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精准育人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2020-02-19 08:36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6曾树华
石河子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准度岗位精准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6) 曾树华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6) 黄银秀

1 问题的提出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间的终极竞争是人口竞争。就目前来看,中国的人口数量形势很不乐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 年),我国20~24 岁人口总数为 4 755 万,15~19 岁人口总数为 3 035 万,10~14 岁人口总数为 1 712 万,5~9 岁人口总数为 1 590万,按此估算基本可得到现在15~34岁人口状况,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数量下降非常明显。人口数量红利的消失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制造强国带来巨大的挑战,故此,必须转变思维,精准施教,强化教育质量,提升人口素质,以人口质量红利取代人口数量红利势在必行,人口形式严峻性呼唤精准育人。

从企业角度看,职业教育为产业生而生,随产业长而长,因产业变而变。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生产产品、生产方式快速变化,造成职业教育的育人目的、规格、质量、水平与人才需求端脱节,“两张皮”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深化人才培养端的改革,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端是当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从学生角度来看,实现人人成才是教育的内在要求。高职学校生源复杂性在高校中是最大的一类,高职专业普遍存在文理兼招且招生分数差别大。2019 年更是完成扩招116 万,其中相当部分是在岗农民工、下岗职工等,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与普通学生同堂学技,生源复杂必将进一步加大精准育人难度。

故无论从国家层面、企业需求、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精准育人迫不容缓。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进行全面系统改革,以实现精准对接企业岗位,精准服务学生个体迫不容缓。

2 我国职业教育精准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的精准育人现状

教学方法的精准育人即因材施教,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关注,较早运用于职业教育并使用至今。一些学者注意到职教与普通教育学生的差异: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采用少讲抽象理论,多用实物、图片、动画形式承载教学内容;一些学者注意到高职生源的复杂性,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后,科学分析其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育人的精度,并在实践中延续至今。

教学方法的因材施教固然能提高教学的精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不管是普教还是职教都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因材施教的效果高度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和艺术,且不同老师教学能力必然存在差异,这必然造成教学质量有高低之分;且单纯因材施教解决不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脱节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的精准育人现状

教学内容的精准育人方法之一是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学生成绩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分别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在实施上,有班内分层次教学、班级分层次教学和选修课分层次教学等。分层次教学注意到职教生的差异,但将职教生个体的差异理解为层次的差异而不是结构的差异,事实上,职教生的差异既有层次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结构上的差异,简单的以入校的文化成绩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是以层次上的差异掩盖个体兴趣、爱好等造成的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其实践效果受限。

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发展,部分学者认识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将精准育人目光从学生转移到岗位工作内容,对照岗位工作内容开发教学内容、对照岗位标准制定学习目标,毫无疑问,这缩小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差异,提高了精准育人的精度。但上述思路在岗位工作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时忽略了岗位间的差异,如生产岗位在职业素养方面更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个性没要求;销售岗位更侧重于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个性外向更适合,故产教融合固然在教学内容上部分解决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脱节问题,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精准度,但尚存在进一步提高空间。

3 职业教育育人精准度提高的现实困境

3.1 教学投入与精准育人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教育绝大部分都是施行班级授课制,职业院校班级人数多在四十人左右,这种粗放型的大班管理模式只能采用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忽视个别化教学;而精准育人必然需要采用更少学生人数的小班制,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师资、教学经费的投入,这对本来投入不足的职业学校是巨大挑战。

3.2 教学任务繁重与精准育人的矛盾

职业院校师资数量长期不足,每个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及其他任务,这导致教师一方面支持精准施教、精确育人,通过对不同特质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进展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帮助学生长善救失、扬长补短,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力,发展学生才能,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另一方面实际教学实施却只能采用粗放式方式,过分依赖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和自我学习管理,教师通过统一的合格性学习考核标准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统一的目标必然需要考虑通过率,是比较低的目标,大部分学生的潜力没有得以充分挖掘。

3.3 因岗施教与精准育人的矛盾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对接某种职业或某岗位,教学内容就是职业或岗位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生产的标准化直接要求培养规格、目标、内容的标准化。而精准育人却需要根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质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学习进展调整学习内容。

3.4 学生信息的复杂性与精准育人的矛盾

精准育人需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习气、性格、兴趣、爱好、人格、意志个人特征,还需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基础等,这些信息过于庞大且有些信息还是隐性的,有些信息是动态变化的,故准确掌握所有信息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4 职业教育育人精准度提高的可行对策

4.1 深化产教融合,对接X 岗位开发课程,提高学习内容精准度

职业教育是对接某种职业或某岗位的教育,职业教育必然需要精准对接具体岗位需求,离开岗位需要谈职业教育育人就是空谈,失去现实含义。然而对接岗位需求是对于某个学生的个体,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往往对接的是某个相似岗位群,岗位群包含几个不同侧重点的岗位,故可采用1+X 方案。深入挖掘岗位群中各不同岗位对人才的技能目标、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差异,形成专业内的对接不同培养方向的培养X方案。适合岗位A的学生引导其向岗位A 发展,适合岗位B 的学生引导其向岗位B发展,从而提高育人的精准性。

4.2 建立学生职业倾向性检测标准,提高受教个体精准度

学生个体信息固然复杂,但在已经确定有限的X个(一般限制于2-3个)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职业倾向性的测试就变得简单可执行了。借鉴职业倾向性检测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岗位差异的主要差异,可从职业兴趣、个性特征道德素质研究、情商、生活环境等维度进行测试,且每个维度可根据岗位差异进行简化,大幅提高可执行性。

其实施步骤的第一步可在进校半年左右进行职业倾向性的测试,第二步是根据测试结果引导学生选择不同培养目标(岗位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根据效果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修正测试的可能失真和适应学生的变化性,提高育人的精准度。

4.3 先进教学组织,形成有弹性的自我学习进展,提高学习进程精准度

综合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将理论课程开发成任务驱动式的在线课程,课程任务宜小。在线课程可拓展学习时空,形成一定弹性的学习进程,有利于学生可根据自我学习情况调节学习进程,从而提高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操性课程可借用类似方法开发成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配以开发式实训室管理模式,方便学生自我掌握教学进程,提高技能的训练熟练度。

猜你喜欢
精准度岗位精准
“(今年财政重点支出)提高支出精准度,不撒‘胡椒面’”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让党建活动更加有“味”——礼泉县增强“两新”党建精准度
基于高精度差分法的线性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研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精准的打铁
论提高不动产产权保护精准度的若干问题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