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尚贞以六戊年麦门冬汤治疗高血压经验浅析

2020-02-11 11:33黄卓余尚贞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厥阴太阴少阴

★ 黄卓 余尚贞

(1.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广州 510632;2.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高血压病为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病,更是许多疾病的基础病,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历代医家多从风、火、痰、瘀、虚论治,涉及肝、脾、肾等脏。余尚贞教授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师从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其从事中医临床、科研30 年,注重中医经典,潜心研究经方。立足于开、阖、枢理论,认为本病病机为太阴不开,阳明不阖,提出开太阴,降阳明的治法治疗高血压病,我们可从中了解开、阖、枢理论的临床应用,并拓展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思路。

1 验案举隅

卢某,男,50 岁,于2018 年9 月11 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多年,平素血压常在160/110mmHg以上,额面赤,头晕头痛,加重1 个月。咳嗽有痰,痰少黄粘,烦躁,夜寐不佳,大便干,胃纳尚可,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诊断为眩晕,证型为太阴阳明升降不和证。

余师方用六戊年麦门冬汤加减:麦冬50g、党参12g、姜半夏15g、紫菀12g、白芷10g、炙甘草10g、淡竹叶20g、大枣(黑枣)10g、桑白皮15g,5 剂。中药煎服内服,1 日1 剂分2 次服用。1 个月后患者再来复诊,自言其症状已有很大好转,血压也得以控制在正常范围,额面部红减轻,大便通畅,守上方,随后1 月1 诊,至2018 年12 月7 日复诊时,头晕头痛已基本消失,当天天气转凉,量得其血压为130/88mmHg,并且之后复诊,血压皆维持在正常水平,可见病情已得到很好控制。

六戊年麦门冬汤本是戊年岁火太过,肺金受邪,用于治疗火灼金伤之咳喘咯血之方,何以用于治疗高血压?2018 年为戊戌年,按照五运六气理论,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下太阴土,意谓2018 年为火运太过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故患者有肺金受损之症候,同时太阴不开,阳明失阖,但太阴又包括手太阴肺与足太阴脾,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细看六戊年麦门冬汤正是符合“太阴开,阳明阖”之理。方中重用麦冬为君,生津液而润火燥,甘凉滋润,麦冬在《神农本草经》主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半夏主降,《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更能下气,可“阖”阳明,又其辛温入脾、胃、肺经,辛可升脾气,温可助运化,故又可“开”太阴。麦冬与半夏相伍,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麦冬与半夏相配更是降阳明的经典配伍,如温经汤、竹叶石膏汤[1]。桑白皮,归肺、脾经,可宣肺手太阴之气,白芷辛、温,入肺、脾、胃经,“芬芳而辛,故能润泽”(《本草经疏》),可宣发脾足太阴之气。紫菀,《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淡竹叶能“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张元素),更用党参、甘草、大枣相配,有培土生金之义。诸药相配则太阴得开,阳明得阖,病症自解。

2 高血压病的中医理解

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主要症状、病变的转归及并发症等,应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关于眩晕、头痛的病因病机,一般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当、久病体虚或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病因相互作用所致。对此历代医家皆有论述,《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从风火立论;李东垣认为寒饮入胃,脾胃受损,气血不充,清窍失养而头痛目眩,从脾胃理论;朱丹溪则认为“无痰不作眩”,从“痰”立论;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眩”等等。可见,各个脏腑的功能失调皆可导致高血压病,而其中气血既作为脏腑组织器官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高血压病的本质在于气血运行和化生的异常,故笔者认为,气血失调为高血压病的中医基本病机,从而得出调和气血为治疗高血压病的核心这一结论。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阳明常多气多血”,原因有三:第一,由“二阳合明”,阳气盛大所致。其次,《素问·热论》日:“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足阳明经上至头面,下抵胫骨,注于血海,体长而广,故气血充盛。最后,阳明经脉属胃,络脾,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2]。说明阳明经脉与气血密切相关,故治疗高血压病可从治阳明入手。余师认为高血压病的原因为太阴不开,阳明不阖,导致阳明不降,虚阳上越,故见额面红、头晕、目眩等一派高血压典型症状。

3 开、阖、枢理论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的二指阴阳,三指阴阳的变化,阴阳的变化才产生万物[3]。《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产生了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少阳、太阳这一组概念,《素问·热论》中又将外感热病的病程分成了六个阶段,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此即为三阴三阳理论之源泉,张仲景更是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阖、枢理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素问·阴阳离合论》[5]详细描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愿闻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阖、枢是对人体中三阴三阳经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开”就是针对于外,可理解为释放;“阖”针对于里,有收藏之义;“枢”则握其要,为表里阴阳之枢纽。太阳为三阳之表,太阴为三阴之表,其气发于外,故主开;阳明为三阳之里,厥阴为三阴之里,其气蓄于内,故主阖;少阳、少阴皆为表里之间,为表里之气的枢要,故主枢。

三阳代表阳气生发的过程,三阴代表阳气收藏的过程。太阳开就是阳气上升,但上升不可能无限,必定有个极点,这个极点便是阳明,此时的阳气最旺,阳明主阖,正常阳明阖时太阴开,阳气开始潜藏,而中间转换的枢就是少阳,随着太阴开,阳气潜藏于土下水中,待到全部潜藏时,阳气最少,阴气最重,此时两阴交为厥阴,阴极必定转阳,故随后就是太阳开,阳气上升,进入新的循环,这个阴转阳的枢便是少阴,如此就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般,周而复始[6]。故黄元御在《素问悬解》中道“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阳明,阳之盛极,故为阖;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太阴,阴之将衰,为开;厥阴,阴之盛极,为阖;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开、阖、枢皆正常有序,气机的升降出入也正常,人体的阴阳在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功能相互协调下,使人体阴平阳秘,五脏协调,经脉气机通达[7],但如若人体处于病态,三阴三阳不能有序开、阖、枢,便会导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出现紊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将会打破,气血的运行和化生也会产生异常,正如《素问·调经论篇》所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4 阳明与太阴关系

阳明经中包括了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为燥土,手阳明大肠为燥金,所以阳明以燥为本。太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为阴土,手太阴肺为凉燥,二者皆属于阴,所以太阴以湿为本。阳明与太阴燥湿互济,阳明得太阴之湿而不至过燥,太阴得阳明之燥而不至过寒[8],燥湿相济,便是太阴与阳明的生理关系。

太阴阳明的病理联系,则体现在疾病的六经传变的过程中,三阳主表,三阳之中如若阳明邪实,则邪势乖张;三阴主里,太阴为三阴之门户主表,如邪在太阴,则尚属里证之轻证,若再传至厥阴、少阴,则代表病势急剧恶化。阳明为三阳经病邪气旺盛之时,太阴为三阴经病邪气初入阶段,这便是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阳明与太阴在疾病的六经传变进程以及疾病的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经病欲解时中,阳明欲解时,从申至戊上(15~21 时),太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次日3 时),“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从阳气最盛之时,阳气应逐步下潜即所谓“阖”,从阴气最盛之时,到阳气初长即所谓“开”,正常人体中,阳明阖、太阴开井然有序,太阴阳明相辅相成。

若患者罹患高血压病,出现有高血压、面额红赤、头晕头痛等一派阳明不阖之象,不应单单只降其阳明,还可设法开太阴、阖阳明并举,若太阴阳明开阖有序,升降有度,便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症自除。

5 小结

余师常说中医临床要回归经典,经,即道路,典,即典范。千年历史传承下,历代名医都认可的经典,用经典的理念指导临床的思维方法,就如前文中的医案,在高血压病的治疗过程中,以开、阖、枢理论为指导,以运用开太阴、阖阳明的经方六戊年麦门冬汤为手段,拓展了中医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思路,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疗效,故我辈皆深以为然。笔者认为:开、阖、枢理论不仅仅可以运用于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对于其他疾病,以及众多经方组方思想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我们临床临证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厥阴太阴少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