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天人合一”理念对高职学生环保教育的启示

2020-02-22 23:07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仁爱专业课程

易 滢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2019年职教扩招100 万,满足了社会人员对于学历的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主要从事公共卫生领域、生产服务领域的第一线岗位,而这些岗位不仅仅是是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状况改善的第一线,而且对于从业人员环境保护素养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几乎没有系统的接触过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意识较低,环境道德意识相对淡薄,如何切实的提高高职学生的环保素养,强化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它的实质是一个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又被自然所改造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它将人对于“天”的感知、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以及人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从先秦至今,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理念都有着新的诠释,但其核心思想却从未变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尊重自然

《周易》有言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与地最大的德行,是为万物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让所有的生命都能各得其所,安身立命。因此对于人来说,首先必须感激和感恩天地的这份恩德。《道德经》有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人与地、天、道的关系之中,人居最末,人应该敬畏天地,敬畏自然。”他主张“万物尊道而贵德”儒家学说中孔子也曾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也就是说不懂得了解和感恩自然的话,也就成就不了君子的德行。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环保理念中,在人处理天与地,处理自然的关系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会敬畏和尊重自然,这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先决条件,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

(二)仁爱万物

“仁”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核心理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仁”是人对于自身的自我要求。要成为“仁者”,必须要学会爱“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人类,还包括了世间万物。孟子则提出了“仁爱万物”的理念。“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作为一名真正的君子,他的仁爱不应该是小爱,而要是大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才是一名君子应有的行径。“仁爱万物”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环保理念中,人对待万物的基本态度,其具体的表现在于当万物受到伤害之时,人皆有侧隐之心。这种侧隐之心不仅仅来自于人类对于自然万物规律遭到违背和自然生命遭到破坏的惋惜,更来自于人对于自然的归属感,众生平等,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三)善用自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中的这句话表示当人正确的遵循了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规律的时候,为人处事就不会出错。在明了自然之道之后,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个道理,并且因此而受益。懂得自然规律,乐于顺应,也就会无所忧愁。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了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运用自然规律去改善自已的生存环境,并且将这种行为当作了圣人自我修行的重要条件。“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的德性,一定要于天地的德相契合,要与自然的规律相契合。原有的自然规律是不能去违背的。

(四)保护自然

对于自然资源的取用态度,古人一直强调的是取之以时、取用有度。“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心怀仁爱,取用有度,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是一种最大的保护。《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过度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则会导致人类再无资源可用。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来说,最好的方式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继发展。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环保理念中,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是极为看重的,“天人合一”,它体现的是一种共生的理念,正如孟子所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万物都有消长之时,要想资源能够源源不断的资源,能够和人类的进步共同发展,就必须要对自然进行养护、做到取用有度。

二、“天人合一”的理念对高职学生环境教育的启示

在中国的古代的教育中,“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是古人德行的一种修行。在当代的高职环境教育过程中,要想融入“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应普及环境教育课程

环境教育不应该是针对某一部分人、某一部分专业的教育,而应该是全民性的教育,基本性的教育。因此在完善高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将环境教育因素纳入课程开设范围。对于某些与环境工作相关的专业,如旅游、食品安全等可将环境教育开设成为专业课程,其它专业如教育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等则可以将环境教育开设成为专业基础课或是公共课程,只有加强对于环境教育类课程的重视,才能强化全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专业课程内容中融合“天人合一”的环保思想

对于开设了环境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同现代环保理论相合,将古人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尊重与现代的德育思想相结合,专业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古人的做法与案例,并与今人的做法进行对比分析,由古及今,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

对于未开设环境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可以在一些公共基础课如语文、思政、自然科学等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传承最为深远的一种思想,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家学说,“天人合一”的核心观点一直没有变过。尊重自然,仁爱万物,取之有时,取用有度,这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极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与个人的修养、个人的道德培育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传统文化活动中宣传“天人合一”的环保主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很多高职院校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或是在其它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宣传“天人合一”的环保主题,策划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的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环保题材与概念, 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还能够将传统“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推广的更加深远。

(五)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天人合一”的环保体验

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同样可以融入“天人合一”的环保体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在学校每年举办的各类校园环境建设活动如植树节、全员卫生打扫、不用一次筷子等活动中,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天人合一的环保体验,让学生试着自已种植一棵树,并写观察日记,学会尊重生命;让学生通过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来收集一次性筷子,学会节约资源。只有经过了生活中的体验,学生才能更深的领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三、结语

随着近现代工业和科技的蓬勃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变生存环境的能力空前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环,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新的挑战。臭氧层空洞的扩大、北极冰川的融化、沙尘暴的频发,新型病毒的肆虐无一不在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出现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须从根源上去找寻原因,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度去进行自我审视,从古人的智慧中去汲取营养。高职学生做为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更是要懂得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融入自已的职业品德和职业素养,更好的为国家这社会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仁爱专业课程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