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针结合调体疗法新思路探析

2020-02-16 10:47尹艺璇黄盛琦金春玉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筋针法体质

尹艺璇,黄盛琦,金春玉

(延边大学 医学院 中医学系,吉林 延吉 133002)

筋针疗法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所创立的一种针刺疗法,遵循《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则,其选取筋穴,应用筋针,浅刺皮下,无感得气,导气布津,舒畅经筋,是适用于治疗经筋病的特殊针法[1]。四象体质源自于五脏的大小特性,五脏在体分别为筋、脉、肉、皮、骨,经筋的病理改变多来自于脏器之虚实,故认识体质特征是调理经筋的根本。本文通过筋针-体质-脏腑关联,为筋针疗法探索新的思路。

1 筋针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中云:“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皆为痹,其不下行,故凝涩。”因肘、腕部等处的筋脉关节长期劳累,劳则气耗,气血失养,营卫不固,致使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客于患处而发病。因筋中无孔穴,不能随气血传输,故病位局限于邪之所袭的筋肉之间,其病症以疼痛为主,以压痛点、筋结点为主要反应部位。《内经》中的非针刺补泻方法适用于卫气受阻所致的五体痹证,如劫刺、焠刺等。焠刺指火入水也,即烧针后再刺,刺之即去的刺法。劫刺是利用燔针进行劫刺,达到劫夺病邪的治疗效果,可称为筋病施术法则[2]。正如清代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中说:“燔针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法。”香港大学刘农虞教授传承经筋理论,采用特制的针具筋针,选择病变反应点浅刺,达到舒筋散结的目的,从而速治筋性痹病,并命名为筋针疗法[1-2]。

2 现代临床应用

2.1 单用筋针

2.1.1 软组织损伤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大幅度改变,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生活习惯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在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中脱颖而出的疗法之一是筋针疗法。例如,覃兴乐等[3]分析腰背肌筋膜炎是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组织、肌筋膜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出现腰背部酸困、弥漫性钝痛、肌肉痉挛和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胡晓妹等[4]在疼痛扳机点、肌肉结节、肌肉的起止点等筋穴中,使筋针插入皮肤与肌肉之间,向肌肉起止点方向平刺,并配合患者缓慢活动患部,其有效率高于激光疗法。刘农虞等[5]提出筋针施术特点是根据受伤部位选取筋穴平刺进针,如果患者疼痛无明显减轻,可调整进针角度与方向。庞青民等[6]调整进针角度与方向,直至患者痛处痛感减轻,达到即刻镇痛效果,又能促进功能恢复。黄士其等[7]治疗筋肉型急性腰扭伤时,在腰部腧穴处触及压痛及筋结压痛点施以筋针,可观察到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刘农虞等[8]在实践中证明筋针对各部位的软组损伤均有即刻镇痛效果。

2.1.2 颈性眩晕 该病病因为颈部肌肉退变或损伤后出现肌肉板状,触发局部扳机点,引起肌肉紧张以及肌力下降,激活的扳机点出现疼痛和压痛,阻碍和削弱肌肉的伸展,影响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姚芬芬等[9]研究证明如果颈部本体感受器功能被改变,可能产生不正确的本体感觉信息,使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分析视觉和前庭信号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眩晕的临床症状。采用筋针刺激颈部扳机点下本体感受器,可以治疗本体感觉紊乱导致的颈性眩晕,即在浅层肌筋膜活化的扳机点处针刺,使局部肌肉纤颤,反射性扩张扳机点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可迅速纠正肌肉挛缩,改善颈部本体感受器功能,便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筋针进针部位主要在由脂肪组织与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皮下浅筋膜,是经筋以及卫气密布之处,故平刺皮下可较好地激发行于脉外的卫气,浮而浅刺定向透刺、无感得气,能达到宣导卫气、舒调经筋的效果。

2.1.3 关节病 在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时,蒋爱勇等[10]在上关、下关穴附近寻找筋结点施术,可提高有效率,降低VAS评分。在膝关节僵硬的临床治疗中,邓小玲等[11]沿膝关节上下循阴阳经筋寻找筋结点,或沿屈伸膝关节后诱发的疼痛点上下寻找筋结点或压痛点(一般内侧在阴陵泉、血海、内膝眼穴直下3寸附近,外侧在阳陵泉、梁丘、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按压此点有轻微压痛、酸胀感,令患者活动患膝而疼痛减轻即是筋穴),施以筋针而改善关节周围软组织舒张和收缩的灵活性,增加或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

2.2 复合疗法

由于痹病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治疗周期一般较长,故常采用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①关节松动术。邓小玲等[12]采用关节松动术与筋针结合治疗肩周炎,可显著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除了筋针疗法的“以痛为腧”的理念之外,还有作为西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基本技能之一的关节松动术,可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②循经点刺。该法是运用循经刺激人体腧穴或某部位,激发经络之气,防治疾病的针刺疗法,由传统九刺中的毛刺、半刺、扬刺发展而来[13]。陈梅等[14]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中观察到,筋针配合循经点刺可有效降低肌张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③理筋手法。邓小玲等[11]采用筋针配合手法(关节屈伸法、揉捏肌肉法、弹拨肌键法、推拿骸骨法)治疗膝关节僵硬(气滞血瘀型),较单纯的手法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潘富伟等[15]将筋针联合推拿用于网球肘的治疗中获得满意疗效。雷教育等[16]发现,经筋刺络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明显改善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血管内径等指标。④整脊疗法。临床上整脊疗法常与针刺、推拿、牵引等联合使用,用于治疗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等脊柱相关性疾病[17]。如万钟等[18]对颈肩综合征患者采用筋针联合整脊疗法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病变部位疼痛、功能受限的范围以及肌肉痉挛等情况。⑤穴位注射。该法可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激发多种神经元活动,释放出包括具有止痛作用的内源性吗啡等大量神经介质,进而发挥止痛功效。韩永亮等[19]使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筋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因为当归有效成分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组织对损害性刺激产生的病理性疼痛,同时有一定的神经营养作用,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 脏腑与体质

《素问·痿论》云:“肝气热……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素问·太阴阳明论》中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可见肝肾等脏是肢体筋骨病理改变的基础。但目前为止,关于筋针结合脏腑体质的临床研究较少,故以下浅谈太极针法、舍岩针法等朝医调体针法,旨在调筋与调体结合,达到治病治本、防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3.1 太极针法

韩国四象医学家李炳幸先生秉承四象医学理论,提出了太极针法,是以治心为主要纲领,治疗其他脏腑疾病的针法。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补心经腧穴来抑制大脏器的五行属性,如太阴人肝大,肝属木,心经井穴——少冲属木,而且欲抑制肝木,补肺金,当补心经经穴——灵道。同理肝小太阳人当补少府穴,脾大少阳人当补少海穴,脾小少阴人当补神门穴[20]。目前陆续出现太极针法应用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报道,如许成豪等[21]采用朝医太极针疗法治疗少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尤其在改善眩晕、颈肩痛方面有较好治疗效果。金丽燕[22]在现代腧穴温度与正中神经的关联性研究中表明,太阴人肾俞穴温度低于少阳人及少阴人,说明其血浊气涩的体质特点;少阳人肺俞穴温度高于太阴人,与其过阳损阴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肺俞穴、太溪穴温度右侧高于左侧,与人体阴阳学说相对应。刘贺等[23]分析四象体质与体感诱发电位的关系,发现神经针感传导率高的体质中,Onset N13左右差异较小、Onset N20左右侧差异较大。李判声[24]发现,在右侧阳陵泉穴,太阴人针刺传导感低于少阳人,太阴人左右中枢神经传导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少阳人针刺传导感高于太阴人。经络腧穴与体质之间关联密切,经筋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提示筋针疗法应与体质特点相结合,从病因辨证、脏腑辨证角度入手,治疗上主要采用局部筋针配合辨体辨证取穴。

3.2 舍岩针法

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首次提到根据五行相生关系而取穴,即自经补泻法。之后张世贤在《校正图注丛经》中补充了他经补泻法。韩国的舍若道人在五行相生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了相克关系,将其灵活应用到自经补泻和他经补泻之中,进而创建了舍岩阴阳五行针刺法。林浩等[25]通过舍岩针法取大肠正格,即三里、曲池补,阳谷、阳溪泻治疗手阳明经型漏肩风病,取得显著疗效。又如治疗少阳人腰痛病时,林浩等[26]选用肾正格及大肠正格,即经渠、复溜补,太白、太溪泻,三里、曲池补,阳谷、阳溪泻,临床疗效显著。李济马先生在《东医寿世保元·少阴人泛论》篇有如下记载:“曾见少阴人中气病,舌卷不语,有医针合谷穴而其效如神。其他诸病之药能远效者,针能速效者有之,盖针穴,亦有太少阴阳四象人应用之穴而有升降缓速之妙,系是不可不察,敬俟后之谨厚而好活人者。”在整合医学中,体质及土壤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根据体质特点配合补肾壮骨、温阳逐癖、补脾益气、疏肝养血揉筋等治疗法则,可达到调脏调体、标本兼治的目的。

4 结语

筋针疗法的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大,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筋病的治疗中,筋针疗法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体质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具有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而且在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存在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因此将体质与经筋交互作用作为新视角,切入到脏腑-体质-经筋的错杂网络中,充分发辉筋针疗法对机体的自稳调节功能,以整体性和双向性为诊疗特点,达到调体调病、治病治本的目的。

猜你喜欢
经筋针法体质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