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发展嬗变的审美心理学研究

2020-02-21 08:31张慧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综艺节目

张慧

【摘要】综艺节目的创作从审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创作者的审美心理,二是受众的审美心理。两者都直接,间接的影响综艺节目地创作。并且,创作者和受众的审美心理,随着社会生活和环境不断变化。势必会影响综艺节目的创作表达。因此加强审美心理学研究,并从创作者审美心理和受众审美心理,两方面分析策划可以助推综艺节目创新发展。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嬗变;审美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4.064

1.  从不同方面分析综艺节目发展的审美心理学诱因

1.1 审美心理认同促使照搬节目,衍生中国综艺节目雏形

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初期基本都是以西方、欧美节目为蓝本的,起初都是以全模仿为手段。例如,初期节目《走进香格里拉》《生存大挑战》两档节目均模仿欧美的野外生存节目。后来《跟着贝尔去冒险》模仿的《生者为王》。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选择这种方式拍摄综艺节目,经研究发现,与中国人的保守,内向的情感模式有关。中国人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认知和审美属于典型的母系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当时选择的是全面移植。

购买版权节目例如《跑男》《中国好声音》《跟着贝尔去旅行》《爸爸去哪儿了》《中国达人秀》《顶级厨师》等节目地大获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传统的表达。对于人如何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获得生存,完成人性感悟过程。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在进行人物刻画和展现共同美景与观众们心灵震荡的审美想象相契合。

1.2 原创综艺节目《超级女声》开启审美逆反

人的审美心理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开放的发展的变化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审美主体在经历不同的审美对象带来的审美经验后,会将更多的信息聚合过滤,使原有的审美心理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为未来的审美活动做准备。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审美在逆转。大众对精英的冲击,时尚对传统的冲击。我们的传统审美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世俗化、娱乐化、消费化等后现代因素,这些因素改变着传统的审美。

《超级女声》草根真人秀就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中国人审美心理在社会化的转型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人的主体性,因此编导在策划时把舞台给了平民,草根儿平民的明星梦。才艺秀让位于真人,展现人的个性和反传统的特立独行的审美追求而受众的审美也从“审美”转向“审丑”。

1.3 综艺节目本土化,审美心理的合理变异

综艺节目完全照搬和脱离实际的节目策略,影响了综艺节目的发展。因此在综艺节目发展过程之中,在节目形势上,我们开启了另一个高峰,就是节目的本土化改造。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就是节目内容地实质性调整和变异,在内容上有所开拓和创新。节目的本土化要继承中国民族的傳统文化,并且与外来节目制作经验相结合。根据我国的国情自主创新,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审美气质和独创性的艺术产品。

因此,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在内容上越来越倾向于对于艺术美的回归表达。用艺术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美的信息来直接作用于审美主体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架起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之间的审美桥梁。以《爸爸去哪儿了》《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达人秀》等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为例,分析本土化改造之中,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审美心理,在哲学思维下进行心理结构的合理变异和超越。

1.4 直播综艺热潮审美心理的扭曲化

直播综艺是指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作为综艺节目的主要播放平台。是指利用流媒体技术在网络上进行直播或录播的网站或手机APP,通过连接摄像头的电话或手机直播综艺节目内容。直播时,屏幕下方滚动直播观看者的文字。实现了观众与主播的实时互动。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发展,网络直播的门槛不断降低。在18年出现的直播答题类综艺将直播综艺推上了一个高潮,让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这类综艺形式。直播脱口秀:即直播谈话节目,也是直播综艺节目的形式之一。直播真人秀:由普通人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全部过程都通过网络直播展示给用户。

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受到审美经验的影响。人类审美经验是在其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网络直播营造的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审美空间,公众在这样一个摆脱现实压力的空间里,自由地与他人交流,认识世界。追求个性。要寻求被认同。这样的心理特征在自媒体时代,尤其是网络直播时代表现得更加激进与新颖和新奇。

网络直播的泛娱乐化导致了个人审美心理的扭曲化、单一化、浅层化。并促使这种审美心理不断的扩大及公众化,影响了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四种审美心理状态、博出位心理、从众心理、窥视心理和补偿心理四方面,进行深度研究直播综艺热与审美心理的关系。并且研究如何规避审美糟粕,如何使受众提升警惕,提升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而提升媒介内容创新,促使直播综艺良性健康发展。

1.5 微综艺节目的“微”审美心理研究

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一系列自媒体平台,逐步兴盛,并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整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我们进入自媒体时代微传播、微文本、微综艺、微消费盛行。本文聚焦于自媒体时代下“微”审美心理的研究。

通过自媒体时代中对于微综艺现象的剖析及综艺节目实例的分析,着重聚焦于微时代审美心理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关意见。

2. 综艺节目内容的审美心理学思考

2.1 受众审美心理学的引导综艺节目内容开发

综艺节目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它对于审美因素的重视。对受众审美体验的开拓。综艺节目成功,必须以受众意识为导向。过去已传播者为中心的观念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受众为中心。以生活审美形式收获和享受人生幸福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综艺节目时,要从受众的审美体验出发。通过受众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使受众在观赏节目时产生心情愉悦,轻松减压的感受。在理解、想象等诸功能的配置下。培养人的情感心意,领悟内在的内容,提高我们的心意境界。使观众的耳目感知成为自由的感知,使节目的社会性,精神性更加突出。

2.2 综艺节目运用艺术手段强化审美心理认同

综艺节目是以视听媒介为载体,并借助特定的艺术手段,将创作主体即审美主体的感知稳定的引向对象,使无意注意的受众转为有意注意受众。使无关感知尽可能被抑制下去与特定目标受众有关的感知高度兴奋起来,从而获得充分的感受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受众进行选择,因此综艺节目可以通过艺术手段来强化审美心理认同。

目前的综艺节目在视听手段上运用大量的快慢镜头、特效专场、舞美包装、音效、分割画面、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使观众在观看时感受到现场氛围的渲染。感受到综艺节目地艺术风格艺术加工。渲染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使观众得到情感认同。这些艺术手段均可以强化观众的感受,进而促进美感的产生。

3. 综艺节目的受众审美心理阐述

审美心理主要产生于艺术客体和审美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综艺节目天生具有互动性。综艺节目审美从头至尾伴随着受众的参与,受众在对节目地接受,鉴赏等活动中产生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众所产生的心理過程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审美期待,第二审美实现,第三审美回味。综艺节目立足本土文化,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具有中国特色。

4. 从审美心理学角度看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

4.1 综艺节目屏幕审美形态的精益求精

制作综艺节目时,只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节目规则与方式设计,抓准这种节目的最根本特色与卖点,以内容为王,进行真正的人性“回归”才是这种节目真正的发展之路。只有抓住审美客体的各个要素,都是选秀节目制作者要细心考虑,仔细安排的。这些客体要素都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审美感受。精雕细凿每一个小细节。

4.2 对综艺节目审美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

在当今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泛娱乐化大行其道的时代,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必须通过研究电视观众的审美需要和接受心理,将某种人性向上的精神导向注入其审美文化内涵之中,当代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才能从低俗娱乐化的传播困境中有效超越出来。

以《国乐大典》《信中国》《中国民歌儿大会》《加油!向未来》《等着我》等品牌节目为例。分析节目如何完成所承载的促进人与人对话与交流,实现其审美文化功能的任务。其实通过综艺节目展现人的生存状态与真实情感,使受众真正感受到的综艺节目可亲可近,进而把综艺节目看作是情感共鸣和宣泄的一个归宿,这才是对综艺节目的公众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真正考验,也是受众对于综艺节目潜在的、最重要的审美要求。

猜你喜欢
综艺节目
舞台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境外电视综艺节目的引进与本土化创新
关于我国模式引进节目本土化改造的研究与思考
主持人在当下综艺节目中的角色功能转变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互动的创新
新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发展问题及未来趋势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探析韩国综艺节目大势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如何赢得市场
综艺节目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