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述评

2020-02-16 14:52李东张梅刘文明乔娜丁志杰张小妹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考试作弊述评大学生

李东 张梅 刘文明 乔娜 丁志杰 张小妹

[摘 要] 考试作弊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不合法行为,产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破坏教学质量评估机制、践踏公平竞争等危害,因而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回顾分析了近十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文献分布、研究视角、研究路径、基本情况、影响因素、解决策略等,同时,阐明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以便为有效解决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1-0015-03

一 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概况

文献分布。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文献颇多,笔者于2019年5月在CNKI上,对2010~2019年有关“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期刊论文进行查询。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大学生作弊”为检索词,共有期刊文献355篇。检索结果按年分布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都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研究视角。现有研究的视角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三个方面。经济学的视角主要包含博弈论、成本一收益理论等方面,如何计蓉等2016年、冯银虎等2017年、任礼姝2017年等开展的研究。社会学的视角主要涵盖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印象整饰理论、标签理论、结构性紧张理论等方面,如赵成文等2012年、范伟2015年、于水莲等2013年等开展的研究。心理学的视角主要涉及计划行为理论、中立态度、道德欺骗、ABC理论、强化理论、从众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等方面,如迟成勇2012年、刘建望2014年、蔡春燕2014年等开展的研究。

研究路径。综合来看,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在某一理论视角下展开研究,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如范伟2015年在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分析、赵成文等2012年在越轨理论视角下的分析、马丽霞2017年在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等;第二种为通过实证性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如高辉等2013年对成都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分析、陈富2014年基于西部某高校的实证研究、杨遇春等2018年以S大学为例的调查研究等。

二 大学生考试作弊基本情况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基本情况的分析涉及发生率、课程、形式、年级、性别等维度。

从作弊发生率看,张英丽等2014年对164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承认曾经作弊的学生比例为32.4%。[1]冯俊等2017年通过对成都理工大学调查显示,接近有20%的同学曾经参与过考试作弊。[2]凌华明等2018年基于4所大学调查表明,有12.2%学生承认在过去的考试中曾有过作弊行为。[3]从课程类型看,高辉等2013年统计分析表明,考试作弊最严重的是公共基础课,其次是公共选修课。[4]姜悦等2013年研究也表明,考试作弊较多的课程是公共课。[5]从作弊形式看,李孝更等2017年调查认为作弊分为传统与高科技两种形式。传统形式为夹带小抄、交换试卷、交头接耳、假借文具、找人替考等,高科技形式为使用手机、耳机、橡皮擦、眼镜、手表、录音笔等工具。[6]杨遇春等2017年统计分析表明,60%的学生首选“偷看别人的答案”,50%的学生为“带小抄”,43%的学生为“使用通信工具”,29%的学生选择“打手势”。[7]从年级看,高辉等2013年调查分析表明,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作弊更普遍,[8]刘金铁等2014年分析也发现,学生年级越高,违纪作弊现象越趋于严重化。[9]从性别看,于成龙2016年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生作弊的发生率比女生高。[10]蔡丹丰2016年研究也表明,“性别”对大学生考试作弊有显著性影响。男生作弊的发生比约为女生的2.1倍。[11]

三 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大学生作弊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三类,分别为经济学取向的因素、社会学取向的因素、心理学取向的因素。

经济学取向的因素。何计蓉等2016年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大学生作弊因子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作弊与任课教师上课认真程度、考试的难易、监考老师的严厉程度、学校是否进行职业规划、学生对专业的喜好等因素相关。[12]冯银虎等2017年通过构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监考教师、学生与任课教师间的博弈模型,其认为作弊的根源与差等生、监考教师监督效力、考试内容与方式等因素有关。[13]任礼姝2017年采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发现制度上的不完善是直接原因,道德的缺失是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考试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判上,社会用人注重成绩轻视品性;诚信品格缺失。[14]

社会学取向的因素。赵成文等2012年在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标签理论视角展开分析,得出目标手段失衡、社会互动中贴标签、不良文化习得、家长与学校的控制不足等因素加剧了考试作弊现象。[15]于水莲等2013年基于结构性紧张理论研究发现,学校面向学生制定的目标和规定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紧张状态是学生发生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16]范伟2015年从失范理论视角下进行解析,发现作弊主要是现行的相关学业与考试制度规范本身不够合理、国家与高校的管理力量不够健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与学生个体规范意识薄弱的交互作用三方面作用结果。[17]张萍萍2015年从印象整饰视角探析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与行为,将作弊分为“功利性作弊”“制度性作弊”和“关系性作弊”三种,每种作弊类型的最初动机和行为都源于大学生的印象整饰,本质上是一种虚饰性的表达,是印象整饰消极功能的体现。[18]

心理学取向的因素。迟成勇2012年研究认为考试作弊是大学生多种学习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含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的差异、苦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评优获奖的需要、学习焦虑、学习畏难、学习疲劳等因素。[19]刘建望2014年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推断出,作弊受到个体自身道德观念、制度规范、学生考风、考试模式、工具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0]马丽霞等2017年深入探究大学生主体意识,结论为作弊受到中立态度、道德意识薄弱、自我欺騙等因素影响。[21]蔡春燕2014年深层分析了大学生作弊心理,归结出侥幸、嫉妒、功利、攀比、友情、冒险、从众、虚荣、强化、强迫、逆反、合理等12种。[22]

四 大学生考试作弊解决策略的研究

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决定性因素,现有研究关于解决策略的探讨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经济学视角的解决策略。任礼姝2017年分析了大学生作弊的动因,提出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两方面对策,进一步深化为:建立和完善监考制度;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改革和创新考试机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优化社会大环境;加强大学生考试道德建设;加强教育者的道德建设。[23]冯银虎等2017年基于“囚徒困境”模型下学生间的作弊行为、不同水平学生作弊的动态博弈、学生与监考教师的博弈、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动态博弈等4个方面分析,提出加大诚信教育,监督违纪学生;提高对监考教师的关注度,加大监考力度;调整考核方式,降低作弊倾向等防范策略。[24]何计蓉等2016年通过对大学生考试作弊与监考者之间进行收益-成本分析,提出如下3方面对策,首先,监考老师应该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改变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最后,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25]

社会学角度的解决策略。赵成文等2012年研究提出4方面控制路径来强化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分别为: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业表现;客观看待学生,预防贴标签;营造良好环境,防止周围环境的影响;加强社会控制,全方位规范学生考试行为。[26]于水莲等2013年研究认为缓解和克服作弊行为应当从学校出发,采取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确立多元化的成才标准、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重视个体思想教育、加强监管及作弊惩罚力度等措施。[27]范伟2015年基于失范理论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防治举措:其一,建立科学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考试制度的优化与变革;其二,强化考试过程的内外部控制力量,增强学生对于考试的敬畏感;其三,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增强学生个体的自控能力。[28]

心理学角度的解决策略。刘海云2011年基于大学生认知的偏差与心理误区导致了作弊发生。提出5方面举措:其一,扩大人才评价指标,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其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加强大学生健康心理与诚信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四,规范考务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其五,做好学生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维护和保健工作。[29]迟成勇2012年提出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路径主要有:注重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学习品德、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等。[30]蔡春燕2014年根据对大学生侥幸、嫉妒、功利等12种作弊心理深层分析,得出高校防范考试作弊应做好的工作为以下几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改进对学生的激励机制。[31]

五 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评析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积累了丰硕成果,但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基本情况的调查、影响因素的分析、解决策略的研究仍有若干重要问题有待深人探讨。

第一,在大学生考试作弊基本情况的调查中,虽然已取得初步结论,如高校大学生作弊发生率高,作弊科目集中于公共基础课、作弊形式多样化、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作弊情况更加普遍、男生作弊的发生率比女生高等。不可否认,已有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调查结论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检验,其原因在于:其一,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学者目前使用的问卷量表、访谈提纲等测量工具,由学者个人进行编制,受到学者个人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影响,测量工具的规范程度与严格程度必然受到影响。其二,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不足,国内学者的调查结论主要是基于个别高校,如姜锐2013年、陈富2014年、王娜娜2015年、王立霞2018年等,面对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考试作弊基本情况的代表性不足,因此,为了提高调查结论的有效性,对发生率、年级、性别等基本情况的调查需进一步研究。

第二,在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分析中,现有因素分析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三个角度展开。心理学将作弊原因归结于学习能力差异、道德意识薄弱、侥幸心理、攀比心理、不自信心理等因素;社会学将作弊原因归结于社会不良风气、控制力量不够健全、不合理的评价机制等因素;经济学将作弊原因归结于考试的难易、监考老师的考场严厉程度、教师在上课认真程度等因素。不难看出,在横向研究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在纵向研究上,已有研究只是在某种理论视角下做出主观性分析,为了对影响因素有更深入性了解,需要结合机构方程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等研究方法,得出各类影响因子对大学生作弊发生作用的强弱,为治理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第三,在大学生作弊行为解决策略的研究中,解决策略的研究结论主要是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三个角度提出。解决策略的内容涉及完善监考制度,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然而已有策略研究缺乏对实施效果的进一步调查,在实施国内学者提出的相关解决策略,其对减少作弊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否具有明显成效,已有研究并未涉及。据此,为了增强解决策略的有效性,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关注策略本身价值,深入研究实施效果,以促进大学生作弊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英丽,等.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心理归因及影响因素[J].教育科学,2014(2):72.

[2]冯俊,等.基于Apriori算法的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与应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77.

[3]凌华明,等.关于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认识的调查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5):30.

[4][8]高辉,等.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13,112.

[5]姜悅,等.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75.

[6]李孝更,等.大学生考试作弊之形、因、害、治[J].现代教育科学,2017(2):55-56.

[7]杨遇春,等.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0):33.

[9]刘金铁.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33.

[10]于成龙等.大学生作弊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4):106.

[11]蔡丹丰.影响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因素及干预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9):85.

[12][25]何计蓉,等.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17-119,119.

[13][24]冯银虎,等.大学生考试作弊及防范策略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35-37,37-38.

[14][23]任礼姝.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7(8):136,136.

[15][27]赵成文,等.越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社会学解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3)158-159,159-160.

[16][27]于水莲,等.结构性紧张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J].教学研究,2013(5):26-27.

[17][28]范伟.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J].教育與职业,2015(9):35-37,38-39.

[18]张萍萍.印象整饰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业考试作弊动机与行为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150-151.

[19][30]迟成勇.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1):86-88,89.

[20]刘建望.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考试舞弊行为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32.

[21]马丽霞,等.基于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探析[J].高教学刊,2017(2):37.

[22][31]蔡春燕.大学生作弊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02-103,103.

[29]刘海云.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解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123-124.

(责任编辑: 姜海晶)

猜你喜欢
考试作弊述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及对策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