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引导定位法置入新生儿PICC导管的效果评价

2020-02-14 05:53王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期
关键词:丙组尖端乙组

王璨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PICC小组,山东 泰安 271000)

0 引言

PICC置管术较常规穿刺比具有可避免反复穿刺为患儿带来的痛苦,也可降低工作人员工作量的优点。同时可保证新生儿在治疗时的营养支持和给药,从而使得此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1]。有关研究指出[2],PICC正确的尖端位置可有效降低患儿出现并发症几率。一直以来,X线定位法是尖端位置诊断的金标准,常常用于操作后验证。体表测量定位法是过去对新生儿操作时的主要方法,电引导定位法还是非常少见。近几年的有关研究指出[3],识别导管尖端位置使用心电图法有很多优点,如成本低、精准度高、治疗起效快等。所以,本次研究为观察电引导定位法置入新生儿PICC导管的应用效果,以本院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尖端定位法,取得良好效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甲组63例,男30例,女33例,胎龄(33.2±2.4)周,置管时体重(1.9±0.5)kg;乙组63例,男28例,女35例,胎龄(33.1±2.2)周,置管时体重(1.8±0.7)kg;丙组63例,男31例,女32例,胎龄(32.7±3.7)周,置管时体重(2.1±0.8)kg。甲组、乙组、丙组患儿基本资料无差别,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甲组(常规尖端定位法):采取患儿躯干与术肢为90°,从穿刺点顺着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到第3肋间隙,对长度进行测量。

1.2.2 乙组(改良尖端定位法):采取患儿躯干与术肢为90°,自穿刺点顺着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加1 cm的长度进行测量。

1.2.3 丙组(电引导定位法):尖端定位在心电引导下根据P波变化确定。①将监测功能开启,后进行调节,至Ⅱ导联,在患儿左侧锁骨中线的下缘、右、左锁骨下将3个电极片贴在皮肤上,使患儿保持安静,在P波形态清晰时进行观察,将正常心电图P1进行保存,此图为置管前图像。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在穿刺鞘将导管送至肩部时,将监护与患儿RA导联断开,传递鳄鱼夹导线操作者将头皮针的金属部分连接与鳄鱼夹一头,此头皮针位于PICC末端,后将监护导联座的RA导线连接口与鳄鱼夹的另一端相连。③慢慢推管的同时将盐水以脉冲式推注,并对P波形态进行观察。最佳导管尖端到达位置(波峰为R波的50%的高尖P波),此时心电图P2打印出来,与P1进行对比。对此时实际插入长度进行测量。

1.3 评价准则。置管后验证PICC尖端位置拍摄X胸片,对插入长度与理想长度、到位率、最佳位置范围到达率的差异性进行评判。管道到达上腔静脉为到位;导管到上腔静脉下1/3为最佳位置范围。使用读片智能测量工作,将胸片图像按比例放大,与导管置入形态相结合进行测量。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处为尖端位置的最大安全点。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本研究中尖端到位率和理想长度与插入长度差异性用(%)表达,理想长度与插入长度差异性用()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尖端到位率。根据胸部X线影响可知,甲组导管末端到达上腔静脉58例,异位5例,到位率为92.06%。丙组导管末端到达上腔静脉57例,异位6例,到位率90.47%。丙组导管末端到达上腔静脉62例,异位1例,到位率为98.41%。丙组显著高于甲组和乙组。

2.2 尖端最佳位置范围到达率。甲组38例到达最佳位置范围,占比60.32%;乙组32例到达最佳位置范围,占比50.79%;丙组62例,占比98.41%。三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

2.3 理想长度与插入长度差异性。对3组PICC实际长度与理想长度的差异使用公式 偏离度=(插入长度/理想长度)-1进行对比,从而反应差异性,数值越小表示越精准,标准差越小表示稳定性越好。三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最佳,优于甲组和乙组,见表1。

表1 三组理想长度与插入长度差异性

表1 三组理想长度与插入长度差异性

组别 例数 偏离度甲组 58 0.03±0.05乙组 57 0.01±0.04丙组 62 0.00±0.01

3 讨论

电引导定位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⑴可实时指导:在上腔静脉之外的静脉之中,P波与体表心电图差距不明显,在上腔静脉交于右心房时P波会升至最高点;当进入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后,P波高峰出现回落或(和)双向P波,后变为负向P波。根据P波的随时变化,可随时发现并立刻对导管异位情况进行改正[4]。本次研究结果中,丙组未出现导管异位情况。⑵准确性高:早产儿胸廓发育不是很完善,质量和体积较正常新生儿都较小,需要精准的插入深度[5]。本次研究中,丙组偏离度仅为(0.00±0.01),说明,电引导定位法准确性较高,且稳定性最好。

本次研究结果为丙组尖端到位率、尖端最佳位置范围达到率显著高于甲组和乙组。说明电引导定位法置入新生儿PICC导管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同时对插入长度的精准性保障性高,安全性高。所以,电引导定位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分特点,非常适合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丙组尖端乙组
纳米尖阵列屏蔽效应与发射面积耦合机理仿真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实施及可行性分析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Finding Another Earth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谁的力气大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魔力”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