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

2020-02-14 15:44胡大鑫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20年2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并加快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进一步的融合共享。对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来说既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机遇,又是对传统审计工作的挑战,而在高职院校内展开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效果,并对传统的审计方法进行优化,提高相应的审计效率,更好的展开审计工作。但就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出现的问题以及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深入性的思考,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审计工作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与校企合作过程中设计的内容比较多,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相对复杂,并且在审计工作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使得审计工作难以有效的展开,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完善和建立相应的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有效的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采取相应措施使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化的意义

(一)提高审计效率

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对审计工作中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运用计算机软件或者是其他相关数据系统来收集整理,并进行统计处理,与传统的利用纸质材料进行整理翻阅等工作相比,不仅节省了相应的时间,而且更加简便了审计工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相应的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等操作减少了人为在审计工作时的错误,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

(二)优化审计方法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建立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丰富审计的方法,例如在高职院校工作中的审计工作实现了无纸化的审计方式,并能够通过数据平台、信息系统和电子凭证等方式进行审计,同时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信息技术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加强了审计信息之间的共享、交流等,并且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便可以有效的完成审计工作,这样的审计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完成审计工作,能够不受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局限。

(三)拓宽审计范围

一般传统的审计更注重的是在时候的审计,而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扩大其审计范围,使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着眼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审计,实现了全过程动态的审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者是减少相应的审计风险,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事前的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收集众多的数据信息并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析,预估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对工作。在事中的审计工作中,可以有效的监测风险的发展,同时有效的解决风险,为事后的审计工作提供保障。

(四)提高审计质量

传统的审计方法较为单一,需要的审计工作人员较多,加上当前的审计工作较为复杂,因此不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展开的需求。而审计工作信息化可以通过系统的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查,并能简要的分析并进行统计,排除简单的风险,相对减轻了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因此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化的不足之处

(一)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的环境下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但在实际中对于信息化的认识相对缺乏,主要是不重视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和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影响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如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机构的设置问题,人员、工作机制不完善,在审计工作中,信息化的应用比较浅,只是对数据的整理和处理上,并且认为信息化建设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性不大,因此对于自身的大量资源和经费主要用于建设其他方面中,并没有加强对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建设。

(二)没有相应的技术保障,不能发挥系统的运用效果

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两方面进行保障,一个是软件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软件和备份的系统等现代化审计工作软件,另一个是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中的运行环境。而很多软件制造商在开发过程中虽然有内部审计软件,但面向的群体以及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没有统一标准的软件系统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无法与相关的管理系统进行匹配,使得信息不完整,系统运行环境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三)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为缺乏

对于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相关审计工作人员更愿意选择传统的审计模式,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对于信息化审计中的软件系统的操作能力不强,因此不能有效发挥出信息化审计的效果。另外一种存在的问题便是有信息基础的或者是计算机水平较好的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知性不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并且对于信息化审计的模式理解不透彻,而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容易忽视这一人員素质问题,不能展开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导致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偏低。

三、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化的改进措施

(一)转变审计观念,完善审计制度

在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有效落实审计方式和信息化的审计模式,首先要确保审计人员的观念,让其认识到信息化审计的积极性和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能够理解且在审计工作中适应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而落实信息化审计模式就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审计制度,给信息化审计的普及和全面应用提供保障。例如相关部门和高职院校能够注重信息化审计的建设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科学、合理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审计平台。

(二)开发合适的软件,加强技术保障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审计工作中,没有合适的軟件保障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展开,同时市场上能够适应高职院校审计需求的软件较少,并且开发度比较低。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软件开发商的联系,一起合作制造符合本院校发展的信息化审计软件,并让开发商能够有效持续的对软件进行后期的维护或者是更新,提高信息化审计软件的适应性和工作效率。另外在进行开发内部审计软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对数据平台的建立,通过多个数据平台共同运行使得数据的收集更加高效,为审计软件的运行环境提供保障。

(三)加强软件系统的运用效果,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对于软件系统的运用,审计人员要能在审计工作中注重事前的审计控制和事中的有效监督,做到对每个审计环节中对已经存在或者是潜在的风险有准确的认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风险问题。对于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更要加强风险点的预警和控制,对风险能够有效的排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另外还要在软件系统中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和操作权限,并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审计质量。

(四)培养综合性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在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完成审计工作,但仍然需要审计人员对软件进行操作来实现的。审计人员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简单、高效、更准确的为完成数据的处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审计人员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信息化有准确的认识,并且提高审计人员对软件系统的操作能力,提高专业的审计素质,在此过程中,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力度对综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拓宽审计人员的工作维度。

结语:

信息化的审计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接受并使用,拓宽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对审计方式进行了有效的优化,有效的提高了高职院校审计人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影响着信息化审计的落实和实际应用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审计模式的认识,加大资金对信息化的投入,同时培养综合性的审计工作人员,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李玖玲.高校开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4):88-90.

[2]陈婷.基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对内部审计新模式的探索[J].会计师,2018(01):51-52.

[3]王延刚,张豹,杨泽,田文琳,孙建祥.持续创新引领 激发审计活力——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审计信息化创新发展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8(10):76-79.

[4]招燕.大数据时代高职审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34):221-222.

[5]唐勇.高校教育内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8.

作者简介:

胡大鑫(1983.10-),男,汉,四川广元;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纪检监察与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