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潮汕侨乡建筑审美装饰比较研究

2020-02-14 20:54周燕玲
建材与装饰 2020年6期
关键词:侨乡潮汕华侨

周燕玲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广东省潮州市 521041)

潮汕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影响下形成了重商尊儒的文化特征,近代因讨生计大量华侨从中国东南沿海向东南亚国家迁徙,华侨在侨居国立足后,将自己特有的建筑文化融入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本地文化中。侨民荣归故里后,积极为家乡捐资建舍搭屋,又将异国文化和习俗融入到当地建筑中,形成了潮汕乃至岭南地区独有的中西合璧的复合型建筑样式和典型中外特色的文化现象——侨乡建筑。[1]因而华侨建筑主要是指海外华侨文化特征建筑和国内的归国侨民所建的华侨建筑。

新加坡马来西亚侨乡建筑与潮汕侨乡建筑都是特定的历史时段和文化背景下的民间产物,在多重影响与冲突融合下带有浓厚的地域符号,在相同的大环境背景下又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细节处理,让侨乡建筑在不同地域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魅力。

1 新马与潮汕侨乡建筑类型比较

13世纪马来亚各岛上出现了华人最早建造的木屋、亚答屋,亚答屋最大特点是房子建支柱上,棕榈叶来覆盖陡斜屋面,树皮或木板制成墙面。随后为了防火都改用砖石材料建造,随后演变成多种建筑形式。新马华侨建筑大致依据其使用功能的差异大致分为华侨住宅、华侨宗族建筑和华侨纪念型庙宇建筑等,其中华侨住宅又被细分为平房、商铺街屋、排屋、独院宅和合院宅、渔农宿舍、矿舍窑洞、等。宗教和纪念建筑包括庙宇、石窟、戏楼、塔、牌楼等。新马华侨建筑在外观、空间、内饰等方面主要受到岭南建筑、欧式风格建筑、新马本土和英国印度建筑文化的影响。

潮汕侨乡建筑依据功能划分主要有洋楼及别墅侨居的居住型、骑楼形制的商业型、碉楼形制的防御型、教育类和公共空间类等。骑楼较好适应了当地气候,下店上宅,灵活自由,适应华侨资本规模小而集中的结构特点,因而得以在当时推广。华侨所建异域特色的骑楼、洋楼、碉楼土洋结合,采用间接性的提炼和仿造本土建筑和将自己的认知和观念融入建筑中进行再创作,结合西洋建筑形象,以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双重的精神特质和生活方式,将自身对西洋建筑的理解表达出来,促进了侨乡风格的形成。

2 新马与潮汕侨乡建筑风格比较

潮汕侨乡建筑受到本土建筑师及留洋归国建筑学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华侨平民的审美眼光影响。华侨平民以海纳百川的勇气和包容心态,以各种探索创新方式,融合他们自身质朴的故土情和外来文化的好奇心,将西方古典式、折中式和地方民族特征等中西文化融于一体。[2]一些侨乡建筑有明显的混搭风格,西式客厅配中式桌椅案台,西方油画和中国水墨风景同时出现在室内墙面装饰上,希腊的柱式配上中国楹联,传统的红砖砌成的西式线脚,中式屋顶配西式拱券。广东梅县的联芳楼,欧式建筑配着中国古典的“钟楼式”大门,门楼的雕刻了丰富的山水花鸟图案。外部看是西式风格,内部却是客家“十厅九井三堂四廊”的空间分布。

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整体风格主要表现在本土围合式庭院与洋式风格楼房结合,外部总体呈现西式风格,而内部装饰却雕刻精美,外廊与从庴连接,形成外闭内开的空间格局。传统的凹肚门楼与欧式古典柱式结合是常用的侨乡建筑装饰手法,尤其体现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近代侨乡建筑里。潮汕侨乡建筑集自身内向性格形成了建筑的封闭和朴实特征。一些园林如潮州莼园,形式严谨而隐蔽,而书斋楼阁等非正式空间明显被西化,显得开敞而活泼,可见外来开放式文化弥补和丰富了传统内向的空间形式。[3]

新马地区的侨乡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较明显的变化,吉隆坡的侨乡建筑店屋风格主要分为亚答风格、实用主义风格、新古典风格、装饰艺术风格以及战后现代主义风格时期。亚答风格主要特征是棕榈叶等亚答材料制作屋顶,实用风格功能至上,朴素简陋,几乎无装饰,以中国传统元素为主;新古典风格时期有壁柱和丰富的灰泥装饰,窗上有扇形通风口;装饰艺术风格时期主要用几何形和线条点缀;战后现代风格主要表现为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加大层高和面阔以及二层悬挑间距。马六甲不同时期的店屋风格主要有早期风格、18世纪传统风格、折衷风格、装饰艺术风格等。早期主要以砖墙、木屋顶和窗框为主;传统时期风格以百叶窗格、素面石柱为主;折衷风格以灰泥、彩陶装饰,木质或金属百叶窗格装饰;装饰艺术风格时期主要是上海石膏、混泥土砖为主。

综上可见,新马地区城市风格变迁基本步伐一致,因热带气候原因,早期风格实用至上,外观朴素无坠饰。鸦片战争之后劳工南迁人数激增,福建、广东人带去技术、材料和文化,形成在中国南部折衷风格。接下来锡矿、橡胶等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海外交流频繁,引进了欧洲的材料、风格元素和设计构思,形成了海峡折衷风格。装饰艺术风格时期用混凝土、玻璃、钢材等来表达全球风格,融入了希腊、罗马、古埃及、亚洲和南美洲的各地区的影响。而每一次风格转变的界线是模糊的,在过渡阶段又产生了许多变化阶段的微风格。

而潮汕侨乡建筑以自身建筑营造为主,外来要素如外廊、柱式、拱券只作为建筑装饰的组成部分,以此丰富立面形式和庭院布局或门窗等原有部件的美化,建筑仍然以中式主题表达内涵意蕴,西式符号只起着表义性修饰。[4]也没有新马侨乡建筑明显的受到国际风格流派的时间脉络变化和冲击,因而其风格演变相对缓慢和保守。

3 新马与潮汕两地侨乡建筑差异的成因

新加坡曾经是马来西亚柔佛国的一部分,后来都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战又被日军占领;独立后1965年新加坡独立主权。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交往的历史也近八百年,尤其近代五口通商时期,南方巧匠们侨迁新马地区,带去了制作技艺和传统材料,结合当地矿源,形成了独特的华侨建筑。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历史背景,因而许多建筑在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的同一大环境下风格和样式有相似之处又略有差别。新马相比较于潮汕地区的侨乡建筑,外来文化和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潮汕相对封闭,与外界尤其与西方国家的交流相对新马地区偏少。比如马六甲的有些侨乡建筑就受到荷兰建筑影响,所用材料和装饰符号、门窗形式都有荷兰文化的影子。其次,生活习俗的不同也决定了室内空间格局的变化。比如新加坡一些独立式房屋的家具风格与摆放、休闲厅的规划和仆人房的设置等明显受英式生活方式的影响,而潮汕地区主要以地方宗族礼仪观念确定房屋的布局和形式。[5]

大量闽粤地区移民的涌入,使得新马地区的侨乡建筑赋予了独有的内涵,将精神生活与世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地的庙宇建筑格局也产生空间变革,由横向发展转为纵向,由分散布局转为集中布局,由封闭发展为开放,逐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向国际化的多元共生趋势。

潮汕近代通商活跃,外来商贾和传教士进入后带来了多元文化,与当地环境杂糅交汇,而亲历了异国文化的侨乡们也带回了西方文化,这些对当地的侨乡建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对建筑本身的理解上,侨民们依然将宗族文化首要考虑,儒家“礼”制依然是主导地位,只在附着装饰上接受外来文化的滋养。外来的建筑要素和风格被解构和分化,重组在潮汕本土原有的建筑体系和文化格局中,进行再次的加工和整合创新。因而不像新马侨乡建筑变革那么明显,其建筑文化根基依然是中国传统形制,受传统风水思想影响较大,只在局部修饰上体现出西方文化的影响。

4 总结

新马和潮汕侨乡建筑都是在外来文化与本地传统不断融合和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和凸显其不同的特质,又因对建筑所赋予的价值认同的差异性而彰显出华侨建筑不同的审美取向。侨乡们对自身身份意识的转变和认知也体现在对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以及各种文化取舍的心里思维过程。新马侨乡建筑受国际风格潮流影响显著,比较包容的接受西方的装饰语义符号和观念,而潮汕对外来元素承保守原则,只作为中式风格的修饰和点缀以及局部美化作用。但它们又有共同的特点,既多样化、层次化和依附性。新马侨乡建筑和潮汕侨乡建筑都是城市历史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特征、功能的变化和职责的更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文化的发展脉络,两地建筑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影响,各自承载了独有的历史信息和特定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侨乡潮汕华侨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我的华侨老师
潮汕牛肉火锅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