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胸痹、心痛之别*

2020-02-12 23:06唐新越陈佳萍房佳亮宗文静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
江西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证治病位心痛

★ 唐新越 陈佳萍 房佳亮 宗文静*(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北京 100069)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胸痹、心痛同篇而论,后世医家多有见解,所持观点不一。一者道,从原文看,胸痹和心痛都为上焦阳虚、阴寒上袭、阻痹胸阳所致的上焦心胸病证,症状相似,故持胸痹、心痛为一病之论[1];另有辩,仲景正是虑及二者病因病机、症状上的相近,故合篇而述以鉴别;甚有大多人不究其别,一概而论。但论其名,便知其异:胸痹,病位在“胸”,“痹”为病机;心痛,“痛”之为主症,病位处“心”。再细究仲景合篇之举,确有让人混淆之乱,但次见其述,条文间,胸痹、心痛之证治泾渭分明,何谈同为一病之言。故笔者认为胸痹、心痛虽合篇而论,但却非异名同病,仲景之意,旨在提醒后世医家需多方面仔细鉴别,防止误诊误治。

1 源流之考

众多文献都言“胸痹”首见于《内经》,但我国现知最早的医学方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便已有“胸痹”的记载:“以右足践左足上,除胸痹、食热呕。”《灵枢·本脏篇》述之为:“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2]可知当时之胸痹与肺脏形态增大和水饮停聚有关,概指肺系疾病。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正式提出了胸痹的病名,发展了胸痹的范围,为后世医家所传承发扬[3]。

而“心痛”,众文献皆曰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同时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亦有“足少阴温(脉)……其病:病足热……心痛,烦心”之关于“心痛”的记载。我国先秦殷商古籍《山海经》中的《西山经》及《中山经》也早有关于心痛医药的记载,是最早记载治疗心痛方法的古籍文献。《黄帝内经》中的“心痛”即指心前区疼痛,而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之“心痛”主要指心胸疼痛的病症[3]。

胸痹心痛,最早见于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此篇首次将二者合并论述。

2 病因病机之议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首条阐明病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4]此处言胸痹、心痛,均为阳微阴弦之故,皆因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邪上乘,痹阻胸阳所致。正如喻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阴气上逆之候也。”[5]本病虚实夹杂,以阳微为本,阴弦为标,二者缺一不可,若仅有胸阳之虚,而无阴邪之盛,或仅有阴邪之盛,而无胸阳之虚,都不会引发本病,后世医家在此之上,多有延伸[6]。宋代《圣济总录·胸痹统论》言“虚极之人,为寒邪所客,气上奔迫,痹而不通,故为胸痹……”[7],进一步明确了此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尚有医家认为本虚主要是心、脾、肾阳气的亏虚,而又有气滞、寒凝、痰浊、血瘀等积聚的标实之邪,上逆胸中,痹阻心脉而发病[8]。

仲景在论述胸痹与心痛的病因病机时,均以“阳微阴弦”四字以蔽之,故后世之人在谈及二者病机时,皆从仲景而言,未究其别。

3 病位之辨

后世医家以仲景在胸痹心痛篇对胸痹与心痛均用“心痛彻背”论述之由,认为心痛与胸痹密切相关。但除此,本篇并没有清楚地阐述胸痹和心痛两者的本质区别,对于胸痹、心痛的发病部位也表述得模糊不清,造成后世医家避重就轻,不辨其别。

3.1 谈胸痹之病位 胸痹作为病名,“胸”一字直截了当,点明病位。由《灵枢·经脉》可知,人体十二经脉除了足太阳膀胱经外,均循行经过胸部,膀胱经虽行于背部,但其经别仍分布于心;而胸为心肺之阔,膻中之地,与咽膈胃脘纵横相连,且肝胆经络循行于胸胁,故胸痹涉及多个脏腑[9]。

心肺居于胸中,故其功能失常与胸痹的发作休戚相关。《素问·金匮真言论》:“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10]心主血脉,心血瘀滞,痹阻经脉,则可见胸闷、胸背痛,故而心胸的病理关系可见一斑。再有《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2],亦可见胸痹与肺联系紧密。虽如此,但胸痹却不限于心肺。脾胃、肝胆位居膈下,但仍与心胸相邻,亦可导致胸痹的发生。《症因脉治》云:“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饿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11]明确指出胸痹与脾胃失调紧密相连。仲景治胸痹,用人参汤从中焦论治,温中益气以祛除胸中寒邪,亦体现了胸痹与脾胃息息相关。肝胆之络布于胸胁,肝胆疾患可致气滞血瘀或中焦寒饮上逆肝经,壅塞脉络,使胸胁气机痹阻,胸阳失于宣通,而致胸痹之候,出现“胁下逆抢心”之症,故胸痹与肝胆也有一定关系[12]。至于后世医家所论胸膈、胸壁、咽喉、食管等相关疾病,在生理病理上与胸部密切相关,故而部分符合阳微阴弦病机的相关疾病则属胸痹。概括言之,《金匮要略》中胸痹的范畴较《内经》拓宽许多,而后世著作胸痹范围也所论不一,总的包括了心、肺、肝、胸膈、脾胃、胸壁、咽喉、食管等处的疾病在内[13]。

3.2 论心痛之病位 心痛以心言病位,“心”所指,古多心、胃混称,胃痛多以心痛代言,而后世疾病分类逐渐明确,再将心痛与胃痛并称则似有不妥。《灵枢·五邪》篇载“邪在心,则病心痛”[2],说明心痛的病位在心。似朱丹溪《丹溪心法》[14]言“心痛,即胃脘痛”等将胃痛归于心痛者,原因大多归于当时医家对人体脏腑结构不明,病位不清。心与胃相邻,胃脘又恰在胸骨下,外邪侵袭,疼痛发作时又易扩散,造成心痛与胃痛的部位实质不清,从而将二者混淆,将心痛等同于胃痛。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卷之九》曰:“夫心痛者,在方论则曰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15]直接点明胃痛并非心痛,因痛在中脘,所以统称为心痛,正如马兆圣所说:“胃之与心,经络各异,痛状亦殊,不足深辨。”[3]心痛与胃痛确有实质性的差别,万不可因病位相近就混淆而等同论之。后世将心痛逐渐与胃痛区别开来,然而人是一个整体,心痛除了包括心本身及与其相近的器官受邪而造成的疼痛,如《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所论之“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10],在功能上,其他脏腑受邪亦可波及于心而导致心痛[9]。《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化饮,降逆消痞,从脾胃治疗因中焦阳虚、寒饮上逆所致之心痛,即佐证了脾胃受邪而波及于心引发的心痛[16]。历代医家往往将心痛与胃脘痛混称,然二者实则不同,因机证治均有差别,对此,当代医家更应仔细辨识,不能混淆。

胸痹与心痛病位均在上焦,但不可以此就认为二者病位相同,须得细查精详,徐徐图之。

4 证治方药之异

4.1 胸痹证治 对于胸痹证候,分之则有痰壅、气郁、血瘀,合之则是痰、郁、瘀三者病机相互关联,彼此相互影响,而继于“阳微”,故对于胸痹的治疗,张仲景主以通阳逐阴,以“温”“通”为法,以栝萎薤白白酒汤为基础方,再结合实际随证治之[17]。

4.1.1 通阳宣痹主以栝蒌薤白三方 胸为心肺所居之处,布之以阳气,阳气充盛,则胸膺清旷,气机通畅。若胸阳不足,浊阴之邪内停,气之上下不相顺接,津液失于输布,聚而为痰,痹阻气机,则见胸痹之主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4],治之宜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使阳气遍循于周身,流贯于胸背,则胸阳得宣而病自愈[12]。栝蒌薤白白酒三味相协,具辛以开痹,温以通阳,滑以祛著之效,故此为治胸痹之主方。心之俞在背,背者胸之腑,若气郁痰凝于心俞,寒浊阻滞气机,故见心痛彻背之症,所以在栝蒌薤白白酒汤方基础上加一味半夏,以助降逆逐饮之功。枳实薤白桂枝汤辅以枳、朴开泄以去其实,桂枝通阳,治因痰浊壅盛、痹阻不通所致胸痹偏于实之“胸满,胁下逆抢心”。

4.1.2 轻重缓急主以祛邪扶正 人参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均治“胸痹心中痞”之证,但本方以人参、干姜以补其虚,白术以燥脾湿,治因中阳虚弱、寒气上逆所致胸痹偏虚之“心中痞”。痛而补之,此为塞因塞用之理。此二方正如尤在泾之言:“祛邪之实,即以安正;养阳之虚,即以逐阴。”[18]再有饮阻与气滞之偏重不同,治法方药也大异。如《医宗金鉴》曰“胸痹胸中急痛,胸痛之重者也;胸中气塞,胸痛之轻者也”[19],胸阳不振,饮邪上乘及肺,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使肺得宣而畅利,则水饮消而病自愈。气滞偏盛而水停于胃,予橘枳姜汤宣通降逆,使痹解气行则愈。此二剂同病异治,均治胸痹之轻证。而“胸痹缓急者”为胸痹之重证,为阳微寒凝,漫布于胸中,阳气不伸,痹塞不通所致。附子温阳,薏苡宣痹除湿,故予薏苡附子散治之,则阳气流通,寒湿一去,疼痛速解,且本方散以应急,为治疗胸痹急证之要方[20]。

针对胸痹本虚标实的特点,当审其病程之久暂,视其正气之盛衰,观其证情之虚实,随证治之[21]。根据证之标本缓急,治以扶正祛邪之法,或同病异治,或宣通温补齐行。

4.2 心痛证治 对于心痛证候,《千金要方》写道“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22],而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以心痛为心脏神经痛,并可传至背部,甚者胸背痛加剧,故而可知心痛并非与胸痹、胃脘痛为同一种疾病,实为心脏自痛,为循心-腹-背而行或因外邪客于心与心包络或其余四脏波及之病[23]。本篇之心痛,按轻重程度分为以下两证。4.2.1 寒饮气逆之轻证 桂枝生姜枳实汤主治寒饮气逆之心痛轻证。阳气不足,寒饮停胃,阴寒之邪向上冲逆,故而心中痞,诸逆,心痛如悬而不下。方中以桂枝、枳实、生姜辛以散逆,苦以消痞,温以祛寒。4.2.2 阴寒痼结之重证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4],言明此为心痛重证,乃心胸部疼痛牵引至背,背部疼痛又牵引至胸,形成心背互相牵引之疼痛[24],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10]故而本方予大辛大热之品——乌头、附子、蜀椒、干姜以温阳散寒,又用酸甘之赤石脂温涩收敛,诸药相协,固阳充正而使邪不得居,心痛得解。

胸痹、心痛虽病机相似,但病位有异,病症轻重有别。若将二者混为一谈来处方施治,难免会有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的误治。所以在辨证论治时,须要谨慎辨别二者。

5 小结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因其病机相同,症状上也密切联系,且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将之合篇论述,后世医家往往将两者并称,将“胸痹心痛”作为一病来辨证施治。但考证其起源,论证其病位,探究其证治,仔细斟酌,便能发现二者大相径庭,也能体会到将其等同对待的弊端。如当代中医多将冠心病等同于胸痹、心痛,一概遵仲景之方施治,不仅模糊了胸痹、心痛的概念,而且在临床治疗一概以治胸痹、心痛之法去施治,没有辨证,病机不清,病位不明,轻重不别,造成治疗不当,预后不良。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之时,不能一味地遵从教材之言、众人之论,要学会举一反三,细细揣度经典之意,不盲目强硬地进行古今类比与等同,造成误治失治,须得在继承中发扬,在传承中创新。

猜你喜欢
证治病位心痛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心痛的感觉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
慢性泄泻证治体会
从伤寒六经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袁氏镇心痛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