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2020-02-14 05:49付德强袁颖吴先锋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探析

付德强 袁颖 吴先锋

摘 要: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性,根据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了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开展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40

0 引言

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入拓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得大量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创新产生,这也给我国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以从事科学研究为培养目标,专业型研究生解决专业实际工作需要为培养目标。如何在学科交叉发展的背景下分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是当期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已有学者从分类培养角度对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张颖伟,鹿雪文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提出了两种类型研究生不同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以及质量管理,并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邹志强通过对2007-2017年发表在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上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邓光平运用政策科学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策文本分析出发,分三个发展阶段追溯了我国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历程,并在总结历史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意见。

另有学者从团队培养角度提出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团队学习模式和导师团队模式。对于团队学习模式,王军会等从中国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其团队学习模式为:团队成员通过不断对话与讨论,共同与相互学习,产生集体智慧并培养团队共识与行动,使组织能够发挥最大效能。对于导师团队模式,贺靖峰提出了基于导师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是指多名导师以团队模式对研究生进行多对一或多对多指导。

上述学者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分类培养模式和团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文从当前学科交叉发展的背景出发,考虑到我国研究生教育学术型和专业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期望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提供积极的探索。

1 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1.1 研究生“单导师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单一导师制为主。现今,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学科交叉趋势与日俱增,创新点往往就在交叉点上,但是单一导师制难以满足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培养要求,极大削弱了对学生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增大,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失调,学生对导师是“一对一”,但导师却是“一对几”,甚至一对十几,这使得导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1.2 研究生“双导师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型研究生提出的培养模式,主要由高校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实现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的协同互补,进而达到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提出和实施具有较好的开创性,但培养过程和实施效果并不显著,尚未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双导师制”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校内外导师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制度以及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等问题。

2 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组建导师团队的基础上,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各种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团队导师发挥各自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进行多对一或者多对多的培养;同时,结合团队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团队培养模式能有效解决“单导师制”和“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首先,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为研究生提供多学科和多专业知识和能力。以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为例,其涉及计算机、法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发展学科,因此需要建立涉及上述学科的导师团队。其次,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灵活。该培养模式能够根据专业型和学术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采取模块化方式为研究生提供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根据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论文阅读、论文寫作、项目研究、实践实习等不同任务,灵活配备指导导师。最后,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团队学习能力。团队通过开展讨论、例会、专题、项目汇报等方式,极大促进团队研究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提升团体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3 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3.1 明确培养目标

不同于“单导师制”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总体目标:按照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要求,为团队中的每位研究生指定负责导师,并通过团队导师分工协作,培养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3.2 建立研究生培养团队

首先,组建导师团队。通常导师团队配备团队负责人一名,研究型和应用型导师各若干名,导师团队成员在研究方向上建议保持一致,但各有学科专业特长。其次,指定研究生的负责导师。依据研究生的职业目标、知识水平、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研究生指定合适的负责导师。最后,建设团队文化。团队负责人和团队导师共同确定团队任务目标、打造团队学习氛围、确定团队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形式。

3.3 制定团队管理准则

团队应制定综合管理制度,包括团队纪律、日常准则、卫生制度以及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等管理条例;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实习时间、实习条件以及实习安全制定准则。

3.4 搭建研究生培养知识和能力模块

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采用模块化方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分类培养知识和能力模块如图1所示。

学术型研究生以从事科学研究为培养目的,以产生新知识和理论创新为导向,其知识和能力模块构成包括:①课程学习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科范围广泛。②实验、论文阅读与论文写作模块主要以科学技术研究为出发点,以奠定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为要求。③学术深造模块主要由团队导师指导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或者由与团队有合作关系的知名学者进行学术指导,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产生新知识和进行理论创新为导向。

专业型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解决职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知识应用为导向,其知识和能力模块构成包括:①课程学习模块注重理论和知识的应用。②论文学习和论文写作模块主要从社会生产实际中寻找研究课堂,注重解决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③横向项目和校外实习模块注重提高专业型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完善团队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

4.1 制定针对性的分类培养方案

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分类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上,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以科研创新为主要培养目标,对于专业型研究生以实践为主要目标;课程设置上,进行个性化重点培养,使术业有专攻;毕业条件上,明确区分毕业考核的方式和标准。

4.2 建立完善的导师团队成员遴选机制

导师是团队的核心,导师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相应的导师团队遴选与考核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应明确导师团队的组成方式。团队负责人由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全面负责该方向导师成员的遴选、团队培养方式和团队管理条例的制定。其次,团队成员应该是长期从事与该研究方向相关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年轻博士,同时还应该邀请交叉学科的研究老师进行共同指导。此外,每个团队至少聘请2-3名国内外同行业有影响力的、具有丰富学术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可以从企业、科研院所、国外高校中遴选。

4.3 制定有效的团队导师和研究生的考核激励机制

团队导师成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能激发整个团队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每位导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导师积极投入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从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积极性。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注重企业实践环节考核,结合“校内课程学习+校外实践考察”对其进行综合考核,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以科研创新为考核指标,以“校内课程学习+科研创新”为主要考核指标。

5 结论

现有的“单导师制”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生培养需求,考虑到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现实,提出了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组织和运行、团队管理、知识和能力模块四个方面对该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制定针对性的分类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导师团队成员遴选机制、制定有效的团队导师和研究生的考核激励机制等措施完善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期望能够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颖伟,鹿雪文.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45-46.

[2]邹志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分析[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8,(21):11-11.

[3]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9,(5):64-69.

[4]王军会,李雷鸣,车诚.从中外研究生培养谈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養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98-102.

[5]贺靖峰.基于导师团队内涵建设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346-348.

猜你喜欢
探析
自杀参与行为可罚性之探析
VR阅读探析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HTTPS探析
VPLS组网技术探析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探析
血分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