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人观”理念与“人的课程”

2020-02-22 23:07蒋己兰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直觉智慧信息

蒋己兰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出人才、出成果”是对大学基本职能的一种简捷表达。大学通过传授知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道德情操,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而这一愿景的达成,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

一、人才培养的“人观”理念:“把自己培养成自己”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比‘教育观’更基本的是‘学生观’,比‘学生观’更基本的是‘人观’。因而“人观”便成为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基石。因为“学生是人,是正在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是人的人,是在获得新生命的生命,大学引导他们更像人,成为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的人,成为更富生命力的人,成为高高大大的人,这是大学的一切命题的演绎出发点。”人才培养的首位要义是对学生的尊重,“第一原则是维护和发展学生作为人的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人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

人才培养不只是一种教育理论的表白,更是一种教育现实的表现。有了“人观”人才培养理念,学生的基本权利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学校就会千方百计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维护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的自由,并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获得自由的机会和条件,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以便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自由,成就更好的自己。

然而,学生的发展光靠良好的人才培养外部环境还不行,说到底还是学生自己的发展,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俗话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的身心发展也是一样,明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也会是不一样的。由于新陈代谢的作用,人在生理上的各种指标数值每天都有所不同。由于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人在心理上也是每天发生变化的。但表面上看,人还是那个人,“自己仍然还是那个自己,更健旺的自己或者更衰老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教育是“源于人、基于人、为了人的,是以人为出发点、由人演绎出来、以人为归宿的。”这句话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存在与发生的根源在于人不仅具有一种潜在的智慧和才能,而且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二是教育展开方式的基本依据在于人具有反身性,可以自己作用于自己,亦即用自己的意志和意识作用于自己。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论证过的,他们说: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所以,张楚廷教授认为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公理,他把这条公理命名为“教育的反身公理”,指的是“人是通过自我对象化、对象自我化来能动地开发自己潜能的。”因而教育可以让“明天的自己更完善、更智慧、更高大,却还是他自己,把今天和明天连在一起的自己。”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清清楚楚地搞明白: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在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基础上不断前进的,或者说是沿着自己本身已有的起点前进的,并不是在别人的起点或基础上前进的。教育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最能代表学生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从而“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灵魂的工程师,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

马克思曾经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它们自己就是怎样的。”所以,学生自己表现出来的生活就是他们自身的真实写照。从学生身上,可以读出教育他们的教授神采,可以感受到学校的学术氛围,可以领会到学校的隐性文化,更可以感悟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通过学校教育,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不仅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发展,成长为自己心中理想的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还会远吗?

二、“人的课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让人才培养走向更美好

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学校所提供的课程来提供教育。课程的教与学都属人为,谓之曰“人的课程”。“人的课程”闪耀着思想和智慧,叙说着故事和真理,教育者不是冷漠地进行说教,而是与受教育者在平等的精神世界里畅快交流,自由生长,共同发展,教学相长。“人的课程”所标示的“不仅是人在课程中,更重要的是课程在人中”,能够实现从一个自然人到更聪明、更高大、更丰富、更高尚、更智慧的人之间的顺利过渡,这是它的使命所在。换言之,“人的课程”就是要使人实现“从无知到智慧的过渡,从缺乏到充足的过渡,从缺陷到完善的过渡,用希腊人的说法,就是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渡。”“人的课程”“不仅只有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也可成为亲近人的课程、靠近人的课程,成为人的课程。”“人的课程”培养人的精神品质,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让人更成其为人。不仅有利于打造生态课堂,而且有助于成全自由教育,实现美好教学,达成人才培养目的。这种“从人自身出发而演绎出来的关于人的课程”从信息、兴趣、直觉、质疑、智慧等五个方面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的课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关注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基本使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亦即传递知识,教书育人,进行人才培养。诚然,教师传递的是知识,却也不只是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是各种各样的信息,既有明示的,也有隐喻的,但信息却不一定都具有知识形态,有些信息甚至只能捕捉,稍纵即逝。对学生捕捉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较高教学能力的体现。

“人的课程”特别关注信息与知识、教师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给学生接收、处理和生成各种信息的能力,亦即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能力的培养。“信息的地位体现了教学的本体性。一切美好的课程观念从这里开始,一切优良的课程设计从这里展开……信息的选用、处理、加工,也就成了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之一。”知识是有限的,但信息是无限的。“知识是信息,但信息不只是知识。”作为知识形态的信息从理论角度来说是有限的,但给人的感觉也是无限的,信息是宽于知识的。信息既存在于显性的自然课程、社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学科知识之中,又存在于隐性的校园文化当中,具有“泛知识性”。

教师与学生打交道,不仅可以通过课程来进行知识形态上的信息授受,更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态度、情感、信仰、志向、意气等精神层面的信息进行心灵沟通,使其心驰神往。学生心中的好教师,很可能就是那些传递给学生最多信息的教师。这些信息,远不只是知识形态的信息,更有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包括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教师的人格魅力、品行修养、风度气派、言谈举止,以及对学生的无限情谊与期待等,都会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二)“人的课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意志磨练,更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之母。也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说明,兴趣对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兴趣在感性之列,但也与理性有关。”有些兴趣是天生的,比如人天生好玩。有些兴趣是后天培养的,比如琴棋书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要想使学生发展得更完整、更完善、更完美,教师就要竭尽所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课程”深刻领会到兴趣培养对于学生成长的独特魅力,兴趣是先于意志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失败,甚至会有艰难险阻,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做支撑,需要持之以恒。光有兴趣,没有意志,有可能会是昙花一现,遇到困难就会功亏一篑。光有意志,没有兴趣,坚持一下,味同嚼蜡,是很难想象可以达到成功彼岸的。如果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坚持下去,甚至有可能会进入到一种如醉如痴的忘我境界,品尝学习乐趣,享受成功喜悦。在成功道路上,又会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引领自己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三)“人的课程”不只是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更关注学生直觉能力的培养

“人的课程”不仅自身逻辑体系严密,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更是特别关注学生直觉能力的培养。直觉的字面意思就是“直接觉察”,靠的是“人的第六感”,因而“已超越了感性”,具有“整体性”“迅捷性”“偶然性”“易逝性”“创造性”等特征。如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多依靠逻辑的话,那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则更多依靠直觉,直觉更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就创造而言,逻辑不过是小买卖,直觉的价值高很多,大创造源于直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相对于讲究因果关系的逻辑而言,直觉的作用更大,直觉重于逻辑。顿悟和灵感都属于直觉的范畴,偶然的类比、想象、联想、幻想也都没有规律可循,不是按照因果、计划等安排出来的,都需要来自心灵的直觉。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都要珍惜和培养学生的直觉,培养学生的感性、灵性、悟性和知性。让学生知晓直觉的意义和价值,直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要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催生直觉。一旦直觉来临,就要不失时机的抓住它,及时记下瞬间涌现的灵感或者顿悟,并且不断培育,点燃思想的火花。正如作家把灵感即刻变成文字、钢琴家把灵感立即谱成乐曲、画家将灵感即时挥笔作画一样,只有第一时间记下灵感或者顿悟,才能转化成创造力,否则直觉就会飞逝而过。

(四)“人的课程”要求学生不能止于聆听,更要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

“人的课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仅要虚心聆听,还要学会倾听,这是做学问的前提和基础。但不能止于聆听,更要学会质疑,质疑甚于聆听,质疑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催化剂与助推器。

质疑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发问,而问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孩子从小就知道问“十万个为什么?”越是爱问、会问、善问的孩子,思维越活跃,成长得就越好。同理,学生做学问的过程就是学着问问题的过程,学会提问、发问、设问、探问、反问、追问、询问、辩问。问得越多、越好,学习得就越深、越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伴随“人的课程”全过程的关键词应该是“人和问”。好教师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引导学生质疑,“能引导学生常问、多问的老师是好老师,能引导学生爱问、会问的老师是更好的老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问倒而挂在黑板上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聪明的人常问,智慧的人善问,天才的人能够石破天惊,一问惊天下。”人在问着,问着的人。问使人变得聪明,问使人变得智慧。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环环相扣,妙趣横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人的课程”不仅让学生变得聪明,更能够引领学生走向智慧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的课程”能够使人变得更智慧,智慧高于聪明。有些人智商很高,俗称“天资聪颖”,但聪明常常是天赋的。有些人智商不是很高,但情商、财商等都较高,同样可以走向智慧,成就非凡人生。一般来说,聪明的人有可能更容易走向智慧。人的智慧既与天资有关,又与后天因素有关,智慧是可以生成的,“人是可以在后天走向智慧的”。智慧包含了形而上的思考,偏重于结果,与信息、兴趣、直觉、质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慧意味着“拥有更大的信息量,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又习惯于询问、质疑和批判,珍惜和培养直觉能力。”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走向智慧人生。“智慧可分为知性智慧、道德智慧和审美智慧,即善于真、善于善、善于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生成智慧是“人的课程”的至高追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性智慧,让学生善于求知、求真,获取一定的知识总量。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使其善于求善、行善,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水平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智慧,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直觉智慧信息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