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下设计类专业双创实践教育研究

2020-02-14 06:11曹权玺
戏剧之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双创大学生

【摘 要】高校艺术教育主要任务在于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设计类专业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具备专业素养,还要掌握创新创业学习技能。本文是以艺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依托,结合“双创”时代背景而开展的实践教育研究。

【关键词】设计+;大学生;双创;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161-0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1]。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结合设计类专业特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提高设计类专业学科建设和文化软实力,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2]。

一、现状分析

(一)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随着设计类学生人数激增,高校的创办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等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容易产生设计类学生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得不到有效培养,会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

(二)产学研结合不深

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既要适应现代知识的更新节奏,也要将现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践进行优化组合再造,将高校、企业、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对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效果[3]。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由于缺乏主导性、利益不均、标准评价体系不同等原因限制了深度融合。

(三)教学体系不健全

目前国内在对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方面匮乏,部分院校还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缺少专业、系统的设计类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另一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手段和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二、“设计+”模式的概念和特征

(一)“设计+”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设计+”模式概念中,符号“+”意为加号,代表着添加与联合。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的设计理念升级,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特性运用于传统设计行业中,通过设计与市场需求、文化需求、精神需求等结合,通过改造传统设计行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結构等,来增强设计行业的发展动力,提升创意文化的水平。

(二)“设计+”模式的特征

“设计+”模式的特点为:第一,综合知识的积累仍有欠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比较薄弱;第二,设计类学生在创新思维上与非艺术类学生不同,善于用形象化、可视化、情感化的思维方法;第三,设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设计产业渗透在各个行业领域,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与市场具有较多结合点、突破点、创新点。

三、创新创业路径探索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首先,对第一课堂课程进行综合改革。解决第一课堂“呆”的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做好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任务分工和协调安排。其次,第二课堂素质提升工程。解决“散”的问题,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实践渠道,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紧密衔接。第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主要解决评价体系“粗”的问题,实现多维考核,使“设计+”的育人理念体现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最后,结合学院“赛、展、践、创”综合服务训练平台,解决综合服务“缺”的问题,加强赛、展、践、创综合训练体系的科学指导[4]。

(二)实体平台建设

设计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科技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器、大学产业基地等平台,同时启动了“设计+”创意文化育人平台,包含了艺院博雅空间、“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艺创空间”创新创业分中心、“艺创汇”精品学生活动、艺术新媒体中心、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等院级实体平台,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建设“艺创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分中心,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一个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质量提升和加速、创新创业讲坛交流分享的平台。

(三)育人机制建设

高校需要拓宽和引进教师队伍,促进同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设立校外教师培训平台,鼓励教师到优秀企业中挂职学习锻炼,支持鼓励教师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学习交流借鉴企业先进理念及先进技术引进,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实践能力[5]。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设计生产、巩固专业知识、能力提升等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用好校友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R].2010-5-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R]. 2015-6-11.

[3]许雁翎,杜怡君.基于双创融合能力培养的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148-149.

[4]吴韦.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3):40.

[5]鲁海峰.设计类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高教学刊,2018,(09):31-33.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8JGB197。

作者简介:曹权玺(1989-),男,汉族,设计类硕士,研究方向:产品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双创大学生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