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2020-02-22 08:59郑继承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社会主义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文 郑继承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创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系统总结我们党和政府领导亿万人民摆脱贫困的历史经验,提炼升华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思想动力。”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中国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续奋斗,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扶贫开发事业方面也探索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中国减贫贡献位列世界第一。我国减贫成效在改革开放40年时间里得到具体体现。从脱贫人数来看,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8年末的1660万人,改革开放40年累计减少了7.5亿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883万贫困人口。从贫困发生率变化趋势来看,我国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8年的1.7%,改革开放40年下降了95.8个百分点,年均降低2.39个百分点。从国际贡献来看,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制定的“到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比联合国提出的全球减贫目标“全球要在2030年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要提前10年。

中国贫困地区取得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对贫困地区的重点扶持也有所不同。从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18个需要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带,到国务院正式成立扶贫机构后确定的592个重点贫困县,再到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下确定的14.8万个贫困村,最后到党的十八大“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确定后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贫困地区在得到国家政策的倾向、全社会力量的帮助、国际机构的支持之后,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发展动力、发展活力得到了持续增强,贫困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153个贫困县通过国家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实现脱贫摘帽。

中国创立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理论。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工业化和合作化实现反贫困的战略构想,奠定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同志“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主张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的思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位一体”“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基本成熟。从理论溯源看,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形成的基础,共同富裕贯穿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核心。从理论内容上看,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贫困的产生、贫困的缓解和消除以及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形成大扶贫格局的宏观战略架构。从顶层设计上看,我们先后制定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国家扶贫战略,形成了国家大扶贫格局的宏观战略指导。从总体思路上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已基本形成,并围绕这一总体思路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形成了国家大扶贫格局的微观政策支撑。从体制机制上看,我国已经搭建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级职能部门、地方政府领导班子、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五级联动”的模式,形成了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协助的大扶贫格局帮扶机制。从责任主体上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已经全部落实,扶贫领域的腐败与作风问题实现有效监督,形成了国家大扶贫格局的监督保障体系。

中国为国际减贫事业树立了大国标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由一个贫穷的国家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数量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居世界第一、减贫人数居世界第一,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履行大国责任的全球担当,将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与世界共同分享,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中国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援助,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投入200亿美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贫困治理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历史性转折阶段。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决定》实施以来,中国在扶贫开发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减贫工作得到了国际认可。

立足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6853万贫困人口立下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的铮铮誓言,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与新要求,提出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总体统筹、“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阶段性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奠定了基础性条件。

2020年,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更深层次、更高形态的冲刺阶段,脱贫攻坚主战场都在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地区,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中国正在努力书写更为华彩的篇章。

全面把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科学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核心要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扶贫开发道路、怎样走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扶贫开发道路、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的理论指导、战略目标、具体任务、制度保障、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谋发展”等五个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为更好推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要找准精准扶贫的路径、构建好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从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推进上下实功、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建立在精准扶贫基础上的精准脱贫,是确保我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实现贫困群体(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可持续发展的长效途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终极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完成了我国消除贫困的关键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旨在让全国人民实现稳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神圣使命赋予了我国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围绕这一终极目标,将扶贫开发工作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注重贫困人口发展内生动力与潜在活力,注重贫困地区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指导解决2020年后的相对贫困问题

到2020年,中国计划使2010年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届时将得到彻底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两阶段”目标,为新时代扶贫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由此可见,贫困治理仍然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20年绝对贫困消除后,解决相对贫困将成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

坚持党对扶贫开发事业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所在,党在扶贫开发事业中的领导则是这一优势在扶贫开发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坚定地依靠党的领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决策,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转换成为推动中国贫困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力量。

树立以大扶贫为统揽的总体格局。“大扶贫格局”是党中央在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之后的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在工作流程上,必须围绕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系统考虑当前进程与长远发展;在部门归属上,必须构建权责分明、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扁平化。

把握扶贫开发全过程的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将精准贯穿贫困识别到贫困退出的全过程,搭建扶贫同扶志、扶智紧密结合的精准通道,切实把扶贫工作精准到点上、落实到根上、对应到需求上,才能够有效提升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有质量、高水准的脱贫。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JY028)、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项目(ZX201805)、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云社联〔2019〕34号)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