院,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所氛围,体现儒家原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和主次分明的空间轴线,现代化建筑同儒家原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贝氏建筑理念。

四、结语

贝聿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中连接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关键人物,在其建筑创作理念中渗透融合东方儒家文化的精髓,冲破前辈们单一的建筑思想,在学习现代主义建筑几位大师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融合儒家原生文化中强调的礼制观念和天人合一的空间秩序,从人的生活体验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性以及空间秩序的营造。贝聿铭的建筑理念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渗透儒家原生思想中所提倡的“取百家之所长,成一家之言”和传统的“中庸”之道,在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融合,以独立的建筑思想形成区别于其他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建筑观和创作观,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进一步印证原生文化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发人们对原生文化的重视,为国内外青年建筑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指引。■

猜你喜欢
贝聿铭礼制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Contents and Abstract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