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的融媒再创尝试

2020-02-20 14:29谢彩雯黄建伟
中国广播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播剧媒体融合

谢彩雯 黄建伟

【摘要】本文以广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国内首个“视听广播剧”《守护英雄》为例,强调广播剧的融媒再创对扩大受众覆盖面、提升传播效率的重要性。

【关键词】广播剧 媒体融合 融媒再创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一、媒体融合下的广播剧传播

广播剧是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项目之一。其艺术形式符合时代的审美追求,是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制作和传播优秀广播剧一直是广播媒体人的使命与职责。

广播剧虽然没有视觉图像,却可以通过运用语言、音效、音乐让听众获得独特的艺术享受,让人在大脑中即时、主动建构起视觉想象,其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受众基础。

近年来,媒体融合给广播剧的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随着移动终端音频軟件的快速发展,诞生了微广播剧、网络广播剧,并在互联网平台上找到了发展的空间,成功地吸引了“网生”年轻人。2018年,广播剧在“蜻蜓FM”平台上月收听数量达到122万人次,平均收听时长为45分钟。而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广播剧与其他音频栏目并列,部分广播剧已经进入音频付费的行列。

同时,广播剧的载体和形式更加丰富,情感、幽默、时尚、公益等内容题材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其中,5~10分钟时长的微广播剧由于内容紧凑、题材丰富、互动性强,赢得受众的喜爱,业内出现了微广播剧制作的繁荣景象。

纵观2017~2018年度的广播剧,虽然受机构改革调整、市场转型、投入回报率失衡、人才变动大等因素的影响,在数量上出现了一定的停滞,但在内容质量上却稳中有升,题材内容也有所拓展。同时,微广播剧、网络广播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类型化产品朝纵深发展,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甚至是科幻题材都有所挖掘和拓展,来自民间机构和配音社团的以动漫游戏、网络小说、IP电视剧、经典名著有声书相结合的网络广播剧尤其受到关注。

当然,在融媒环境下,广播剧的制作和传播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

其一,广播剧播出的边缘化。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信息获得渠道。目前来看,广播剧没有在众多音频节目中脱颖而出,闪现出耀眼的光彩。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数据:2018年,广播剧类节目制作时间为21.80万小时,比2017年(23.11万小时)减少1.31万小时,同比下降5.67%。①其主要原因是:广播剧制作还没有成体系化,制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不高;常态类广播剧没有黄金播出阵地,质量难以保证,致使播出市场回报也较低;主题宣传类广播剧虽然制作精良,人财力有保障,但是讲述不够通俗,往往叫好难叫座,难以达到市场预期。

其二,广播剧创作周期较长,难以发挥广播直播和互动优势。广播剧属于文艺创作,一部广播剧的产生历经策划、采风、编剧、演播和制作等多个环节,创作周期较长,人力耗费较多,不像广播直播可以发挥及时传播和有效互动的优势,快速聚拢人气。

其三,广播剧的商业变现路径仍有待开掘。传统广播剧题材多以主旋律为主,专注于社会宣传效果,商业变现难度大。目前,广播剧的盈利绝大部分来源于广告植入,在吸引社会资金加入节目制作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其四,信息的来源和数量非常丰富,但听众的收听时间却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融媒传播的移动性和碎片化,令移动人群不方便收听广播剧。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听众的连续收听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而且收听时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广播剧每集时长达30分钟,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显不方便移动终端人群收听。怎样令广播适应新的传播方式,方便更多移动人群阅听,成为摆在广播人面前的一道“硬题”。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广播市场的变革,行业内在广播剧的制作和传播环节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近年广播媒体以微广播剧为突破口,数量众多的微剧呈现在众多移动终端用户面前,并尝试植入广告或政务宣传,收到很好的效果。宁夏广播电视台的《的哥哈嘻嘻》、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刑警803》和沈阳广播电视台的《心灵鸡汤连连送》等常态化播出的系列广播剧,既叫好也叫座。

微广播剧的低门槛打破了专业制作与业余爱好的界线,由于微广播剧一般投资较少,微制作周期很短,所以制作的作品良莠不齐,其产品广度、深度也存在局限。广播剧是广播节目中最擅长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只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才能激发听众的收听愿望和情感共鸣。因此,未来微广播剧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广播剧,而是两种创作双轮驱动,精品剧和通俗剧两翼齐飞。

二、突破传统路径,融媒再创

传统广播剧如何提升传播效率,扩大受众覆盖面?答案就是:融媒再创。

2018年,广州广播电视台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制作,推出三集广播连续剧《守护英雄》。这部广播剧讲述了1965年“八六海战”钢铁战士麦贤德的妻子李玉枝47年如一日守护伤残丈夫的故事,传达了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如何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宣传好这一典型事例?传统广播是指定时间、特定频率播出,节目播放完毕后往往就意味着传播的结束,即使再通过新媒体二次播出,每集30分钟的时长,在碎片化时代也让移动人群阅听成为困难。

广州广播电视台的做法是,将剧中的精华音频片段选取出来,加以细致分解,然后将一个个“切片”译成文字,邀请画家用画笔“再现”出一幅幅与故事情节相联系的水彩连环画;根据音频素材,对每幅图进行配文解释,串联起整个情节内容,集音、图、文一体,做到情景的生动再现,这也是我们将其命名为“视听广播剧”的缘由。受众可以一边看连环画,一边点播音频,满足视觉和听觉的两种需求。

这种二次创作,适应了广播剧产品在多平台传播的需要,受众在收听、收看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和内涵,既弥补了传统广播传播的不足,也克服了新媒体产品浅层阅读的缺点。

三、传播效果最大化

2015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英雄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广播剧《守护英雄》回应了时代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精神需求,李玉枝守护英雄、与丈夫恩爱47年的故事,为弘扬优良家风、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她的事迹契合时代语境,通过艺术创作呈现给大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广播剧《守护英雄》兼具传统广播版本和H5页面两个版本,尝试市场化运作机制,已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播出,在新媒体平台“花城FM"‘蜻蜓FM”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公众号等播出并推介,受众范围覆盖全国。在新媒体移动平台上的播出,让不同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进行收听和互动,有利于吸引年轻群体,达到节目效果最大化。

四、经验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②

广播剧《守护英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爱国力量,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促进文化繁荣、树立文化自信的文艺精品。

广播剧的内容呈现、节目形态和传播模式急需突破传统路径,而融媒再创,以传统媒体作品为蓝本再造融媒新品,将不同的媒体介质融合在一起,优势互补,更利于全网多平台传播。

通过媒体融合,《守护英雄》这样的文艺精品直接进入各類用户终端,占领新的舆论场,期待这一探索,成为传统广播剧的突破点,符合全媒体时代融合发展的要求。

因此,经过融媒再创的探索,我们也领悟到广播剧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不仅需要精心打磨,还要探索如何扩大群众基础,让更多的人接受文艺精品的熏陶,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

注释

①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http://www.nrta.gov.cn/art/2019/4/23/art:- 113_42604.html.

②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李姝、欧阳宏生:《重塑时代文艺之声赋能融媒蓝海旗舰-2018年度国内广播剧发展综述》,《中国广播》,2019年第2期。

2.李浩然、王诗畅:《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中国广播》,2019年第3期。(作者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广播剧媒体融合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网络广播剧的商业化转型
——以“猫耳FM”为例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全媒体时代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