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形塑下网络言论自由的本质及其价值回归路径研究

2020-02-20 13:47祝丰慧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言论网民景观

祝丰慧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综述

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群众获得了发表声音的平台,现代社会成为由视频、图片等构成的景观社会,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言论充斥在各大网络平台,人们感受着在网络世界自由表达言论的愉悦。在网络平台,网民通过参与对景观的讨论,发表自我观点,获得与景观或文化产品创作主体进行直接对话的机会。人们似乎早已不是“沉默的大多数”①凯尔纳,陈维振等译.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10。,而是日夜喧嚣的景观创造的参与者,事实上,在网络这一景观横生的领域,人们感受到的言论自由仅止于表面的虚假自由,在思想深处人们正处于被景观操纵的窘迫境地。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中,用以描绘耶路撒冷的恢弘景象,其含义与“景象”、“景色”等的含义相似。法国境遇主义先驱居伊·德波在此基础上对“景观”的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赋予了景观与媒体和图像密切相关的创新性内涵。德波在马克思社会拜物教理论和资本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做出现代社会是景观社会的判断,其关于景观社会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思考景观的现代性内涵。在景观社会中,景观可以用以指称所有以图像或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事物,其新的特质是“在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像性”②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3-14。,是生活的具体倒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几乎覆盖了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都可以展示为景观,政治、宗教、教育、科技都能够以视频、图片等景观形式被社会成员接受和了解。其次,景观的原则是“不干预主义”③居伊·德波,张新木译.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5。。即现代社会的各种景观,不强制要求社会成员全盘认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接受和消费景观。但是,其并不意味着真正的选择权在群众手中,相反,景观操纵者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其影响力扩张到人们无法逃遁的境地,潜移默化地融入最平常的生活中。再次,存在的表象化。德波借鉴马克思的商品经济世界是人与人的关系经济物化颠倒的论述,指出景观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再次颠倒,演变为表象化的再颠倒。个人需要依赖景观的视觉表象才能存在,才能证明价值的实在性,景观社会中人们对没有图片佐证的报道通常抱有怀疑的态度,影像升格成看似真实的存在。此外,景观拒斥对话。与景观的“不干预主义”相配合,景观试图达到对主体的隐形控制,试图把其传达的信息灌输到受众的思想中①伊·德波,张新木译.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9。。因此,主体与景观的双向交流只是表面现象,实则是景观单方面对主体思想观念的改变。

目前,景观社会与诸多网络现象的关系已经得到我国许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行媒介立场的解读,思考媒介的演变对景观现象的影响,论述现代媒介对景观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如,刘扬认为,景观社会正是媒介技术包装建构的一个失真的“拟像”境界②刘扬.景观社会的媒介立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68。。第二,探讨网络直播、广告、短视频、自拍等网络视觉现象的景观内涵,及其体现出来的景观对现代人的消费心理影响,为认识新奇的网络视觉现象提供可供参考的社会分析背景。余富强、胡鹏辉点明网络视觉现象体现出来的景观遮蔽性,即“各种堆积的景观成为貌似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生活世界却被影像所遮蔽。”③余富强,胡鹏辉.“我拍故我在”:景观社会中的自拍文化[J].新闻界,2018(3):62。现有研究对理解何为景观社会及现代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对景观社会与出现在网络媒体中的、针对景观发出的网络言论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视不足。基于此,本文将利用景观社会的相关理论,以事实为依托,探究景观社会中网络言论表达的虚假自由的本质,思考网络言论自由表象之下的景观逻辑和权力建构方式,并寻找网络言论自由的价值回归路径。

二、景观社会对网络言论自由本质的形塑

在景观社会中,网络言论自由往往受到景观操纵者的引导,在景观操纵者事先设定好的框架中运行的,景观特有的逻辑模式使景观背后的资本能够趋利避害,规避网民言论的负面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网络景观逐步成为一项有组织的专业化活动,也是权力的专业化。网络言论自由正是景观逻辑和权力应用在网民群体心理上的产物,是景观发展的工具。

(一)对象的工具化——网络言论自由的景观逻辑

在景观社会中,网民发表的网络言论以在不同主体之间传播的景观为中介,通过与景观相关的言论,表达个人观点,达到交流的效果。以交际手段的形式出现,带动网络舆论走向的景观,有潜在的发展逻辑,即把景观面对的对象工具化。网络媒体是景观得以集中展示的平台,它们最初和最终面对的对象都是广大的网民群体。以谋取利益为目标的景观操纵者,在景观出现之前就把网民设定为利益的重要来源,此时网民已经开始被工具化,发挥网民工具价值的网络言论因此获得允许。首先,景观初期的推广工作中,网民被同化为景观的推手。为了创造价值,景观需要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增加受众,故良好的推广节奏是景观发展的基础。网民夸张、激进的言论恰好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争论与探讨中,景观被推向更广泛的成员之中。其次,景观的强化阶段,是景观最具影响力的阶段,如我们常见的一段时期内一位偶像在众多电影、广告景观中频繁出现,声势浩大。这一时期景观一般已经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网民则扮演着护卫队的角色。他们利用网络言论作为景观的盾牌,维护相关景观,且对其他景观造成压迫。最后,景观的影响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网民又成为景观的加时器,保存景观的剩余影响力,网络言论正是保持景观剩余影响力的手段。景观正是运用这种对象工具化的逻辑,在把握言论风向的前提下,发挥网民所有的网络言论自由服务于其利益的作用。

(二)单向传播——景观的网络权力建构

景观以单向传播的形式在网络中流向普通网民,单向传播“是社会控制和社会权力所建立之基础,因为权力意味着只能给出,却无以返赠,而这样的不平等交换最终必然导致垄断”④居伊·德波,梁虹译.景观社会评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景观社会中的网络言论自由,并不表示网民的言论会达到有效的信息传递的效果,信息传播的绝对权始终掌握在景观操纵者的手中。景观社会的理论认为,网络言论自由是在景观的权力和话语体系中出现的,服务于景观的现象。一方面,单向传播使得景观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把为自身服务的信息向受众传播,可以容许一定限度的网络舆论自由,但最终解释权归景观操纵者所有。网民在获取景观传达的信息之后,会做出或褒或贬的舆论评价,即景观的口碑。这些言论中有利于景观扩张的部分,被操纵者扩大影响力,不利的部分则被景观操纵者选择性地忽视。受众的意见最终不会左右景观的发展,因为言论无法颠覆景观已经出现的事实,同时景观操纵者会采取官方的话语驱逐来自普通民众的话语。另一方面,景观社会可双向交流的假象,放大了网民对网络言论的崇拜心理,但利益的最终获得者绝非普通网民。流量或数据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的情况下,景观激起的网络言论彰显着景观的热度和影响力。因此无论言论好坏,希冀通过表达言论来实现与景观之间交流的网民对景观发表的讨论越多,景观就赢得越多的资本市场。即使景观操纵者接受网民的观点并做出更正,也依旧是在为景观更顺利地扩张而做努力,网络言论创造的价值终将为景观操纵者所有。此外,单向传播的景观演进模式,使景观成为网民生活中无法摒弃的一部分,景观的权力蔓延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受网络高速发展的影响,景观迅速融入人们的交往中,“有图有真相”的交往,强化了景观的作用,巩固了网络时代景观在社会成员的生活中的统治地位,从而实现景观对社会成员的视觉控制。

(三)景观对网民群体心理的迷惑——网络言论自由的形成机制

在网络空间有着相似景观需求和能够接触到共同景观的网民构成了庞大的网民群体,个人的价值观为群体的价值观所取代,言论的表达也丧失了个人理性,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同质性的集体心理。在群体中“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唯命是从……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①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1。,构成共同群体的网民心理上呈现出极易被煽动、被诱导的特征,为景观入侵普通网民的生活创造条件。“景观获得的最大益处首先就是能够隐匿自己的历史属性——隐藏它近期征服世界的进程……那些操纵景观的人或者其拥护者,必然逃脱不了与虚假证据的干系”②居伊·德波,梁虹译.《景观社会评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具有隐藏性和欺骗性,将网民工具化的景观以某种核心价值,如,娱乐、情感、游戏等为噱头,一段时间内集中出现,吸引网民的关注度,并在后续的景观中强化该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巩固网民的注意力。景观造就的网民群体,具有一般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的共同情绪特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③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8-39。。网民群体被凝聚之后,景观操纵者迅速利用群体心理易煽动性的特点,将景观划分为能正面为我所用的景观和反面竞争性景观。

三、景观社会中网络言论自由的体现

受网络景观的影响,网民的思想力和意志力让位,大众的文化生态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改变了文化生态环境、媒介文化性状、受众文化认知途径、文化观念等”④周星.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景观与应对策略[J].艺术百家,2012(4):24。。顺应景观发展目标的网络言论自由,印证了德波秉持的景观是商品完全殖民社会生活的观点,导致了诸如审美理念的极端化、个人身份的符号化、社会关系虚拟化和生活方式的泛娱乐化等现象。

(一)审美理念的极端化和窄化

包容了多种用户群体的网络媒介,衍生出与各网络群体相关的景观,所以健康的网络环境应该呈现为百花齐放的格局。但当网民被具有迷惑性的景观征服,成为盲目的景观接受群体中的一员之后,其与某种景观相一致的审美理念会形成排斥其他景观的趋势,甚至对其他景观极端贬低,不同文化的存在似乎失去了合理性,审美理念被推向极端。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的“饭圈”,即对某一明星或事物构成的景观极度狂热的粉丝群体,“他们不遗余力地制造着一个个数据奇迹,费尽心机地在社交平台上为偶像树立正面形象,自动自发地为偶像在各大平台打榜冲销量”⑤姜雯嘉.传播视域下的“饭圈文化”探析[J].东南传播,2019(6):52。。这类网民为了给自己青睐的偶像景观创造利益,在言语上抑制周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景观,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类事件是网民在景观操纵者的驱使下,盲从于景观操纵者的意志,在不辨是非的情况下做出的惊人之举,给社会文化的繁荣,尤其是不同网络文化和谐共生的局面带来冲击。

(二)个人身份的符号化

在景观操纵者的眼中,网民早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用来创造利益的符号。“拥有许多共同的经验,而且对于维护共同的生活基础也持有相同兴趣”①福克斯,郭忠华译.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7。的个人之间会建立起一种相互同情的关系,所以网民群体目标一致的网络言论,会激发他们之间的情感共鸣。景观背后的资本以这种出于对彼此身份认同的情感共鸣为心理基础制造符合网民需求的景观,并在完成对网民群体的凝聚之后,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衡量网民群体的价值,景观操纵者得以从中获得数据、流量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网民群体则对自己为景观操纵者创造出来的价值一无所知,仍然沉浸在言论自由的兴奋之中,网民也正是在此情况下被符号化为考核利益的数据,其个人存在的意义被不断压缩,直至成为数据图上的一个标点。如在网络平台,对某一偶像景观的评价标准已经不是他们能给网民带来多少精神和文化上的能量,而是微博粉丝数量的多少,参与网络投票获得的网民票数,媒体围绕其发布的景观报道获得的关注度等。网民拥有的网络言论自由,俨然是景观操纵者用来实现自身利益的符号化和数据化的工具,网民拥有的思想却显得无关紧要,个人随时可以被其它能够为景观操纵者创利的个人所取代。

(三)社会关系的虚拟化

“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了对本真生活的渴望与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原先经济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关系如今已转化为一种依托于表象式的名望。”②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版),2006(1):6。受景观的形塑,不少网民认为自己对景观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并在网络平台上表达相关言论时选择性地屏蔽来自外界的声音,使自己位于景观的中心区域。但正如德波所说,景观对人类的支配在于对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的支配和控制,景观诱导网民持续不断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中,图像成了人与人关系的中介。在互联网发达,景观急剧增长的当下,社会关系的虚拟化走向持续强化,现实中个体之间的联系出现断裂,生活的真实感不断减少。在实际的社会关系中受支配的网民,将网络世界作为心理补偿的伊甸园,仿佛他们发表的与景观密切相关的言论能够让他们展示出自我存在的价值,可以帮助他们逃离现实生活中的压迫。长此以往,社会成员对现实的关注度降低,甚至主动把自己隐藏在网络景观之中,对各种景观口诛笔伐或大肆赞扬,真实的生活反倒成了虚拟关系的点缀。

(四)生活方式的泛娱乐化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③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现代媒体的出现,为人类生活的泛娱乐化制造了机会,究其根本,可以认为是媒体传递的景观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产生了娱乐化影响。景观传达出来的可给人的感官带来刺激和激情的信息在取悦网民,带来感官震撼的同时,也塑造着接受者的精神,人们被这些具有刺激性的内容所触动,那些刺激较弱的内容则从人们的视野中退出,而这类刺激性内容往往是具有较强娱乐性的内容。一方面,娱乐化是人性的固有特征,景观操纵者利用娱乐性内容对人的精神具有冲击性的特点,在景观中注入大量娱乐性内容,景观的娱乐功能被滥用,大众文化变得肤浅化甚至低俗化;另一方面,热衷于对景观发表看法的网民,通常要以近距离接触景观传递的各种信息为前提。所以他们暴露在娱乐化信息之下的几率大,受到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在生活方式的泛娱乐化倾向的刺激下,规则被玩弄、经典被恶搞、意义被消解。

四、景观社会中网络言论自由的价值回归

网络言论自由本是传统言论自由在现代网络空间的延伸形式,但在景观社会的形塑下,以人为本的网络言论自由出现了异化的趋势,其促进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体现民主平等,发挥民众舆论监督作用等的多重社会价值被压抑。新时代规范网络言论自由,实现其价值的回归不仅是网络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化解人与景观的矛盾,维护人的主体性的要求。

(一)国家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

景观社会形塑下的网络言论自由,其社会价值被压抑,是资本追求利益的结果,国家应兼顾全局,防止公权力受到来自景观建构之权力的挑战。首先,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对于规范而言,除了克制自媒体平台作为一个企业整体的利益私心,防范掌控着巨大网络权力的网络管理员、网络编辑等内部技术人员基于经济目的滥用网络操作权限同样值得重视①凯文·凯利,张行舟等译.技术元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49。。网络景观的运作不应超越法律的界限,而目前仅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侵犯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为予以规范,不利于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真正实现。其次,加大对网络平台的资本支持力度,包括在网络技术研发、网络人才培养和引入、互联网企业的维护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避免网络平台在资本短缺的情况下,为争取资本与景观操纵者合谋,物化网民及其网络言论的价值。让网络平台的景观在政府的领导和监管下发展,改善景观权力滥用问题,重视网络言论传达的网民诉求,真正让网民成为网络言论自由的受益者。最后,对网络平台应建立评估制度,可委托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一定时期内网络平台的运行情况实行评估。可以以一些“热搜”的关键词为切入点,对网络评论的时间段、评论的一致程度等加以评估,发现有组织、有资本推动的网络言论,应对言论指向的景观操纵者进行约谈,敦促其转变相关行为。

(二)网络平台应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行业自治

在网络景观的建构中,网络平台是景观得以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也是网民发表言论的平台,其展示的景观内容可直接影响到网民所接触的景观信息。其不仅作为景观操纵者的角色存在,而且作为为景观操纵者提供平台的角色而存在。因此网络平台应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行业自治。一方面,网络平台应规范其传播景观的方式和内容。以新浪微博平台的热搜为例,其热搜内容近年来意义发生了改变,过去是展示用户实时搜索较多的景观现象,而现在已经为景观操纵者所利用,利用资本买热搜或撤热搜。对此,网络平台应恪守我国互联网管理部门出台的自律公约,在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为网民展示出真正具有正能量和社会价值的景观内容,不把网民群体的关注度作为与景观操纵者交易的筹码,拓宽网民能够获得的景观范围。另一方面,实施网络舆情监控也有利于网络言论独立于景观图像。通过相关的技术控制,比如过滤技术和用户控制技术等,获得网络舆论数据,及时发现最近的热搜是否是景观操纵者雇“水军”,在网络平台上刷好评、踩差评等人为制造,打击这类迷惑网民的现象。对网络中出现的谣言、恶意舆论应及时加以澄清和制止,并对这类景观的操纵者予以一定程度的处罚,如永久封号甚至于上报公安机关予以惩处等;而对于其它网络舆论应予以重视并能够深究其背后反馈出来的重要信息,发挥好网络言论用以民意反馈,促进社会信息交流的作用。

(三)网民应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辨别能力

正是网民群体易被同化、理性缺失等弱点,让景观对网民思想的入侵有机可乘。因此,只有引导网民树立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有效克服景观操纵者对网民思想的控制,避免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自己拥有的网络言论自由权利变成景观操纵者赢利的工具。首先,加强中青年群体的美育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中青年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表达和分享想法的欲望强烈,是发表网络言论的主力军,他们更容易成为景观操纵者争取的对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理解不仅局限于美好的事物,更应上升到美好的精神世界。网络是现实环境的镜像和延伸,其本身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②卫欣.农村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4):96。。而唯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方能避免审美理念的极端化和窄化。其次针对目前生活方式的泛娱乐化现象。应着重培养网民群体的辩证思维能力,使网民思想上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在价值观坚定,且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辨能力的前提下,网民更愿意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会人云亦云地发表言论,并有能力洞悉景观表象背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牾的景观权力逻辑。

猜你喜欢
言论网民景观
景观别墅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他们的言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