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力学主任以“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辨治失眠思路探析

2020-02-16 10:47崔竞尧臧力学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阴阳脾胃患者

崔竞尧,臧力学,陈 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于国内外失眠诊断标准的不同导致结果差异较大,2002年SOLDATOS等[2]在十个国家的失眠横断面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2.1%;而国内的几项调查研究表明,失眠在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47%~80%[3-4],18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5%[5],并且在逐年增加,有年轻化趋势。研究发现失眠人群中,合并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达61.9%[6]。现代西医学治疗失眠常应用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物,对于合并有消化系统疾病的失眠患者,应用镇静类药物联合治疗胃肠病类药物,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其缺点明显:苯二氮卓类药物(如临床常用的艾司唑仑)久服有药物依赖性,停药后易出现药物戒断反应、呼吸抑制、患者顾虑较多、用药依从性较差等;新型催眠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唑吡坦等虽然药物依赖性和停药戒断反应轻微,但仍有夜间跌倒、宿醉等副作用。

各代医家自《内经》以来经过两千多年长期的临床实践,对不寐的治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治疗不寐为整体把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有显著疗效。在失眠人群日益增长的今天,运用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 “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溯源

此语出自《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阐述了阳明气盛则胃气上逆致喘,而卧不安之病机。此时意为喘证,后世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不寐”和“胃不和”常共同出现,将“卧不安”扩展为不寐,《灵枢》言:“壮者之气血盛……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而夜不瞑”,意为气血得充,脏腑得养,则昼精夜瞑,符合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节律。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唯有火矣。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若要心神安宁,七情不伤,应以调理脾胃为根本。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有云:“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日胃不和……”确定胃不和为不寐病机之一。“胃不和则卧不安”中的胃不仅仅是现代医学解剖结构中的胃部,还包括脾和肠所共同组成的消化系统[7]。

2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病因病机

(1)七情所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体质虚弱等是主要发病原因。张从正《儒门事亲》曰:“思气所至,为不眠”,认为思虑过度导致失眠。《张氏医通·不得卧》言:“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或宿食停滞,内伤脾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内生,痰火上扰心神,发为不寐;或饮酒无度,嗜食肥甘厚味,伤脾败胃,气血生化之源受损,化生不足,致心神失养而失眠;饮食失宜是直接影响脾胃运化,从而影响睡眠。《素问举痛论篇》云:“劳则气耗”,气耗津伤,致脾胃受损,功能失常,发为不寐;劳倦过度损耗心血,心神不安,发为不寐。肾为先天之本,素体体虚则肾精亏虚,先天不足伤及后天,脾胃气血化生不足,发为不寐。均可致胃肠节律失调,胃气受损,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营卫之气不得濡养,引起阴阳失衡,终致不寐。

(2)心神失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气失和为主要病机。中医学认为情志致病多引起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出现心神失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言:“肝为风木,脾胃为土,土得木而达,脾胃借肝疏泄之功达运化之力,七情损肝伤气,木不疏土,损及脾胃之气,脾胃气虚,阴火上冲扰动心神,更兼胃不和则卧不安。”肝郁日久,化火上扰心神,心神不安,发为不寐;思虑伤脾,脾胃同居中州,升降相和而滋养营卫之气,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子病犯母,导致心血虚,心血不荣,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发为不寐;脏腑对应七情,情志为病乃是伤及脏腑,从而影响睡眠。

3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各家学说

3.1 阴阳营卫睡眠学说

古人认为阴和阳是所有物质组成的根本元素,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必然包括有关睡眠的内容,《素问·金匮真论》言:“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相统一,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变化有其特有的规律,古人会跟随这种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阴阳节律的稳定运行,保证着人体睡眠活动的正常进行。《黄帝内经》记载:“卫气昼行于体外,顾护周身机表,夜行于内入于营阴,营卫相合,阴阳相交,则目瞑,寐安。”而《素问·痹论》认为“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营气行于脉中,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所以将卫气不能入阴统一称为“阳不入阴”,就此“阳不入阴”为失眠的总病机。历代医家多分而论述,但笔者认为阴阳睡眠学说和营卫睡眠学说应该统一。

3.2 心脑共主睡眠学说

古代医家总结归纳诊治经验,提出了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提出“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的观点,心主血脉而藏神,他认为失眠应归结为心神不安。明确了人的睡眠由神主宰,而神舍于心,故失眠病位在心;李海宏[8]总结经验,提出不寐之为病,不止于心,又不离于心。《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所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由水谷精微运化而来;若脾胃运化失常,心血不得滋生,心神不安,发为不寐。

脑神学说是在西方医学流派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脑主睡眠最早由王宏翰提出,阐述了知觉和睡眠由脑所主;王清任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肯定了脑在生命活动中主神的作用。在古代早已经对此有所记载,《老子中经》云:“泥丸君者,脑神也。”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可以理解为脑主思维记忆功能,调节脏腑功能和人的精神活动。

在近现代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心脑共主神明,在人体睡眠活动中,心脑共同发挥作用,而不是古代医家所提出的割裂认识。心脑共主神明由清末明初医家张锡纯首次提出:“心脑神明相通,气化功能为心脑相通的工具。”[9]后来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心脑之间相互影响的主要基础为神经体液系统,主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10]。

4 臧力学主任论治失眠的学术思想——调脾胃、畅情志疏肝气、通经络三位一体

4.1 调和脾胃,顾护胃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有序有赖于阴阳二气的调和,《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处于动态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失眠的总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二气不能正常的自和,多种病因可以导致这个结果,但是其根本是阴阳平衡被破坏;脾胃为后天之本,本于阴阳,以后天资先天,脾胃纳运相得,水谷精微是营卫之气的物质基础,脾胃的正常运化是阴阳(营卫)二气产生的生理基础。脾胃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脾胃升降相因,维护了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维持动态平衡。所以平衡的保持赖于中焦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调和脾胃在治疗不寐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臧教授认为,脾胃不和这一病机贯穿失眠病程的始终,加以辨证论治,抓住总纲,临证加减,诊疗过程中应以调脾和胃、补益胃气为基础。由于地域特色,天津人多食肥甘厚味,生冷海鲜,可选用百合温胆汤加减,常用药有茯苓、白术、砂仁化湿醒脾,生姜、大枣和土培中,焦神曲、炒麦芽消食和胃,酸枣仁、远志、首乌藤养心安神,百合与乌药并用补益脾胃、散寒止痛,寒温并用,使阴阳调和,外邪自去;灵活运用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加用海螵蛸和煅瓦楞保护胃黏膜,同时也可制酸止痛。臧教授常言:“是药者,必伤及脾胃,而脾胃为病,用药当应多斟酌,切不可妄投性味,舍本求末,但助其自复功用即可。”[11]臧教授临证中常斟酌药量,力求适中,大部分用药在10g左右,苦寒之药3~6 g,并提倡分多次服用;方中多一寒一温,一阴一阳,平补平泻,用药平和;使患者得以顾护胃气,从而减轻用药带来的不适,更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

4.2 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临床治疗情志病,多注重调肝气。因为情志不舒,肝郁日久而化火,肝火横逆犯胃;归结为木乘土,包括土虚木乘和木旺乘土。臧教授发现,患者证候多为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或肝郁化火,出现胁肋胀痛、口苦吞酸、嗳气、腹胀等症状,在调理脾胃选用百合温胆汤的基础上,进行肝脾同治,用合欢花解郁安神,火郁发之,木郁达之,加柴胡、郁金疏肝行气,黄连、吴茱萸清泄肝火,梅花、玫瑰花疏肝解郁,使肝气得疏,神安得寐。臧教授强调:“治疗此类疾病不仅要用药物疗法,还应该加强对患者情绪的理解和疏导。”臧教授认为,作为现代中医应该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模式,也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中医所坚持的理论基础“天人相应”有趋于一致之处,臧教授提出,分析病情要充分根据患者所处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来判断,不能只着眼于患者所述症状,还要问清深层病因,因为大部分患者认为脾胃病都仅仅与饮食有关,孰不知情绪对其作用更大。所以臧教授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常与病人进行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提出应该培养自己的爱好,用适当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态,使患者信任医生,患者常询问用药禁忌,臧教授的回答都是家常便饭、忌生气;这样不仅排解了患者的情绪,同时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4.3 通络止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随症状多有胃脘痛,疼痛导致夜不能寐。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久病胃痛,瘀血积于胃络”等观点,臧教授常言:“痛者,不通也,欲使其不痛,通为大法。”[12]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血运行受阻,气滞则血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脾胃病多迁延不愈,病邪由气及血而入络,气、血、痰湿瘀阻胃络,符合久病入络的致病特点。因此治疗不寐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时,臧教授提出:“通络止痛,以通为用”,常加用丹参饮,丹参化瘀止痛而不伤阴,檀香辛温理气,善行胸膈之气,为理气之要药;砂仁化湿醒脾,调胃解郁,二药均为辛温之品,温中行气止痛,二者共用可制约丹参之寒,三药合用共奏祛瘀生新、通络止痛之功;气血并治而重在化瘀通络,寒温并用而不伤正,药性平和;若疼痛剧则加延胡索、五灵脂以行气止痛。

5 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作和生活压力普遍存在,失眠人群日益增多,由于精神类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了机会,为脾胃论治失眠这一思想提供了立足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理论经过了数代医家的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笔者认真查阅各位医家的理论,并有幸跟师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归纳总结臧教授学术思想:在失眠伴脾胃病中,抓住阳不入阴的总纲,认识到脾胃不和的病机贯穿病程始终,重点关注情志病因的影响,灵活运用调脾胃、畅情志疏肝气、通经络这三位一体的治则。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耐心倾听、积极交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药物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国正在积极与世界接轨,积极为世界发展提出中国方案,在这一进程中,作为中医人应该发挥作用,为世界人民所困扰的病痛,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阴阳脾胃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