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一带一路”倡议人文交流中的语言功能研究

2020-02-11 06:40韩士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语倡议一带

韩士媛

(黑河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博大精深,它自身就是对理论创新和探索,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不段的深入和细化。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应该以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为核心,但增强国家间联系、促进人民的相互了解、重视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建设和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语言建设的意义

“人文交流,语言先行”。语言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实施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有效的语言互通是人文交流的基础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是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的基础,是人文交流的前提。“一带一路”倡议中五个互通原则要求必须实现语言互通。“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众多,只有跨越语言障碍,才能促进人文交流和认知,从而推动民心上的相互理解和经济上的协同发展。做好语言规范关系到国内和国际语言大局,关系到人文交流的有效进行。

2、全新的语言服务是人文交流的保障

语言通、文化通是沿线国家接受、支持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提,是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全新的语言服务是人文交流得以实现必要因素。通过全新的、适合“一带一路”标准的语言服务,有助于国家间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探寻各国的经济、文化契合点,促进文化认同和交流互鉴,加深各国人民感情,为经济互惠合作和政治平等对话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全新的语言服务是民心融合的先导,是人文交流的保障。

二、语言功能的利用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对经济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随着战略、政策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语言在国际社会建立贸易、发展友谊过程的作用明显,“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应充分发挥语言作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我省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交往更加和频繁,实现了共时条件下的语言接触。因此,对于语言的研究也应将“一带一路”倡议为视角,深入分析语言功能。

1、调动语言在旅游业中的媒介功能

“一带一路”倡议给旅游业带来全新的机遇,沿线国家的语种势必影响旅游体验,而且中国的旅游区域向外推广也需要语言良性的服务。语言服务范围越广泛,文化内涵越丰富。我省应充分发展丝路旅游,利用语言将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景点串联起来,从亚洲到欧洲,形成完整的旅游框架,丰富交流载体。

我省为了促进对外交往将高度加强旅游文化合作,应以语言为媒介、深入挖掘我省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丝路带下的文化活动,扩大旅游规模,丰富旅游特色。同时,我省还应依据中欧亚等国国情,利用旅游语言等开展语言服务,挖掘旅游语言的自身价值,利用语言文化要素,加强黑龙江省传统文化投入国际语言平台。带动特色旅游,将外语和中国旅游文化相融合,推广丝路带的特色发展,最终形成本省特色的语言产业体系和旅游经济形态。将黑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佳木斯桦川县朝鲜族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开发”和”绥化的东北村落”等制成外语的旅游手册,推广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扩大旅游规模。旅游过程中的实时翻译服务,对于出境自助游市场有很强的外语需求。人工实时翻译将有效的解决外语运用实际的问题,更加准确,更加有效的增加旅游互动,充分调动其在旅游业的媒介功能,利用人工实时翻译形式,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拓展出境自助游,同时开发创新产品宣传黑龙江。在旅游业中可以利用移动信息服务中的云语言模式,对旅游中的出现的语言问题进行信息采集处理,满足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我省每年可以与一个沿线国家组织文化活动,在文化、科技、展览、经济合作。同时还可以与有关国家地区合作编写历史教科书,共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国家间,省份间的文化认同感,推动城市间人文交流,从而推动政府间合作的经验。

2、发展语言的储存和传播功能

语言具备无限传播的能力,这可以促使两个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人的共享相同的的一套编码解码,接受相同的指令或图示。因此,语言通过大众共识存储并传播。

我省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出发点,根据外语语言交际特点,充分利用我省优质资源,例如大小兴安岭大区桦树林密集,黑河地区鄂伦春民族擅长桦树皮工艺和技术等。从细小处着手,凭借外语纪录片、艺术节和特色展出等方式的表达和重现,加强对欧盟国家的文化宣传,弘扬“一带一路”倡议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外语与汉语的无缝对接,吸引欧盟国家乃至更家广泛区域内的广大人民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促使全球的文化繁荣发展。

此外,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语言互通,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提升语言能力是主要途径,需要提升个体语言能力,促进企业语言能力培养,推动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在此过程中,结合区域民族和部落语言,合理表达“一带一路”倡议沿线人民的思想,沟通我省与欧亚各国的情感,促使在人文交流上达成共识。

3、提高语言的交流沟通功能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运用逻辑思维和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认知载体。语言是国家间重要的交际方式和交流手段,适当的话语体系才能保证国与国之间沟通通畅、平等协商。构建合理的话语体系要全方位、渐进式的推进。时间上,将古代丝绸之路和当代“一带一路”倡议有机结合,既呈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底蕴又彰显出新时代特点,将“一带一路”倡议近景目标和远景规划充分融合。空间上,要统筹国际和国内、海洋和陆地,全景展示、重点突出。在主体上,要协调政府和企业,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打造“一带一路”倡议下开放和包容的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主张自提出以来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但也有一些国家存在疑虑,还有些国家将这一倡议说成地缘政治扩张和势力范围扩大,这些表述实际是对我国战略方针的误读和诋毁。为了避免交流受阻造成的猜忌冲突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在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应作好这一术语的翻译,将外语术语翻译标准化、通用化。同时,改进“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宣传,避免使用具有单边色彩词语,对核心词汇和相关术语进行色彩分析,打消来自欧盟个别国家的顾虑。通过沿线国家组织的文化活动,利用语言的交流沟通功能,建立人文交流长效机制,淡化“文化输出”痕迹。

“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是互利共赢,在语言概念上主要体现平等互惠的话语体系。在交流过程中应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种话语表达,利用语言的交流共同功能,构建得体的话语体系,从语言上的平等互惠,争取国际支持与合作。

4、重视语言的服务功能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与我国有着长久的交往,语言和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目前“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小语种”匮乏的瓶颈,为了弥补“小语种”人才短缺局面,我省已经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但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导致短缺局面还将持续两至三年。在此期间,我国可以利用语言作为交流的第三方平台,协调汉语和“小语种”之间交流障碍。鼓励外语学习者学会一到两门关键语言,建立语言人才库的建设和语言语料库的更新,将中国和欧盟的发展有效结合,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人文交流之路。

此外,深入挖掘语言的服务功能,注重跨境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在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优质语言服务的同时,力争收获国家和谐共处、沿线区域安全、经济稳定发展等多方面利益。我省可以遵循专门的语言规划,协调语言学科专业布局,创新培养语言人才,加快语言资源开发,构建新时代语言服务体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渴望也逐渐加强。语言作为推广中国文化的工具和平台,应充分挖掘语言魅力,利用语言功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良好形象,通过人才交流、文化宣传和风俗展示等方式让世界了解黑龙江。

猜你喜欢
外语倡议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