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与刘备比较研究

2020-02-12 07:57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身世晋文公三国志

金 悦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左传》和《三国志》都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左传》中周天子的诸侯将相,还是《三国志》中滚滚历史长河中的风流英雄,他们都世代相传,广为人知。正如本文探讨的重耳与刘备一样,他们便是脍炙人口的非凡君王形象。

1. 身世高贵

1.1“周王室同宗,晋国二公子”

据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记载,晋文公重耳一生的经历都集中在“庄公二十九年”到“僖公三十一年”。重耳的亲生母亲出身源自弱小的狄人部落,这使得身世高贵的重耳却一直被一些奸佞小人视作“私生子”。在重耳出生的十七年后,晋国就发生了“骊姬之乱”,重耳逼不得已,开始了长达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这期间,晋国也经历了多个帝王的连续倒台,重耳拥有晋献公二子的正统身份成为了归去故国的重要砝码。当重耳流亡之时,据《左传纪事本末》中记载:“奔狄,从者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1]。一个被迫流亡的落魄公子却能得到这么多贤士的支持与紧密跟随,可以看出重耳的高贵身世给予了他巨大的人脉资源,同时他还得到秦穆公的大力扶持,这些都为其霸业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1.2 “孝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

《三国志》中的刘备身逢乱世,“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 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2]。“汉室宗亲”的正统身份,作者赋予人物显赫的身世并且反复说明,尤其体现在刘备建立功业之后,他的高贵身世占据了很大的“功劳”。在当时的乱世中,强大的身世不仅可以给予刘备无上的荣耀,可以得到能人志士的辅佐,更会得到诸多百姓的信任与支持,这一点使得刘备更能得到强大的“人心”支持,身份的认同为其积攒了强大的人脉。

由此看出,对于二人的身世之说各有千秋,但是他们都拥有着高贵的皇家血统, 也正是这份高贵的血统带给他们创造霸业的“绝妙武器”, 皇家的身世奠基了他们成就霸业宏图的基础, 正统身份使他们得人心, 得人脉,得天下。

2. 天生异相

2.1 重耳的“骈胁”之貌

晋文公是记录在诸多古典文献中春秋时代的晋国君主,《左传》中曾侧面说明其外貌特征:“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1]《史记·管蔡世家》中同样记载:“共公十六年,初,晋公子重耳出亡过曹,曹君无礼,欲观其骈胁。”[2]从两段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晋文公的肋骨不似像平常人左右并排,而是相互紧密的连在一块。也正是这“骈胁”之貌带给了晋文公功成霸业的资本。

在解放军总医院王荣光教授的《古今名人与耳鼻咽喉疾病》一书中,曾说明了晋国的开国始祖——唐叔虞名字的由来。《史记·晋世家》中曾经记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日:‘余命女生子, 名虞, 余与之唐。’及生子, 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2]“晋文公之所以叫重耳,而且重耳读作重( chong)耳,重复的“重”,不读作重( zhong)耳, 就说明重耳出生时, 耳前有几个耳赘, 医学上叫做“副耳”。晋文公之子晋成公,名为“黑臀”,“因为出生时屁股上有一个黑色的胎记,就起名叫“黑臀”[3]。这些都在证明他们的名字都是因为身体上的某一处奇异特征所得,在古代这些身体的特殊象征往往被看作是圣人之相。据《左传》载,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 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 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1]这是楚成王对重耳的颂赞。

2.2 刘备的“两耳垂肩”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作者描绘刘备的两耳是垂到肩的,并且可以自己回头看到自己的耳朵,这也是作者赋予刘备无尽福气的相貌描写,“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3]。这一看似身形庞大的外貌特征曾多用于历史上诸多的帝王,证明了刘备天生就拥有 “帝王之相”。作者有意识地给予人物特别于他人的外貌以此侧面烘托出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趋向,使得读者对刘备能产生一种正统身份被美化后的认同心理。这种认同使得刘备赢得了许多谋士的跟随以及支持,这也正是作者向读者展示的人物外貌描绘的真实意图,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刘备这一主要人物形象设定的偏爱之情,并且从中可以看出刘备的不似寻常平庸之人的相貌,这种写法同时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力,来印证刘备一生功绩的圆满结局。

综上所述,二人的外貌与平常之人的不同恰恰说明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巧妙用意,而且人物的特殊外貌也能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3. 性格独特

一个人天生以及在后天里养成的性格往往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人物性格和历史事件是双向选择,互相制约的。“性格决定命运”,人物性格是决定历史事件走向的因素。

3.1 “三头两面”的性格

重耳是威震四方的春秋五霸之一,从《左传·晋文公重耳之亡》可知,艰苦的流亡生活是促成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具体地说,又可以从生活环境、众人帮助等客观原因以及性格、精神等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透彻地了解晋文公重耳何以成为一代霸主。品读过晋文公一生的事迹就会感受到其性格的典型性与复杂性。晋文公的性格是多变的,有时甚至是相对的、矛盾的,晋文公原作为一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儿,在经历了“骊姬之乱”的巨大浩劫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历史上风度翩翩、胆识兼具的春秋霸主。他可以因为对方的脸色学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善于迎合、奉承、玩弄心机,善于两面等等。即使在流亡途中,归去故国之心极为迫切,然而在里克再三邀请重耳回国的情况下,重耳却看出了时势的紧逼,虽拥有迫于回国的焦急之心,但理智的选择了拒绝,看破了里克“请君入瓮”的圈套。同样在流亡之时,在楚国的地盘,重耳可以做到不卑不亢,既能保全尊严,又能表现自己的风度,面对权威,同样也丝毫不怯懦。而在秦国之时,面对与怀赢这场道德伦理不正常的婚姻,为了强烈的复国愿望却也义不容辞的选择了接受,体现出了其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能在大事上对自身做妥协,并且怀赢的傲慢无礼也没有使得晋文公露出“狐狸尾巴”,他转瞬就变化成“公子惧,降服而囚”,这其中体现出为了得到秦国的支持,晋文公不得不做出收敛自己的个性,不得不委曲求全,力争强大的政治外援,最终实现了早日归晋的愿望。

晋文公在回国继位后勤奋当政,这期间当然避免不了战争的侵袭,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城濮之战”,这一场战争奠定了晋文公在春秋历史上的霸主地位。在这场战争中,晋文公以德报怨,善于和臣子策士们融洽相处,面对臣子们的建议,虚心采纳。相比之下的楚国则显得君臣不和,加上主将子玉的骄傲放纵,终使楚国一败涂地。这一战终于使晋文公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晋文公善于“三头两面”的性格特点。

在《左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晋文公的性格特点。在与强权的斗争中,他学会了作为一名帝王如何去把控局势, 如何运用好权术, 以达成自己最终的目的,也使他是有了“三头两面”的性格特征。

3.2 “一以贯之”的性格

相比之下,刘备的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仁义,这是他吸引贤人志士扶持的主要原因,就像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以及太傅许靖等人。刘备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仁义,这与他的政治背景有关。刘备本作为蜀汉霸业的统帅,一开始就胸怀大志,秉持着欲救百姓于水火的情怀。面对贤才,更愿意以卑躬屈膝的姿态去恳求指点,在烽火连天的时代背景下,虚心听取良将的建议,对百姓更是爱护有加。正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所言:“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3]刘备令人称赞的性格使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遇到危急关头能做到不放弃,任用贤能良将,得到能臣的辅佐,也使得他与志向相同的张飞、关羽做了结拜兄弟并且成为一生知己,他们能一直与刘备做到相互扶持,不离不弃,也足以能看出刘备在为人处世上的用心以及人际交往上的本事,刘备霸业的一大成功之处就是得到了“人和”的优势。

而与众多能人志士的相处中,属诸葛亮最为被后人赞叹不已。他虽然不似关羽、张飞一样与刘备是桃园结拜过的兄弟,但是诸葛亮在被刘备任用的那一刻起乃至到他的一生,都在为刘备的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若不是刘备在为人处世上待人真诚,怎么可能使得“出师一表真名世”的卧龙如此真心相待?又怎么能让诸葛亮尽心尽力地扶持他的基业至两代帝王呢?陶谦的多次劝让,刘备亦不愿违背自己心中的仁义道德去任职徐州牧,因为身为同宗,他也亦不愿取代刘璋,这些细节都能体现出刘备的性格魅力——仁性的所在。

综上所述,刘备主要的性格特点就是仁义,仁义始终贯穿在诸多纷杂事件中,作者三番五次借助文字来表达刘备对于百姓疾苦的重视。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对于那些无辜受害的百姓,刘备最为感到痛心疾首,希冀早日能有天下太平之日,能带给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生活。而相比之下重耳的性格不似刘备,他的性格具有多面性,面对不同的场合,他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去应对。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正是由各自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下的不同所决定。重耳被迫流亡他国,不得不学会“三头两面”的性格,而刘备在烽火三国时代下,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也必然要学会具备“一以贯之”的性格。

4. 《三国志》对《左传》的借鉴

《左传》和《三国志》都是兼具史学与文学的古代经典著作,《三国志》文笔简洁,剪裁得当等特点得到了许多文人名家的赞赏,不得不说是特别受到了《左传》中“春秋笔法”的影响。刘知几曾赞美《左传》:“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从上述对重耳与刘备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外貌、身世、性格的三方面比较,可以看出《三国志》中的外貌描写与《左传》中的描写都显得辞约意丰,在描绘人物外貌上的词藻相对于其他名著都显得更加简约明了。《左传》与《三国志》作者的都以为重耳与刘备的外貌不同于平常之人,他们都拥有帝王之相,但从其表面意思传达出的意蕴却可以引起人们多方面的深度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重耳与刘备的外貌比较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人在描绘人物时擅长运用的“尚奇”笔法。正是二人的异相奇貌,可以看出作者们关注人物形象特别的思想意蕴,这是古人塑造人物形象时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法更可以描绘出主要人物的个性化特征,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想象进行虚拟的联想,外貌的直笔恰恰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始向读者预示其人物命运特别轨迹的手段,正是这样奇异的外貌引起古今之人的关注。古人云为吉相抑或是帝王之相,同时这也是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拥有帝王之相的人以后必定是要做一番大事的。正所谓孟子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拥有了帝王之相,重耳与刘备也就首先拥有了走帝王之路的资本。

同样,在身世方面上,他们从一出生开始就获得了皇家的血脉,拥有着高贵的身世,都有能继承大统的资格。特别是通过高贵身世这种明显的区别于平常之人的巨大优势,来奠定以后自身开拓霸业宏图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深受儒家思想服务王室正统的影响。

在性格方面上,《三国志》与《左传》都秉承了重视“人心所向”大趋势的宗旨。两部作品分别体现出了重耳与刘备富有差异的性格特征,面对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的不同,二人的性格差异也就更加趋向明显。相对来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曲折的人生使得重耳形成了复杂的性格特征,面对什么样的场合以及拥有多大权势的人,重耳都可以完美的应付。而刘备则是一直保持着最能突出其人物性格的特点:仁义,不论是大到面对国家,小到面对百姓以及他的手下,都是一如既往,然而不同的性格特征恰恰使他们获得了相似的人生结局。这不仅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统一的儒家正统思想,更是后代读者想要看到的局面。由此以上种种的对比可见,《三国志》对于《左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借鉴已经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三国志》和《左传》都展现了一批有着各自的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同时作者以独特敏锐的历史角度,通过塑造特殊的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出了社会变革的大起大落。在宏观的比较之下,《左传》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诸侯的争霸、兼并,《三国志》则记录了三国之间此起彼伏的争夺,二者都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此消彼长。作者在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站在儒家立场上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道德等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5. 结语

通过对以上人物形象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结论: 重耳与刘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相似性。《三国志》不仅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上借鉴了《左传》,而且还继承了《左传》许多封建的思想内容以及一些战争、人才的观念,对于更深一步的思考时代的演变,以及对于后世作者在创作思路的影响都是很明显的。《左传》与《三国志》都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光辉典范,但是不论是“继承者”还是“被继承者”,他们都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身世晋文公三国志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足下”的由来
尘世的烟岚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五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