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与“路”

2020-02-22 06:03刘安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刘安琳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攻坚克难的拼搏之年,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政治承诺,事关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更需要回眸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并从中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意理和总结其实践理路。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理”

(一)承继初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政治承诺,兑现这一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承继初心、勇担使命的历史写照。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旨在为民利民,顺应了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也符合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本质要求,实现这一目标既切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赢取民心支持,进而巩固党的政治权威与执政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承继与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矢志不渝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中国特点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并用“小康之家”对其加以定义,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想,党的十六大在“三步走”战略思想基础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到党的十八大把之前确立的“小康社会”目标由“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作出更加突显全面小康社会完成时态的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初心如磐、牢记使命,在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化认识与实践探索中以切实的发展成就来回应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践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延续了党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赋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向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是党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1]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逐渐明确、内涵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知图景越来越清晰、期冀越来越浓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非“空头支票”,要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真实体验作为检验依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也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时,获得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的重要标准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职责担当,这一承诺的兑现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的认可与拥护,从而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筑实根基。

(二)彰显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体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具重要意义的一环,本身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目标与原则彰显。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时曾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2]。共同富裕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因为其代表并牵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共同愿望。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表现在可以更充分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使生产出的物质财富由全体人民共同享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所谓“共同富裕”,“共同”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要求,即由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社会生产创造的物质财富,“富裕”则体现了对社会生产力方面的要求,即要达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与战略目标有相近相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主要指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实现的发展水平,“全面”则更加突出发展过程中所需注重的平衡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3],这强调了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既要重视发展的速度与总量,也要关注发展的全面性与质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决战脱贫攻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上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意义。但在人口众多且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要解决绝对贫困这一问题必然要克服极大困难并经历极其漫长的过程,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施行了以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因人因地制宜为代表的一系列减贫脱贫政策,开拓创新扶贫脱贫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实效,使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要成就。全面小康,首先表现在“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要“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更加“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苏区老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即要注重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平衡性与协调性,这种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个群众都不能掉队的全民小康、全民共享的理念精神正是共同富裕的原则彰显。[4]

全面小康是实现共同富裕所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共同富裕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终极目标和必然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寓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并进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两者现实基础一致,即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精髓相通,即实事求是;价值目标趋同,即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这些特征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全体人民彰显共同富裕原则目标的力证。

(三)坚定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验证中国道路正确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是对中国道路正确性的充分验证,有利于坚定新时代中国的道路自信。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道路选择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选择一条既能充分发展自身又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历经长久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历史教训,而逐渐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重要选择。

“全面小康”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小康,这彰显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不同。发端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化,拥有其固有弊端,而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全盘西化”,就必须走有本国特色且适应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即是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经典演绎,充分彰显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自主选择和自我意识,显现出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独特优势,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真理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应本国发展又极具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是新时代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邓小平曾在确立小康社会目标之初便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5]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必须坚守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立足基本国情的前提之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道路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这一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克服重大灾害、科研攻关、合理分配资源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保障人民利益的功能与作用,助推全面小康的建成进程。反之,全面小康的顺利实现也印证了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功显。

(四)中国智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世界减贫擘画中国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解决人类脱贫的共同难题、建设美好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从理论价值上来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实现了中国自身的伟大跨越,也为当代世界渴望独立自主发展的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资以借鉴,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在新时代下我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强国”这一问题的科学探究,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马克思与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理论上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进行革命并取得胜利作出了科学设想与理性分析,但两人并未能够躬身参与到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现实实践之中;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近五十年的艰难探索,终于实现了在国防军工等部分重工业领域的现代化,但在关系到百姓民计民生的轻工业等生产生活领域却未能实现相应的发展,最终结果以苏联解体告终。西方国家借此结果在国际社会上极力渲染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等诱导性言论。然而无数历史事实可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施行并未帮助解决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且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还因为贫富分化、政党斗争以及重大公共危机无力应对等社会矛盾加剧而爆发激烈社会冲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可以有力抨击西方偏驳言论,证明社会主义也可以实现现代化,使“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这样一个疆域辽阔且人口基数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从整体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智慧与力量投入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为本国和本民族谋幸福、更为全世界人民福祉谋进取,始终以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当前社会和世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为代表的诸多体现中国立场和价值观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智慧的同时也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靠“走社”而非“走资”道路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之时,将更加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将使我国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不仅实现中国自身的历史性跨越,也有力批驳了西方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消极预判。中国所取得的减贫脱贫成就和经验,为世界脱贫减贫提供了方案借鉴,为世界上其他追求独立自主发展的国家和民族资以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总而言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是中国为全世界、全人类社会进步事业作出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之“路”

(一)重在“全面”: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是相较于“小康”来说更为重要却也更难达到的目标。[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说“小康”更偏重发展的“量”,那么“全面”则是对发展“质”的要求,强调其平衡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全面”一词内涵及范围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小康”一词源自《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指人们温饱富足的生活水平,后被引申代指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发展状态。现代化意义上的“小康”由邓小平于1979年首次提出,其后由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这一概念不断丰富完善,先后演化出“进入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延伸。党对“全面小康”的不断摸索创新实际是对其自身“初心”使命的理解深化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具体实践:邓小平于改革开放之初将“小康之家”用以形容“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赋予了“小康”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内涵并将其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在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六大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判断分析得出彼时达到的小康是较低水平且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基于此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目标;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广延至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使“全面”的意涵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已经开启,新的战略调整相较之前“建设”的过程来说更加偏重“建成”的结果,基于此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扩展了“全面”的内涵范围至生态建设领域,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建设格局;党的十九大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表明了党对向人民兑现这一庄严历史承诺的必胜信心与决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生成历程可以见得,对其目标与内涵的探索经历了“点—线—面”的成长过程,“全面”作为核心一环在这一过程中由始至终贯穿其中,“小康”从最初意指国民经济生产指标到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再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发展格局的丰富完善,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重在“全面”。

全面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小康,这种“更高水平”就体现在其更注重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特征寓于“五位一体”发展格局的内部,表现为覆盖领域、覆盖人口以及覆盖区域的全方位覆盖。首先,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因此覆盖的领域必须要全面。从我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探索进程可以看出,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当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使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延伸到民主、文化、生态、科教等社会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更为确切的表述,即人民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更加崇尚“舒适的居住条件”与“优美的环境”;在就业与社会领域希望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令人“满意的收入”以及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在科教与医疗领域则需要更“优质的教育”与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8]其次,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小康,其覆盖人口范围必须要全、要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的整体目标,但全面小康并非平均主义,全民小康并非人人均等,要允许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存在正常收入差距。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识,是要历史性地从整体上解决中国绝对贫困的问题,如此一来,农村贫困人口则是功成之路上的突出短板。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全部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全面小康必须“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9],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小康。最后,全面小康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共同实现的小康。我国城乡间、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之中由于先天禀赋或资源配置差异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这一鸿沟的拉大势必会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要发挥地方首创精神,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协调并进。

(二)旨在“为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旨归

“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终极关怀。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也应以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以及“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为依据。[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准则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旨归实际是要厘清小康社会为谁而建、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问题。中国古语有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人民群众为社会历史创造者和社会进步动力,社会发展的成果归根到底是为人本身的发展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向来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并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正是顺应人民的美好向往而提出的,也正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指标或是某一方面的快速发展,而是以人民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从“进入”到“全面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的内涵和衡量标准一直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变化而发展完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总结出的“硬道理”,如何处理这一规律性认识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进而使两者统一于造福民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使人与社会发展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除了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之外,全面小康还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发展的终极关怀,例如发展科教文化领域以完备人的知识素养、提升人的本领技能等。总而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提出符合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其目标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其具体举措旨在保障人民利益、为民谋福祉,是基于人民群众“共同价值”的伟大实践。

(三)成在“求实”:实事求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策略

“求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11]。要达成这一“实实在在”的目标,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导。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每一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只有敢于直面和解决矛盾才能不断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建成。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不断增长提升,而现阶段相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水平则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时代的新定位、新战略、新理念。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趋多样化对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更多高层次的需求,而这也滋长了人民对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愈加凸显,并且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该转变进一步敦促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和提速以产生适应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实根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想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明显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若是只按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去要求所有地区是明显行不通的做法,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着眼全局、统筹谋划,又要依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从整体层面解决中国绝对贫困的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完成的底线目标,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东西南北之间跨度宽广、辐域辽阔且各地区间资源禀赋、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国家,要想全部按照统一标准建成同一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完全脱离实际的,恐会造成发达地区好高骛远、欠发达地区碍难从命的后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提出,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小康”衡量标准不可能一样,全面小康的实现也并非要求全国每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要升至国内平均水平[12]。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群体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发挥各自特有优势作出针对性方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精准施策、攻坚克难,提高全面小康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我家的小康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