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七十载 有志年华事竟成

2020-02-16 14:49
关键词:报国知识分子情怀

素材导读

“回忆逝水年华,因有所为而有所成,也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雪泥鸿爪,人生如斯……有得有失,无怨无悔。”这是陈俊武院士90岁时讲过的话。2019年10月7日,中宣部向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其科技报国、勇于创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品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素材呈现

勇于创新 科技报国

他,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开创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他,曾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他,潜心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研究,在国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项目建设中担负着技术把关重任。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90多岁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

70年来,陈俊武孜孜以求。在鲐背之年,他依然坚持每天准时到办公室,查阅资料,研究课题,风雨无阻。直到前不久,他才听从大家的强烈建议和家人的再三劝告,减为每周一、三、五上班。

“您90多岁了还坚持工作,您的动力来自哪里?您的初心是什么?”洛阳一群“90后”青年看望陈俊武时问道。精神饱满、一头白发的陈俊武不假思索地说:“国家需要!”

陈俊武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3月生于北京,17岁考入北京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让国家石油工业强大起来,就是我的初心。”1949年12月,陈俊武可以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工作,可他偏偏费尽周折只身来到条件较差的抚顺人造石油厂,当了一名技术员。

当时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为了尽快让工厂恢复生产,他一头扎进车间实行技术革新,弄不清的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向工人师傅学习,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油渍斑斑……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国东北局势骤然紧张。有些人找各种借口离开了抚顺人造石油厂。23岁的陈俊武临危不惧,仍然奋斗在技术革新一线。

有一天,陈俊武在车间工作时不慎一氧化碳中毒,头晕,恶心。同事们劝他休息两天,他不听,第二天一早爬起来直奔车间。

1969年底,根据国家需要,陈俊武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至洛阳市宜阳县张坞乡竹园沟,并一步步成长为单位负责人。

正是在陈俊武的带动下,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从抚顺走来,从竹园沟起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建功“一带一路”。

69岁那年,陈俊武出了车祸,骨盆粉碎性骨折,腹腔内大出血,昏迷10多个小时,多次病危,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这段治疗时间,可把陈俊武“憋”坏了,刚痊愈就投入工作。他总说:“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

正是这种以科学报国为己任的坚定情怀,促使陈俊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32岁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64岁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71岁获评河南省科技功臣,88岁斩获国家通用项目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对于一位90多岁的老人,他完全可以回家颐养天年。可是他说他是国家的科学家,只要身体允许,就一定要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工作。”陈俊武的助手——将近80岁的陈香生边说边帮院士整理一摞厚厚的打印出来的国外产业资讯和相关技术资料。

素材解读

“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了。”“石油”是陈俊武的初心,炼油也是炼“心”。科学研究从来就是一件苦差事,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做好甘于寂寞、倾心科学的准备。陈俊武能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不仅在于心怀梦想的开始,更在于年复一年的坚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就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要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从实践中求知,从理论中求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功成名就,总会面对各种纷扰。看重什么、看淡什么,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就像一把无形之尺,丈量品格的厚薄,标示境界的高低。陈俊武看重的是祖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发展进步,看淡的是个人的荣誉地位;坚守的是振兴祖国石油化工的初心,舍弃的是个人的待遇排场。科技报国,无怨无悔,甘为人梯,淡泊名利,这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陈俊武的目光依旧遥望着前方。新时代的奋斗者都应该像陈俊武那样,以关爱之心对人,以无私之心对事,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用信仰的力量、担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链接阅读

爱国主义是知识分子的最高情怀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国知识分子具有的优良传统和责任担当。

危险面前不退却,艰难面前不屈服,荣誉面前不松懈,鲐背之年不停歇。陈俊武以身许国七十载,成为共和国炼油催化裂化技术奠基人,让我国炼油技术一步跨越二十年,是什么给了他激情奋斗、一往无前的动力?无疑,是他石油报国的初心。他的“国家需要是我奋进的不竭动力”的思想,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陈俊武说:“知识分子的最高情怀就是爱国主义。”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选择,每次选择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艰难的。陈俊武每次人生的重大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工作需要、科研需要、国家需要。“心有大爱,策马无疆”,陈俊武从一开始就能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投身到最艰苦的岗位,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报国之志结合起来,把深邃的爱国情怀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忠诚履职,不断创新,为我国石油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辉煌业绩。

复兴征程,人人有责。陈俊武說:“爱国就是做好本职工作。”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更需要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陈俊武说:“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了。我个人经历过战争危机,经历过车祸病危,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为国家需要而奋斗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毫无疑问,中国未来无论何种命运,都有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一份,共担才能共享。

在中国历史的每个时代,知识分子都是一个被寄予厚望与重托的群体。尤其是在近现代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进程中,这个群体始终与国家同奋进、共命运,为民族的进步和兴盛做出了青史留名的贡献,其所展现出来的崇高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以及卓然的人格精神,为“知识分子”这个称号不断注入新的时代意蕴和丰富内涵。新时代知识分子,要像陈俊武院士一样融入发展潮流,与国家同频共振、荣辱与共,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大业的推动者、建设者,方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失知识分子的本色。

(选自《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报国知识分子情怀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五老”情怀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