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预防“新冠肺炎”的可行性思考

2020-02-17 01:02鲜琦琦代顺心王政研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毒气外治法新冠肺炎

鲜琦琦,代顺心,王政研,张 巍,王 超*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2)

2019年12月,武汉地区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命名为“COVID-19”。2020年2月1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提出,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精准防治,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同时注重中医药在康复期的独特治疗作用[1],表明中医药对疫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未病先防是防控疫情蔓延的重要举措,我国老年人居多,且免疫力偏弱,是传染病的易感及高危人群,而本次疫情中的危重症人群亦以老年人为主[2]。对于隔离观察者及居家中老年人,采用适宜的中医药外治预防措施,可以固护正气、调理身心、抵御外邪,提高免疫力。本文从对“新冠肺炎”的中医认识、中医外治法防疫等方面,探讨艾灸、香薰、足浴等常见中医药外治法预防“新冠肺炎”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以期加深对中医外治法预防疫病的认识。

1 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

1.1 传统认识

《说文解字》记载:“疫:民皆疾也。”《素问遗篇》阐释了疫病的特点,如《刺法论》篇:“五疫之至,皆相易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本病论》篇:“四时不节,即生大疫。”明代吴又可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疫邪所着,又何异耶?若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以上皆表明了疫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致病的主要条件是非时之气及正气强弱。“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一旦从口鼻侵入,便可快速相互传染,轻者逐户相传,重则流行天下,被称为“疠气”“疫气”或“疫毒之气”。古代文献亦有“瘟疫”的名称记载,是指一切疫病的总称[3]。

1.2 “湿、热、毒、瘀”基本病机中,“湿、毒”为最基本病机

明代吴鞠通认为“温病者,……有温疫、有温毒”,“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故“秽浊”是形成疫病特点“毒”的基础。《温病条辨·中焦》篇记载:“土居中位,秽浊所归,四方皆至,悉可兼证”,中土指脾胃,脾胃受秽浊所碍,气机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更易受湿邪所困。脾胃不能升清降浊,若感秽浊则邪无所出,聚于体内与湿相合,形成湿毒。中焦不利,气血生化受阻,水谷精微无法上输于肺,卫气不实则邪气易犯。专家组指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其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4]。于明坤等[5]研究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发表的中医药关于“新冠肺炎”防治方案,发现此次疫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以“湿”为主要病机。陆云飞等[6]研究上海地区50例“新冠肺炎”患者,结果以湿毒郁肺为主要证型,患者多见腻苔,符合中医“湿疫”特点。杨华升等[7]研究北京地区患者,证候表现以热重于湿为主,纳入病例舌象皆为腻苔。分析此疫患者的共同症状,发现部分患者以腹泻为首发症状,故湿邪是基本特点,湿夹秽浊,化为湿毒,故湿毒是“疫毒”的病理基础,是此次疫情的病因特点[8-9]。湿性黏腻,若夹秽浊,形成湿毒,更能阻滞气机,致气滞血瘀。湿毒郁肺,致肺气失宣,气机弗郁而发热,加之脾胃枢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而干咳,气不利四肢而乏力。所以“新冠肺炎”以“湿、毒”为最基本病机特点,加之患者所处地域不同,正气强弱及病情变化的差异,从而使病机各有侧重。

2 中医外治法防疫

2.1 调养正气,邪弗能害

2.1.1 艾灸防疫,化湿辟浊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记载:“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表明艾灸自古就用于预防瘟疫,具有“令不相染”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孙氏总结唐以前灸法,提出人通过艾灸预防传染病,吴蜀地处江浙、川渝一带,多湿气,常灸可温经散寒、祛湿化浊,增强正气,抵御瘴疠毒气。对于“新冠肺炎”,仝小林院士[10]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湿寒”(瘟疫),病位主要在肺。治法上用辛温解表之法,可以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可以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提高免疫力。”国家卫健委专家组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对热敏感[4],艾灸时艾烟具有一定温度,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现代研究也发现艾烟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真菌等作用[11]。通过艾灸特定的腧穴,能温经散寒、祛湿,助脾胃升清降浊,同时艾灸的温度及艾烟防感疫戾之气、抗病毒作用,都基本切中此次疫情“湿、毒”的病机特点。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12],家庭有条件者及隔离观察者均可艾灸足三里(双侧)、气海、关元、中脘来调理脾胃,培补正气,预防疫病。

2.1.2 中药香薰,芳香辟秽 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佩戴芳香性植物以辟秽祛邪的习惯,先秦《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浮山有草麻,……实臭如蘼芜,名曰薰草,佩之可以已疠。”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辟温》中记载太乙流金散烟熏,赤散搐鼻、辟瘟杀鬼丸香佩、桃枝洗方外浴等外治方法可起防治温病的作用。现代研究中,李立等[13]发现含有芳香避秽中药的香囊可以明显降低发热、咽痛、咳嗽、乏力的流感症状发生率,对季节性流感有潜在预防作用。香囊中的药物以芳香性药物为主,其中苍术、石菖蒲、山奈等中药具有芳香除邪、辟秽化湿的功效,而藿香、佩兰、草豆蔻等可芳香化湿、燥湿健脾。张晋等[14]认为芳香气味具有“通经走络、开穹透骨”的作用,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穴位吸收,疏通脏腑经络体系,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从而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推荐辟瘟囊,由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组成,其功效符合新冠肺炎“湿毒疫”的基本病机,可用于“新冠肺炎”的预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结合湖北省地理气候特点及疾病进展规律制定了防感香囊处方:苍术、艾叶、菖蒲、薄荷、藿香,具有芳香化湿、避秽解毒功效[15]。因此基于三因制宜原则,结合疫情“湿毒”的基本病机,佩戴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香囊,可助脾升清化浊、健脾燥湿、除秽辟邪。

2.1.3 足浴防疫,调和阴阳 《黄帝内经·秋养生》记载:“入秋后,寒气升,泡脚驱寒,消百病”“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宋代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曰:“其穴(涌泉穴)在足心之上,湿气皆从此入。”双足为足三阳经与三阴经的气血阴阳交会处,先、后天之本皆从足出,中药足浴可舒经通络,健脾化湿,暖肾固元,调和阴阳。艾叶或姜片等煮水泡脚,可散寒化湿,振奋阳气,抵御外邪。甘肃卫健委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推荐足浴防疫基本方:杜仲、川断、当归、炙黄芪、藿香、生姜。用法:加水2 000 mL,水煎45 min,取汁,入桶中足浴。每天2次,每次30 min,以全身微微汗出为度[16]。

2.1.4 推拿导引,安不忘危 《千金要方》记载:“凡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即需灸三数穴以泄风气,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医学入门》云:“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人徒知久行久立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尤伤人也。”疫情期间,居家或隔离者,生活以“吃、睡、坐”为主,久躺久坐,容易出现腹胀、便秘、心烦等情况,可根据个人条件学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同时配合按摩、艾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腧穴,能疏经通络、养气扶正、调理情志、愉悦身心。

2.1.5 顺应自然,固护真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有节”强调饮食应控制量,时间要规律,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为口腹之欲,不知节制。“厉气流行,多兼秽浊”,故饮食预防需“节”且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日常生活起居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规律,以养形神,方可“苛疾不起”。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调神重在调志,“使志生”“使志无怒”“使志安宁”“使志若伏若匿”,肾藏志藏精,为先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若“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时真气不从,精神不内守,则易感病邪。中老年多肾精肾气不足,故为此次疫情的高危人群,预防当调养肾精,“以从其根”,同时注重饮食起居,以养神形,如此脾胃调和,湿浊不干,气血化生,正气得源,疫气难犯。

2.2 避其毒气,预防染疫

《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五疫之至……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中医预防疫情,除需固护正气外,还强调隔离,“避其毒气”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是古代的隔离之法,属于调节环境的外治法。《灵枢·九宫八风》曰:“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晋书·王彪之传》记载:“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说明自古对隔离传染源即“避其毒气”极为重视。外邪在内因的作用下能转化成新的致病因素,所以有必要在内养正气的同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有效手段,截断邪毒的发展[17]。这次疫情传染性较强,呼吸道飞沫及接触均可传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预防隔离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隔离观察者及未感染者,尽量减少活动、聚集,做到内养正气,外慎风寒邪气。日常出行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外科防护口罩,注意加强手、饮食、环境的卫生,预防秽浊邪气从口鼻而入。

3 结语

《金匮要略》记载:“治未病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伤寒论》又云:“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中州而灌四旁,脾的功能健旺,正气方可御邪。“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秽浊太甚化为湿毒,而此次疫情以“湿毒”为最基本病机,故外治法预防以养正气、化湿浊,避毒气为原则。艾灸、香薰、足浴等常见中医外治法,基于“正气存内”“避其毒气”的内外结合,能调养正气、健脾化湿、辟秽化浊,切中此次疫情的基本病机,对于“新冠肺炎”的预防,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且常见的中医外治法较中药内服操作简单方便、容易宣传施行,对于医学观察者及疫病高危人群,亦可加强推广及实践研究,将对防控疫情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毒气外治法新冠肺炎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惊魂毒气战
毒气、侦探和笔记
走开!毒气君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