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维筋相交”治疗胞睑下垂的“三段取穴法”选穴思路探讨

2020-02-16 12:42陈德祯赵艳玲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循行睑下垂膀胱经

陈德祯,赵艳玲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胞睑下垂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侧或两侧的眼睑下垂,部分甚至全部遮盖角膜,继而影响视野以及视力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上睑下垂,主要由神经源性、肌源性、机械性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因素造成[1]。针灸治疗胞睑下垂临床疗效较为显著,目前针灸治疗一般采用局部取穴,而“三段取穴法”是在“维筋相交”的经络循行基础上,结合疾病病机、大脑功能区进行组穴的取穴思路,为临床治疗胞睑下垂提供了可选择的依据。

1 胞睑下垂病因病机

关于胞睑下垂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筋》,认为是由于热邪导致经筋纵缓不收,胞肉下垂,病因有内因及外因,外因主要包括外伤、外感毒邪内侵,筋伤不续;内因主要包括脾胃内伤、脑络瘀阻。外伤导致胞肉外损,或经筋不相续接,或外伤导致脑之络脉损伤,血溢脉外,经脉阻滞而传导失常,胞肉下垂。脾胃内伤,肉轮属脾,气虚下陷,升举无力,故而胞肉下垂。大脑血溢脉外,瘀阻脑络,或痰瘀内生,阻滞经脉,经气传导不利,经筋失于约束,胞睑下垂[2]。

2 维筋相交

“维,系也”,维系、联结之意。“维筋”的循行与跷脉、足少阳经筋、足太阳经联系密切。“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说明维筋之脉起于足少阳之经筋,是其分支。“相交”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外维”的目外眦“从左之右”交于对侧的目眦;二是足少阳经筋、跷脉在目内眦并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太阳之经从巅顶入络于大脑的对侧额角[3]。因此在病理上,左侧“维筋急”可以导致“右目不开”,“伤左角”可以导致“右足不用”。

“维筋相交”在现代医学理论中也得到了证实,动眼神经主司眼睑的运动,动眼神经核受双侧大脑半球的共同支配,因此一侧的核上性病变可以引起对侧眼睑轻微的下垂,甚至不明显[4]。另外,肢体受双侧大脑半球的交叉支配,在现代解剖中,右额角与双下肢运动功能区体表投影相近,因此外伤导致一侧额角内部的大脑运动功能区受损,可引起对侧下肢失神经支配[5]。

3 “三段取穴法”依据及选穴

《标幽赋》中提到“天地人三才,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大包与天枢地机”,此可理解为互文的表达形式,“上中下三部”与“天地人三才”均为由上至下、由高到低的三个层次。依据与“维筋相交”相关的足少阳经筋、足太阳膀胱经、跷脉的循行,结合胞睑下垂的中医病机,本研究提出了“三段取穴法”的配穴思想,用于指导胞睑下垂的针灸治疗。

3.1 经脉、经筋循行基础

足少阳经筋起于足小趾次趾,经下肢、躯干、头颈外侧上行,在目内眦处并入足太阳膀胱经;“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此为阴跷脉之循行,阴跷脉上行至目内眦。《难经》对阳跷脉进行了补充:“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经风池穴并入足少阳经,且风池为足少阳经、足太阳经、阳跷脉的交会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在目内眦处与阴阳跷脉、足少阳经筋并行,从巅入络脑。

因此,与“维筋”相联络的经脉、经筋从巅顶至足小趾次趾均有分布,此理论为治疗眼睑相关疾病奠定了经络学基础,也为辨经选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上段取穴

上取睛明、颔厌、风池以及睑缘毛刺。睛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穴,并且是阴跷脉、阳跷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经筋、足阳明五条经脉相交会的穴位,经气汇聚之所,足阳明之经多气、多血以充养胞睑,阴阳跷司眼睑之开合,且“足太阳为目上纲,足阳明为目下纲”,因此选取睛明穴具有明目开窍、升阳举陷之功。颔厌穴是足少阳胆经维筋相交的关键穴,武连仲教授认为,通过针刺双侧的颔厌、巨髎穴可以调节左右气血之盛衰,抑急扶缓,平衡经气。针刺时先取健侧颔厌、巨髎,以疏通经脉,调和阴阳;再取患侧穴位,以祛邪扶正[7]。风池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主表,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因此风池穴主外感之邪所致疾病,尤擅祛风。《金匮要略》认为“风伤于上”,《内经》亦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此,对于外感引起胞睑下垂者可选取风池祛风达邪。《灵枢·官针》曰:“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毛刺为刺皮之法,通过“皮-络-经-腑-脏”的传导通路通经理筋,内调脏腑。睑缘毛刺为刺眼睑皮部之法,针刺患侧,嘱患者闭眼,在上睑与上眼眶之间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由精明向瞳子髎沿上睑与上眼眶之间快速点刺,从而刺激胞睑之经筋以通络起废。

3.3 中段取穴

中取中脘、气海、关元及神阙穴。《灵枢·大惑论》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肌肉之精则为约束”,而脾主升清,升举脏器,若脾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则五脏之精气不能上注于目,胞睑乏力而下垂。中脘为胃之募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二穴与气海相伍,健脾益气,升阳举陷。脐针理论认为神阙穴为胎儿继承先天之气的根源,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易医理论在对应的卦位取穴进行针刺,可以治疗相关的眼睛疾病。基于脾虚下陷的理论,脐针可选取健脾三针(震/巽、离、坤)以及升阳三针(坎、震/巽、离),在脐壁的上层向相应的卦位进行斜刺[8]。

3.4 下段取穴

“足少阳之筋……上结外踝……结于膝外廉……结于目眦为外维……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会于睛明而上行”“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五脉会于睛明穴”,以上三条经脉均起于足而并入目内眦,络于胞睑,依据循经远端取穴的理论依据及维筋相交的理论,可以选取对侧申脉、照海、丘墟、阳陵泉穴。申脉、照海为阳跷脉与阴跷脉之起始穴,主司眼睑开合、睡眠以及下肢的运动,针刺二穴具有调和阴阳、通络起废之功。《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阳陵泉为筋会,具有抑强扶缓、疏利肝胆之功,针刺阳陵泉可以疏通经络,调节维筋之缓急,兴奋眼轮匝肌、额肌以及上提睑肌,促进眼睑上提。

4 结语

(1)重点鉴别针灸可以干预的胞睑下垂。多种病因可以导致胞睑下垂,适宜联合针灸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部分神经源性、肌源性以及术后的康复治疗。对于部分神经源性动眼神经麻痹包括脑血管疾病恢复期、外伤、重症肌无力以及颅内占位性病变[9],要重点排除颅内占位性疾病、Honor综合征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动眼神经麻痹而导致的胞睑下垂。内分泌性疾病如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甲亢型眼肌病要在相关内科治疗的前提下配合针灸,积极治疗原发病。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肌病、先天性单纯性上睑下垂均可导致上睑下垂,针灸治疗能够改善症状以及减缓病程的发展。部分老年性患者因为上睑皮肤松弛而表现为假性上睑下垂,无需特殊治疗。

(2)适当配穴治疗合并症。长期上睑下垂的患者容易引起视力下降,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性疾病术后患者由于大脑功能区域受到损伤,常合并有视野缺损、复视、眼球凝视或运动障碍[10],可适当选用头皮针视区、攒竹、丝竹空、瞳子髎、鱼腰、承泣、球后、养老等穴位进行针刺。对于肌源性胞睑下垂,上胞肌肉松弛无力,可配合电针疏波或断续波小频率兴奋上提睑肌、额肌以及Muller肌,促进眼睑上提。

本研究所阐述的“三段取穴法”是依据与“维筋相交”相关的足少阳经筋、阴阳跷脉、足太阳经的循行进行分段取穴,上肢、头颈以上为上段,躯干部至腰为中段,腰以下为下段,选取经脉、经筋循行相交、相结、并入、起始等处穴位。“三段取穴法”体现了与经脉病候、经筋病候相关的循经取穴特点,并且结合病机选取相关腹募穴、升阳三针、健脾三针,并配合相应的灸法温补、升提、电针兴奋,以疏通经络、升清举陷,提高神经的传导,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从而改善患者胞睑下垂的症状。本研究对于经典理论以及各家针灸经验进行了阐述和融合,但仍缺乏大量的临床资料以支撑,因此有待于更多的临床实践对理论进行完善。

猜你喜欢
循行睑下垂膀胱经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督脉循行考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改进式提上眼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青少年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