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佤山通道的形成及其在我国对外交往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02-16 20:42赵明生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佤族缅甸民族

赵明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国际佤文化研究院,云南·临沧 677099)

“阿佤山”即佤族的主要聚居区,是一个跨境的地理概念,既包括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几个市(州)、县(区) 的辖域范围,又包括缅甸联邦掸邦第二特区即俗称的佤邦的北部地区等。历史上,这里是我国与缅甸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和陆上捷径,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之一。为此,本文首次提出阿佤山通道这一概念,并对其形成及其在我国对外交往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归纳,旨在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服务,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宏伟目标提供服务。

一、关于阿佤山通道概念的提出

“阿佤山”即“佤山”的习惯叫法,它既是地理概念,也是历史概念,前者指的是佤族聚居区;后者指的是佤族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除此之外,阿佤山还应具有政治的概念,以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含义[1]。

从相关文献资料和社会上人们的认识看,对阿佤山的诠释和看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约当东经99度-100度,北纬22度-24度,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带。在这一地带里,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2];第二,“辣蒜江(今天临沧市内小黑江—引者注) 外之地即为阿佤山区。阿佤山区是边疆佤族聚居区”[3];第三,社会上个别人的看法,认为沧源、西盟、耿马、孟连和双江5个民族自治县;或者沧源和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才是阿佤山。

以上三种诠释和看法,准确的和具有权威性的无疑是第1种,本文对阿佤山通道的形成和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就采用了这一诠释和看法。

第一种诠释和看法,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佤族简史》及其修订本提出来的。该简史是在国家民委的组织领导下,国内许多民族历史、民族问题研究专家和民族工作者合作完成的,书稿是经过反复分析和研究并且征求部分佤族领导干部和学者意见最终出版的。从这一诠释和看法的经纬度看,阿佤山的范围大体上涉及我国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及临沧市镇康、永德县,即2个地级市的5个自治县、两个一般县与缅甸联邦接壤的20多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社区)、30多万人口。

笔者提出阿佤山通道这一概念,就是基于它的地理位置和它在我国对外交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作的分析和思考。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我国与缅甸两国政府于1960年10月1日,北京,《中缅边界条约》签订,“滇缅南段未定界”问题即“阿佤山边界问题”得到解决,中国与缅甸联邦边界线划定之后,两国政府和边民从古至今、世世代代在阿佤山区范围之内进行经济文化交往交流的一条国际通道。它既是我国中央政府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政府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又是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各民族民间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是我国与东南亚诸国友好交往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窗口,同时又是我国边疆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独立的前沿阵地。在新时代,充分认识阿佤山通道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阿佤山通道建设,必将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二、关于阿佤山通道的形成及其在我国对外交往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阿佤山通道的形成

要认识阿佤山通道在我国对外交往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必须认识它的形成过程。

阿佤山通道的形成,无疑以佤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和阿佤山的形成在先为前提。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佤族同样如此。学界认为,佤族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民族,是从我国古代“百濮”族群演变发展起来的。这说明佤族先民们对我国南方、西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佤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关于形成的过程和大体时间,权威的看法是:“大体说来,望、望外喻、望苴子当是同一族体,亦即后来的佤族。……濮人作为东汉、两晋以来佤德语支各族的统称,到了唐代已由濮人族群中逐渐分化出一部分望人,并被见载于文献,望这一称谓无疑当是佤这一称谓的前身。”[2](P23)大体与此同时,缅甸蒲甘王朝时期的缅文碑也出现了“拉佤”的一些记载[4]。这说明从公元7到8世纪左右的唐朝时期,佤族从“濮人”族群中分化演变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移民是历史上从最初直到现在都可以经历到的人类活动模式之一。”[5]佤族形成之后,由于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分化和发展,经过不断迁徙,明清之际,一方面最终形成阿佤、巴饶和“本人”三大支系[6];另一方面形成相对固定的聚居区,即俗称的阿佤山。大体说来,佤族的分布情况是:阿佤、巴饶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澜沧和孟连,属于阿佤山的核心区、边缘地区地带,“本人”支系主要集中在临沧市镇康、永德两个县及它们周边的一些地区。佤族三大支系的形成及各个支系聚居区的相对固定,是“阿佤山”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正式产生的前提和标志。

历史上,佤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阿佤山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阿佤山通道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从1886年开始,英国殖民主义侵占缅甸为它的殖民地之后,阿佤山进入多事之秋,阿佤山通道正常的作用受到严重阻碍。1894年,清朝官员薛福成在伦敦与英国大臣劳思伯力签订《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同年中英又签订《中英滇缅界务商务续议附款》。“条约”和“附款”在中缅两国的边界问题上存在许多争议和错误之处,标志着历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滇缅边界南段未定界”问题的产生。所谓“滇缅边界南段未定界”,它的界线北起南定河边的南帕河,即今天临沧市孟定镇的清水河,南延伸到今天南卡江出境口,即孟连自治县的勐啊口岸一带,正好就在阿佤山地区的范围之内,正如有学者所称“南段即为阿佤山区一段”[7]。从这个意义上说,“滇缅边界南段未定界”问题,即“阿佤山边界问题。”也就是说,由于南段未定界的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阿佤山通道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说还不存在,因为通道应该是以明确的边界线为前提而产生的。

“滇缅边界南段未定界”问题即“阿佤山边界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它最终得到根本解决,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60年10月1日,北京,中国与缅甸联邦两国政府《中缅边界条约》的正式签订,标志着“阿佤山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从此,阿佤山正式成为跨中(中国) 缅(缅甸)两个国家的边境地区,阿佤山通道也正式成为跨中(中国) 和缅(缅甸) 两个国家之间的国际通道。也就是说,中缅南段未定界的最终解决,中国与缅甸的边境线确定之后,阿佤山区有了明确的归属,严格意义上的阿佤山通道概念才正式形成和产生。

(二) 阿佤山通道在我国对外交往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件事物的地位,并不是由它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它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决定的。”[8]从阿佤山通道与我国其他通道的关系对比中,可以看出它在我国对外交往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历史上,阿佤山通道是我国与缅甸两国政府交往交流的通道之一。我国与缅甸长期友好,具有“胞波”(缅甸语,一母所生的意思) 的情谊。早在先秦时期,两国就通过云南这个地方有了交往交流,正如有学者指出:“早在2000多年前,云南就已经成为中国从陆上通向印度和东南亚的门户,是中华民族和上述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链环,滇云大地实际上充当了沟通中原大陆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交通的大陆桥。”[9]阿佤山地处云南的西南边陲,阿佤山通道是中缅两国政府交往交流的通道之一。1752年2月,缅甸东吁王朝使臣希里觉顿为首的使团前往北京向清王朝政府进贡,6月抵达北京,乾隆皇帝在太和殿接受了缅甸使臣的朝贡。在离京回国的途中,希里觉顿不幸患病去世,先是葬于贵州安顺府毛口驿,后又移葬到临沧市云县[10]。该使团来回往返的路线就是缅甸东吁王朝首府勃固——阿佤山——昆明——北京。以上事实说明,在历史上,阿佤山通道是我国与缅甸政府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2. 阿佤山通道是我国通往缅甸乃至东南亚南亚的陆上捷径。19世纪英国人H.R.戴维斯考察兴建缅甸到中国西南地区最佳的铁路线,提出“……从腊戌延伸到滚弄,……滚弄到云州(今云南省临沧市云县)。”[11]此路线就是阿佤山通道。孙中山先生精心编撰《建国方略》,在《实业计划》“第四计划”中,提出我国西南地区通往缅甸的最佳铁路线是“列叙府——孟定线”,“起自叙府,……横过广州-大理线,至景东。复向西南前行,横过澜沧江,至云州。然后转向西南向,循潞江支脉至孟定,以边界为终点。此线共长约五百英里。”[12]孙中山所谓的“边界”地区就是阿佤山,他所提出的铁路线计划同样是阿佤山通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兴建滇缅铁路,选择的路线就是孙中山提出的线路和H.R戴维斯的建议线路。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瑞丽-内比都-皎漂港1011千米;昆明-普洱-版纳-打洛-内比都-皎漂港1313千米;昆明-楚雄-大理(祥云) -临沧-清水河(南帕河) -内比都-皎漂港983千米。可以看出,从临沧市出境这条通道也就是阿佤山通道,是我国从昆明进入缅甸并与东南亚南亚诸国交往交流最短的路程。以上事实说明,阿佤山通道是我国通往缅甸乃至东南亚南亚的陆上捷径。

3. 在近代历史时期,阿佤山通道是我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前沿阵地之一。云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阿佤山在我国边疆安全、领土完整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对此,前人早已认识和看到了,如清朝就有人指出:“中国如瓜形,云南其瓜蒂也。瓜蒂滥,则全瓜滥矣。”[13](P71)少数民族聚居的滇西地区,则更是“野人山之得失,关乎云南。能保野人山,则云南可保;野人山不保,则云南也不可保。”[13](P72)阿佤山自然位列其中。英国殖民主义占领全缅甸伊始的1886年10月就拟定了征服缅甸各少数民族的计划文件,明确提出“一旦我们在过去由锡袍王直接统治的地区站稳了脚跟,我们就必须把注意力转向进贡的掸邦、北方克钦人和其他野蛮部落地区”。[14]掸邦东北部正是阿佤山,阿佤山成为英国殖民主义首当其冲企图霸占的重要地区之一,他们派遣谍报人员、探险队、传教士等进入阿佤山进行侵略活动,特别是阿佤山丰富的银矿资源更是让他们垂涎三尺。在这种情况下,先后发生了1900年以沧源永和佤族为主、勐董傣族参加的反抗英国侵略的“勐董黄果”事件[15],1934年2月,以沧源班洪、班老佤族为主、云南西南部地区许多民族参加的反抗英国侵略的“班洪抗英”事件[15]。抗日战争时期,阿佤山地区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打开西南地区侵略缺口的目标,阿佤山各族人民配合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阿佤山抗日作为滇西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5]。以上事实说明,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阿佤山通道是我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前沿阵地之一,国防、军事、边防地位重要。

4. 阿佤山通道属于我国通往缅甸最为便利的地区。阿佤山与缅甸的边境线,从耿马、沧源、西盟、澜沧、孟连5个自治县的边境线看,分别为47.35、147.08、89.33、80.563、133.399千米,共497.722千米,再加上镇康边境线(96.358千米),长达594.08千米。在如此长的边境线上,没有3000 米以上的高山峻岭,地形地貌基本上属于丘陵地带;这里的江河分别是澜沧江和怒江水系,它们的流向总体上都是由北向南,也就是说这里不存在大江大河纵横交错的自然状况。在这带地区,我国边民养的鸡到缅甸边民的地里下蛋,缅甸边民种的瓜到我国边民的地里结果,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在阿佤山地区,我国与缅甸之间的通道四通八达,大小通道达上千条,边民交往交流极为方便。目前,在阿佤山区国家已建设孟定、南伞、勐董、勐啊等国家一二、类口岸。由此可以看出,由于阿佤山没有天然屏障,阿佤山通道是我国通往缅甸最便利的地区。

5. 阿佤山通道具有展示多民族文化特色的独特优势。阿佤山除了佤族以外,有汉、彝、傣、拉祜、布朗、苗族、哈尼、傈僳、德昂、白、回、景颇等10多个民族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河中,阿佤山各民族相濡以沫、胼手胝足,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阿佤山成为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聚宝盆的缩影。与阿佤山接壤的缅甸掸邦,“……主要民族有掸族(38.5%)、勃欧族(10.58%)、缅族(9.65%)、勃老族(7.06%)、达努族(5.18%)、拉祜族(4%)、茵达族(3.06%)、克钦族(2.35%)、佤族(2.12%)、果敢族(1.65%)、傈僳族(1.18%)。”[21]可见,掸邦同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由于地缘上的关系和民族情感,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阿佤山地区各民族与缅甸掸邦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都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我国对外开放时期,这种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推进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阿佤山通道具有多民族聚居和民族文化富集的特点,具有展示多民族文化特色的独特优势和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有利条件。

6. 阿佤山通道具有展示我国民族宗教政策成就的窗口作用。阿佤山是一个集边疆民族、经济文化落后为一体的我国边疆民族贫困落后地区。以主体民族佤族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当地大多数佤族仍然盛行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仍然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贫富悬殊不大,没有明显的私有制;有的村寨还保留砍人头祭祀的陋习。基于佤族经济社会的特殊性,建国之后党和国家采取了“直接过渡”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政策,帮助佤族人民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形态千年的历史跨越。同时,为了加快阿佤山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我国在阿佤山地区先后设置耿马、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民族自治县,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阿佤山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阿佤山又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区内各族除了不同程度信仰原始宗教以外,其中佤族大部分、拉祜族、傈僳族、苗族等信仰基督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汉族信仰道教、汉传佛教等。以上特点决定阿佤山地区是我国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这一特点使阿佤山通道具有展示我国民族宗教政策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的窗口作用。

三、结语

阿佤山通道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许多国家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和陆上捷径之一。多途径、多方式的相互往来和交流,无疑有助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充分认识阿佤山通道的形成和它在我国对外交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加大对阿佤山通道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和完善阿佤山通道的功能设施,对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对外开放新高地,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佤族缅甸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缅甸记忆
多元民族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缅甸非常之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