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惠萍教授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总结

2020-02-16 08:28贺晋芳秦欣欣苏惠萍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清涕外邪风邪

贺晋芳,秦欣欣,苏惠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接触后激活人体的免疫应答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常因接触某些过敏物质或气候变化而诱发,具有难治易复发的特点。近几十年发病率不断增高,影响20%~30%的人口,且主要是儿童及青少年,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过敏性鼻炎还会影响哮喘的控制状态,常是哮喘控制欠佳的危险因素[1]。因此积极认识、治疗本病至关重要。苏惠萍教授从医30余年,擅长治疗肺系疾病及多种内科疾病,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现将其对AR的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过敏性鼻炎以鼻痒、鼻塞、喷嚏频发、流清涕为主要症状,常突然出现、迅速缓解,属于中医“鼻鼽”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有很多论述,金元时期刘河间在其著《素问玄机病原式》中有言:“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痒而作于声者。”[2]宋代严用和著《济生方》曰:“夫鼻者肺之后,职欲常和,和则吸引香臭矣……风寒乘之,阳经不利,则为壅塞,或为清涕,蕴结不散,则不闻香臭……”明代《景岳全书》曰:“凡因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为鼽嚏。”[3]可见,本病常因感受风邪或风寒之邪而发病,风盛则痒,善行而数变,患者常出现鼻痒、咽痒、反复发作、速发速止等风邪致病的症状,鼻塞、清涕如水状是寒邪闭郁、清窍不利、经络壅塞的表现。《灵枢·本神》认为“肺气虚则鼻塞不利”。《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言:“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火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肺为娇脏,最易受邪,若肺气虚,卫表不固,则风寒乘虚而入;若为饮食、劳倦、久病所伤,脾肾两虚,精气不能上输于肺,肺失充养,腠理疏松,则易感风寒之邪,且气火不足,常致水液失于温化和固摄,上泛鼻窍,内外邪聚于鼻窍,发为鼽嚏。肺脾肾三脏亏虚在本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苏惠萍教授认为鼻鼽之病,是内外合因,正虚为本,外邪为标,正虚多见肺脾肾气虚阳虚,外邪多为风邪或风寒之邪。

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1 重视辨病

苏教授认为在鼻鼽的治疗过程中,正确的辨病至关重要。临床上普通感冒也常出现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但二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并不相同,可以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询问患者过敏史、家族史,及发病因素、病程特点等予以鉴别,如果是过敏性鼻炎,则需分析可能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并嘱患者接受中医一体化治疗;在病情的缓解期,需给予患者体质调理,养治结合、内外同治,如辅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六字诀等治疗,从本论治,以减少发作。

2.2 中医辨证

本病是内外因合病,属本虚标实,中医辨证重在辨邪实寒热所属,正虚病位所在。

2.2.1 辨邪实 辨邪实主要是辨寒热所属。本病多因外感风邪或风寒所致,但临床上因患者发病季节、体质特点的不同,常有风寒闭肺、风寒化热、外寒里热等证型的不同,需四诊合参,详细辨证,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可药到病除。

2.2.2 辨病位 即辨本虚之病位所在,本虚常有肺气不足、卫表不固、脾气不足、清阳不升及肾阳亏虚、温煦不足之不同;或素体正虚,或疾病初期以肺虚为主,渐见子盗母气、金不生水等脾肾亏之证,疾病后期往往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皆虚。

3 用药原则

正虚为本、外邪为标是过敏性鼻炎的基本病机,临床上当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疗原则。用药时须重视肺脾肾三脏亏虚之本,在补益正气、调补脏虚的基础上加用治标祛邪之剂,若急于缓解症状单用大量疏风宣肺通窍之品,往往难以奏效,且更伤正气,使本病迁延难愈。

4 组方思路

在临证用药上,苏教授重视疏散外邪、调补正虚两者并重。

4.1 疏散外邪常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茶调散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由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灸甘草、细辛、防风、薄荷组成,研磨为细末,清茶调下,是治疗风邪头痛的经典方剂。方中应用大量疏风之品,其所治之头痛系风邪阻滞诸经,经气不利,不通则痛。

苏教授认为“鼻鼽”致病,其外邪壅塞经络之病机与风邪头痛相似,风寒乘之,阳经不利,则为壅塞;清窍不通则鼻塞、清涕如水;蕴结不散则不闻香臭。正如《灵枢·经脉》所言:“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素问·宣明五气篇》有言:“肾为欠为嚏。”足太阳膀胱经,与肺经互为表里,主一身之表;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可见阳明经、少阴经、太阳经、厥阴经均与鼻密切相关,故治疗鼻病时常可选用与鼻相关的各经药治疗[4]。风邪在上,选药必以质轻升达之品,方能直捣病所,诸风药具有风之性[5],风药质清轻,性上行,正如李东垣所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治疗常用川芎茶调散加减疏散外邪。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善于疏风通络,通少阳、厥阴经;羌活通太阳经;白芷擅通阳明经;细辛通少阴经;诸药多辛温通络,合用能驱诸经之风邪或风寒之邪,使邪得以外散,经气通利则鼻痒、鼻塞、喷嚏频繁等诸证自愈。

为便于临床加减,在具体用药时多用汤剂,常加用宣通太阴肺经之桔梗、杏仁、枳壳,同时辨风寒闭肺、风寒化热、外寒内热证之不同。三证均可见鼻痒、鼻塞、喷嚏频繁等症状,伴见清涕如水、畏寒恶风者,舌苔薄白者,为风寒闭肺之证,酌加葱白、苏叶、桂枝以助方中诸辛温之药疏散风寒邪气;证见清水涕转黏稠、口干者,多是风寒化热之象,去羌活、荆芥,重用薄荷,加蔓荆子、菊花、蝉衣;素有内热,伴见口干渴、便干,苔黄腻,为外寒内热证,用药须在宣散风寒表邪的基础上加用清透内热之品,但用药不可过于苦寒,防止使内热之邪不得外出宣发而解,正如清代吴菊通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可选用金银花、连翘、生石膏等;若诸证遇风加重,属于外风引动内风,酌加乌梅、白芍、钩藤,既祛外风又疏内风;若兼咽部不利、咳嗽咳痰,加前胡、苦杏仁,二者集宣降温清于一体,是宣畅肺气之要药。

此外过敏性鼻炎因风寒袭表,肺气闭郁,宣降失常,加之疾病反复发作,患者易因病而郁,故在治疗中尚需重视气机的条畅,常用调肝理肺法,以小柴胡汤条畅枢机,使肝气调达,则肺气宣降自如,邪气得以外出而解。

4.2 调补正虚多用健脾温肾法

本病本虚重在肺脾肾气阳虚,临床上患者就诊时疾病已反复发作多年,常表现为脾肾亏虚之象,且根据五行土生金、金水互生之理,苏教授调补正虚多用健脾温肾法。肺脾气虚,伴汗出恶风,气短、倦怠乏力,大便黏滞不爽,常用补中益气汤,既可升阳补虚,又可补土生金以固表,兼以去湿;食欲不佳、腹胀不适、便干者,常配生白术、苏梗、枳壳条畅中焦,健运脾气;肺肾气虚,气短,腰膝酸软者,用青娥丸以补益肺肾;伴背寒、小便清长或五更泻等肾阳虚象者,常用黑顺片、肉桂以补火助阳,并伍葱白少许助宣通阳气。此外,临证中还常可见到患者大便偏干,常因本病外邪壅肺、肺脾肾亏虚,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运化,肾开窍于二阴,大便之闭塞,与肺窍不力、肺脾肾亏虚有关,往往外邪得宣,诸脏虚得以调补之后,便秘症状即可得到改善,不可另加苦寒攻下之品,以防中气更伤,在表之邪内陷而生变证。

苏教授在治疗鼻鼽临床组方时,疏散外邪常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调补正虚多用健脾温肾法,通过辨证施治,随证化裁,使表邪得散,经脉通利,脏虚得补,则鼻痒、鼻塞、清涕诸证自愈。

5 病案举隅

患者刘某,42岁,2017年9月28日初诊。主诉:喷嚏、清涕反复发作5年,又发3天。现病史:5年来喷嚏、流涕反复发作,秋冬季多发,受凉后加重。3天再次出现鼻咽痒、喷嚏频繁、流清涕量多,遇寒时鼻塞,鼻后滴流感明显,咽中不利,偶有阵咳、气短、轻度恶风,不发热,无咽痛。食欲稍差,食后腹胀,无腹痛,无泛酸烧心,易困倦,平素怕冷。夜尿2~3次,大便时干时稀。舌淡暗胖边齿痕,苔腻,双脉细滑,寸脉虚浮。过敏原检测:蒿草、虫螨。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辨证为风寒闭窍、脾肾两虚证。治以辛温通窍,健脾温肾,方用川芎茶调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川芎10 g,荆芥10 g,防风12 g,细辛3 g,白芷6 g,桔梗6 g,羌活6 g,党参30 g,炒白术30 g,炙黄芪3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补骨脂15 g,苦杏仁10 g,枳壳10 g,炙甘草6 g。水煎服,14剂,1剂/d,分2次服。服上方后喷嚏、清涕基本抑制,偶有遇风冷时流涕,腹胀仍有,舌苔厚腻略减,脉诊同前。上方减荆芥、白芷,加茯苓10 g、苏梗10 g、连翘12 g、莱菔子10 g,余药同前,继服14剂,三诊鼻症愈,但现易疲劳、怕冷,有时大便不成形等本虚之象,予健脾益气、调和阴阳之内服膏方3个月,并指导患者长期练习六字诀,夏季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平素自感身体欠佳及时门诊体质调理,患者依从性较好,遵医嘱系统防治,第2年冬季随访鼻炎未大发,仅偶受寒冷时轻度喷嚏流涕。

按:本患者主要是脾肾两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以致鼻塞、清涕咳嗽等诸证反复发作,故以扶正袪邪兼顾论治本病,首先予以辛温通络散邪,酌以健脾温肾之品,同时注意调畅气机药桔梗、苦杏仁、柴胡、枳壳的应用,使肺气得以宣畅。二诊时患者喷嚏、清涕症状明显好转,怕风、腹胀、苔腻等脾虚痰湿内蕴之象明显,此时外邪已去大半而以正虚为主,治疗重在健脾运湿化滞,扶正袪邪,因此加用茯苓、苏梗、莱菔子等健运中焦之品。三诊时患者鼻部症状已愈,治疗关键在于防复发,治以调补脏虚、调和阴阳,使脏虚得补、阴阳得和、表虚得固,则不易招致外邪,疾病不再复发,故以膏方调补和体质调理为主,同时嘱患者长期练习六字诀,给予患者三伏天穴位贴敷,内外并重的中医一体化规范治疗,既巩固了治疗效果,又从根本上防止了疾病复发。

6 结语

综上所述,苏教授认为治疗AR应抓住其内外因合病、本虚标实的特点,在补益正气、调补脏虚的基础上加用治标祛邪之剂,辨证施治,随证化裁,方能取得疗效。同时重视中医一体化治疗,缓解期体质调理,养治结合、内外同治,以防病复发。

猜你喜欢
清涕外邪风邪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过敏性鼻炎,重在治肺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吹空调打喷嚏可能是过敏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秋冬时节防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