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太河镇峨庄支流生态水系规划研究

2020-02-15 15:27宋金任喜龙查思慧赵馨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0年2期
关键词:支流水系河道

宋金 任喜龙 查思慧 赵馨

太河镇地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南部,淄水两畔,青州、沂源、博山、临朐四区县交界处,是鲁西、鲁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距济南、东营、滨州、潍坊、张店、临淄等城市仅百公里之遥。全镇占地268.7 km2,镇域内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群山环绕,四周无污染源。太河镇曾先后获得了峨庄古村落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特色景观乡镇等称号,被称为“鲁中水景明珠”和“淄博后花园”。

2019 年8 月受第九号台风“利奇马”过境影响,太河镇发生100 年一遇洪涝灾害,峨庄支流流域内水利工程遭受严重破坏,河道部分堤岸被冲毁、拦河塘坝及滩地其它设施不同程度的遭到洪水破坏,部分跨河桥梁、道路塌陷,临河房屋倒塌,两岸受灾损失严重。为有效恢复河道的行洪能力,消除建筑物安全隐患,提高区域防洪能力,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淄川区水利局及时组织峨庄支流水毁修复工程设计及流域农村水系规划等编制工作。

1 流域情况及规划目标

1.1 流域现状

峨庄支流是黄河流域小清河水系淄河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鲁山东北麓的太平山、青崖顶一带,流经太河镇紫峪、前沟、后沟、秦家庄、响泉、土泉、峨庄、十亩地、东坡、柏树、孙家坪、东石、西石等13 个村后汇入太河水库,干流总长18.9 km,有22 条小支流,流域面积93 km2。峨庄支流属山溪性河流,河道上游建有小(1)型水库——紫峪水库,及小(2)型水库——土泉水库。

水毁发生后,流域内河道淤积、岸线侵占,存在严重防洪隐患,不少河段水域滩地遭到损毁,堵塞,河床变窄变浅,水流速度减缓,致使水系不畅,河道湿地功能丧失,水体自净能力不足。因此,把加快河道疏浚整治,畅通引排,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及河道两侧环境,成为水系规划及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

1.2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本次规划范围为峨庄支流流域,流域面积93 km2,干流总长18.9 km,有22 条小支流。主要涉及太河镇1 个乡镇及紫峪、响泉、峨庄、十亩地、柏树、孙家坪、西石等13 个村。

规划年限为2019—2030 年,规划基准年为2019 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 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 年。

1.3 规划目标

规划通过优化水系结构,形成分级明晰的汇水网络和河道空间,为雨水自流排河创造条件,有效降低镇域在暴雨期间的排涝最高水位,使得流域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保证河道内最小生态用水量,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河道生态用水保障合理调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限制排污总量,保证水源保护区水质,使得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化生态廊道、汇流廊道等水域岸线空间,增强水生态空间功能维护;挖掘流域滨水文化与景观资源,使得水文化持续传承,水景观显著提升;加强河流和智慧管理,协调管控体系建设,使得监测预警及协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2 规划理念与指标体系

2.1 规划理念

2.1.1 遵循科学发展、生态安全的理念

注重峨庄支流自然资源特征及对太河镇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学和水力学为基础理论、以消除峨庄支流水毁隐患,提高流域内工程防洪抗灾能力,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2.1.2 坚持规划先行,系统治理的理念

规划是水利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协调好“防洪、资源、生态、文化、景观”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河网水系,通过河道水毁修复及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水景观等分阶段系统治理,促进区域“水系的完整性、水质的良好性、水体的流动性、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承性”。

2.1.3 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

体现人水和谐的理念,强调水系功能性、生态性、文化性和景观性,满足人们亲水、休闲等需求。规划拟将流域内滨水空间进一步拓展,通过河流空间的水系布局、在重要节点与慢行系统有机结合提供休闲空间,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2 规划思路

2.2.1 水安全

(1)防冲:恢复防洪设施,堤防建设以防冲为主,防护设施以护岸为主,结合堰坝降低洪水流速,减小洪水对防护设施的冲击力,满足防洪标准,保障工程安全。

(2)维修:通过维护和加固现有的防洪设施,如水库、山塘、堰、堤防,以及河岸边坡的生态改造,修复河道空间形态,确保堤防达标。

2.2.2 水资源

控制: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加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公众宣传与参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与保护水源的责任感。

2.2.3 水环境

(1)保质:着力维护峨庄支流流域水质安全保障,建立水质监测与应急保障体系,保障太河水库水源地水质。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

(2)限制:开展流域纳污能力核定,控源截污,在主要村落聚集地实施管网工程。提出旅游及其它产业布局和发展的限制措施,设定用水定额以及水污染处理的产业准入条件。

2.2.4 水生态

(1)修复:提出滩地修复、坡耕地退耕还湿、生态防护林等建设治理意见。

(2)维护:保护河床基质,保护天然植被,维护天然岸线、河槽、浅滩、深潭、跌水的稳定。建设低影响的护岸堤防等工程,维护生态环境的连续性。

2.2.5 水景观

(1)转化:以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收集、整理、提炼峨庄支流流域水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设计元素,并通过水景观节点传承和促进地方水文化。

(2)促进:以“水”文化为基本元素,沿河溪打造景观带,通过滨水公共空间与其它生态空间利用,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和水利融合发展,形成生态休闲旅游体系,促进乡村振兴。

2.2.6 水管理

(1)监测:完善水文、水质、水生态等监测,水资源用水计量、承载力监测预警等机制,推进峨庄支流智慧水利建设。

(2)协调:推行水岸资源权属管理,河长制保护与管理、水域岸线用途管理等制度,建立跨地区多部门协同管理长效机制。

2.3 指标体系

为实现峨庄支流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结合淄川区峨庄支流防洪规划、一河一策、水毁修复工程等,提出规划指标体系,将规划理念具体化,并提供分类评价指标,以实现水系规划目标。本规划以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管理6 个要素层、12 个目标层、64 个指标层作为峨庄支流流域生态水系规划指标,见表1。

3 水系总体规划

通过分析峨庄现状资源,按照太河镇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以“自然山水格局及水的不同形态”为基础,结合干流滨水空间进一步拓展,形成“一轴、两翼、三区、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统筹兼顾防洪、排涝、水污染防治、灌溉供水和水生态建设。

3.1 一轴:河、涧、滩、瀑、库,串起干流生态纽带

一轴:即峨庄干流,规划以恢复和梳理河流结构和形态为主,疏通河流纵向、横向连通性,促进河流水体自然流动。挖掘水的特色,突出水景观特征,结合不同的尺度、高程、空间、护岸形式及边用地,通过干流宽窄及高差,形成河、涧、滩、瀑、库等不同形态的水景观节点,动静相宜、集富节奏与韵律的滨水空间体验。

3.2 两翼:溪、沟、渠、潭、泉,汇注支流原乡山溪

两翼:即干流两侧汇入的22 条季节性小支流。规划主要以恢复山区流域河道空间和河流基本形态为主,形成多层级的汇水网络。上游山溪、山洪沟生态自然、功能完好区域以预防保护为主,沟道坡面治理治采取淤地坝、坡改梯、林草工程等措施,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促进植被自然恢复。溪流两侧为村庄聚集部分,现状大部分被掩埋侵占,恢复溪流通道及岸坡稳定,部分空间限制河段进行渠化处理,利用自然石砌护岸消化高差。两溪汇聚处结合周边坑、塘、洼地等有条件地段形成浅潭,有效收集蓄留雨水,地下泉水出落处设置景观节点,保护利用。

3.3 三区:保护修复与廊道建设,构筑流域生态格局

三区:即生态保护涵养区、生态廊道建设区、生态修复治理区。规划结合市、镇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专项规划等对峨庄片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以各河流主要治理需求为导向,将流域生态格局划分为3 个片区。

生态保护涵养区。位于流域上游,规划以保护涵养工作为主,在基本清淤基础上保留现有河道生态环境,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原乡山溪的的干扰。

生态廊道建设区。位于峨庄支流中部地带,两岸主要为规划太河镇峨庄片区中心,村庄分布相对密集,周边有云明山、凤凰山、悬羊山景区、峨庄瀑布群以及规划峨庄旅游服务区等。规划在满足河道防洪安全基础上,为两岸进行统一生态廊道建设,为村民、游客提供生态、宜人的亲水空间。

生态修复治理区。位于峨庄支流下游,受台风影响,河岸严重坍塌,沿河部分塘坝和设施遭到破坏,滩地植被受灾严重。规划以恢复河道行洪能力,两岸及滩地植被为主,局部水系连通,对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形成一个连续、通畅、生态的水系。

3.4 多点:融合文化与地域特色,形成河流水系亮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滨水景观的公共空间再次成为规划的重要区域,承担着城镇的重要功能,规划利用河道内现存部分滩地及人流聚集场所(居民聚集区旁滩地、干支流汇合口、跨河交通桥等)营造景观节点,结合公园、服务区、停车场等功能设置,丰富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形成公共活动集中,同时展现地方文化传统与历史底蕴的场所。

3.4.1 响水溪跌水景观

场地位于秦家村下游至干流交汇处,长度约1.5 km,溪沟道高差较大,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叠水堰、过水坝等,形成不同高差跌水景观,水从高到低,阶梯状分层流至下游河道,错落有致,流水潺潺,与下游落差较大气势恢宏的峨庄瀑布群交相呼应。同时在不影响泄洪的情况下,增加了枯水期水体滞留时间,提高了河道曝气修复,使得水体净化能力更强。

3.4.2 峨庄滩地生态修复

场地位于峨庄塘坝下游与下端士村口,长度约700 m,占地10.5 hm2。设计结合现有生态岛屿与浅滩,以生态修复为主,以当地石料填筑为主,构建自然生态驳岸,在水陆交接处种植水生植物,创造尽可能多的物种类型、形成草木繁茂的自然生态河岸,通过生态修复,让河道自由呼吸,恢复河流湿地功能。远期结合峨庄片区规划建设,营造集文化市集、自然乐园等滨水游憩空间,创造优美、生动,人与自然和谐交流的滨水生态景观。

3.4.3 河口生态公园

场地位于西石村下游,长度约3 km,占地53.2 hm2。设计结合自然现状,以山脉为依托,以水系为脉络,在西石村周边滨河地段一、二级水源保护区以外的准水源保护区滩地上,营造以“水乡记忆”为主题的滨河生态空间,在村庄附近通过纪念碑雕塑等展示淄川人民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治水文化。远期结合村庄整治与搬迁,开辟水利博物馆,展现淄川治水历史、水利规划和水文化。

4 结 语

在全面分析流域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各行业需求基础上,用先进的规划理念、思想作为指导,并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以编制高水平的水系规划。本规划以现有骨干水系为基础,自然汇流廊道与人工水渠廊道结合,形成完整的小流域山地汇流廊道体系,与太河镇乡村振兴规划相协调,与绿网、路网等相结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水系布局规划。以人水和谐的理念作为指导,安全、资源、环境、生态、景观和管理相结合,提出合理的防洪、除涝方案,水资源调度方案、水生态保护与水景观构想。

猜你喜欢
支流水系河道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河道里的垃圾
广西主要支流柳江治理工程(鹿寨县导江乡段)护岸建筑物型式设计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南京市某城市内河支流水环境问题浅析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