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视域下的克阿精神

2020-02-22 23:07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外语系延安大学布里

赵 莎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布里几德·克阿(1909.9.9-2007.6.1),美籍爱尔兰人,英美文学博士、延安大学终身教授。1986年2月至1990 年12 月在延安大学外语系任教,虽然只有短短五年,却为延安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办学条件的改善和陕北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她恪尽职守、热爱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出资捐物、倾注全心的奉献精神,以校为家、精心谋求其发展的主人翁精神,超越国界、和平友好的国际主义精神,在延安大学档案中留下深深的印迹。

一、敬业精神:精勤于业,成绩斐然

布里几德·克阿出生于美国纽约,早年在美国纽约州和费城任教。1947年,只身一人来到二战后一片废墟的日本东京,创办7 所大学、中学和小学,筹款修建二战后东京第一座楼房,先后在东京大学、筑波大学、圣心女子大学任教。1970年起,相继赴台湾、肯尼亚、香港、尼加拉瓜、印度尼西亚等地任教。1978年,到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是1949年以来第一个叩开中国大门的美籍教授。在50 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她不远万里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毕生热爱的教育事业。

1984年,延安大学外语系刚刚成立,全系有教师15人,除2名讲师外,其余都是青年助教,既要承担本系的专业课,又要承担全校公共英语课的教学,师资培训亟待解决。学校想送他们出去脱产进修,繁重的教学任务又不允许,根据延安大学“七五”发展规划,外语系在1988年将由专科改为本科,以适应陕北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尽快提高现有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刻不容缓的事,学校急需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来校讲学并给与引导。

得知布里几德·克阿女士一直关注着中国广大农村的变化和发展而且希望来到中国工作的消息,延安大学外语系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写信联系,她立即回电表示愿意前来。布里几德·克阿后来回忆说:“接到延安大学的来信,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中国一直讲现代化靠农村,而不是靠城市,我对中国农村的情况不了解,所以想到延安来。”

1986年,陕西省高等教育局同意延安大学聘请美籍教师布里几德·克阿女士作为一般外教来陕任教一年,聘期为1986年3月1日至1987年2月1日,月工资为 550 元。这样,1986 年 2 月 27 日,布里几德·克阿在76 岁高龄时第二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踏入延安——一片历史光荣又现实贫困的革命圣地,踏进延安大学——一所遥远而偏僻的山区学校,成为延安大学第一个从西方世界来讲学的,也是当时唯一的外国人。

布里几德·克阿对工作是积极热忱的,无论在哪里她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并对此怀着深切的兴趣。她一到学校就开始上课,延安大学档案馆藏1986-1987学年度第二学期的课程表中有准确的安排。她每周担任5 个课头,12 学时的教学任务:1984 级写作 4 节、英美文学 2 节,1985 级泛读 2节、会话2 节、写作2 节。此外,老师们也会在晚上到她的房间听文学和法语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她教的是全系师生。虽然教学条件非常艰苦而且任务重,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教学热情,她仍然抱着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总是提前一周备好课,认真书写教案,从不因有50 年教龄而草率马虎,作业也是全批全改,教学既细致入微又高效有趣,对待学生总是严格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不论何种原因缺考都要记零分,就连平日不按时交作业和互相照抄作业也记零分。布里几德·克阿授课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同,她总是从历史文化背景入手,讲到语法习惯和语言使用习俗,再延伸至做人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诙谐幽默,她不要求学生静坐倾听,而是鼓励同学们和她争论,她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有受益终身的思想品格。

鉴于布里几德·克阿业务水平高,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协商征得本人同意由学校申请,高教局于1986年11月16日批准延安大学延聘布里几德·克阿女士,聘期从1987年2月1日至1987年8月31日,月工资为550元。在此之后,学校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下还延聘过四次,聘任时间分别为1987年9月至1988年10月、1988年11月1日至1989年10月31日、1989 年 11 月至 1990 年 10 月、1990 年 10 月 1 日至1991年10月30日。不同之处是她不再是一般外教,转而享受外国文教专家待遇,1987年9月起月工资为900元人民币,1988年11月起月工资为1200元人民币。非常遗憾的是,因视力原因,布里几德·克阿教授于1990年12月19日结束了延安大学的五年任教生涯,离开延安,取道北京返回日本东京定居。

结束任教并未斩断布里几德·克阿与延安大学的情缘,强烈的责任心驱使她时时刻刻难以忘记自己的事业。自1990 年12 月聘期结束直至2002 年5月,她几乎每年都要回延安大学一次。据《延安大学报》报道:1992 年、1997 年、2002 年布里几德·克阿教授在83岁、88岁、93岁高龄都有重访延安大学的记录。仅 1992 年分别在 3 月、5 月、10 月有过到访,一年之内多达三次,在10月到访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指出这是自1986 年以来她的第十五次延大之行,这是一个并不少的数字。除短暂来访,在外语教学的需要和布里几德·克阿本人身体状况许可下,她还会来延安短期讲学。每次重访她都是在繁忙中度过的,在到达学校后第二天便开始投入紧张的工作:了解外语系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时间安排以及教师的情况,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仔细检查外语系教师办公室、电教室、资料室和小礼堂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到外语资料室,帮助资料员将自己从日本寄来的图书资料编目上架;她尤其关心外语系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举行关于教学法理论教育的讲座,甚至在1997 年88 岁高龄时亲自为学校FESL在职研究生班授课4个星期,共计32学时。

布里几德·克阿矢志不渝地为提高外语系的教学质量辛勤耕耘、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累累硕果与敬业精神得到学校、省级部门乃至国家的肯定,为她带来荣誉。

自1986年布里几德·克阿应聘到延安大学外语系任教,因其教学成果显著,连续三年荣获延安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1987 年1 月14 日,被延安大学聘请为名誉教授,1988 年 9 月 9 日,被评为“陕西省一九八八年度外籍优秀教师”,1988年9月30日,获得国务院“友谊奖”。

二、奉献精神:持久捐物 筹资建楼

布里几德·克阿女士对延安大学有一种特殊的厚爱,在这份爱心的召唤下,她竭力投身于学校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的改善,把建设延安大学当成一项事业来完成,倾自己所能极大限度地奉献于外语系。

1986年,布里几德·克阿女士初到学校时,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大学环境恶劣,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的“教室”大多是从黄土山上开辟出来的窑洞,或者是用面砖和砂浆略加改进的窑洞,学校没有用英文编写成的全本教材及现代化的语言教学设施,只有一些复印的书页,而且质量很糟糕。布里几德·克阿用自己的外汇从日本买回一台价值3万多元的日产理光FT—4060 型复印机,赠送给外语系用来复印教材,她还赠送一套价值两千元的《大英百科全书》供老师学生使用,并不断赠送其他书籍资料和教学录像带,甚至将一辆自用的“丰田牌”小轿车也捐赠给学校。

正在努力奋斗中的延安大学需要扶持,要改善办学条件,需要设备、书籍、教学楼,布里几德·克阿对学校建设有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义举,就是个人集资80万元修建外语教学楼。

外语教学楼的修建缘起于1987年,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李滔访问延安大学,布里几德·克阿就外语系的建设问题提出:鉴于延安大学地位重要,办学条件尚差,她愿意给延安大学捐赠二十万美元修建一座外语教学楼,因资金有限,希望中方有关上级部门予以支持,陪投一半资金。1987年8月6日,李滔先生复信布里几德·克阿,林季周副省长和高教局局长张克忍先生已答应积极研办她提出的建议,因延安大学的经费由陕西省支付,关于集资建设延安大学外语系之事,请陕西省筹集一半资金。

1988年6月22日,陕西省高教局副局长戴居仁复信布里几德·克阿:关于在延安大学共同修建外语教学楼问题,陕西省高教局负担的80万元投资已全部落实,待布里几德·克阿女士的赠款正式转入中国银行和外语教学楼设计图交付后,即可组织实施,届时按工程进度拨款。

布里几德·克阿女士为筹集80 万元资金,在暑假时专程回到日本和美国去筹款,因日本到美国的航班延误,到达美国已是晚上,尽管非常疲惫,她也顾不上休息,赴约商谈筹资之事,她还撰文香港《大公报》呼吁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延安大学的建设,正是她的四处奔走、不畏艰辛促成了外语教学楼的早日建成。

1988年8月26日,外语教学楼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经省高教局审批后决定在1988年9月22日即延安大学建校50周年庆典时举行奠基仪式。

1990 年 3 月 31 日,外语教学楼竣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据中国新闻社报导“由外国人捐建教学大楼,在偏僻的延安地区尚属首次”,落成的外语教学楼总建筑面积近3000 平方米,其中教室12个28间,语言实验室、听音室、控制室、录音室、计算机房、卫星接收室、编辑创作室、阅览室、教员休息室等用房44间,办公用房15间,另外还有一个可容纳240多人的阶梯教室。楼内全部教学设备是由美国塔玛基金会,日本东芝公司、索尼公司等组织和内山孝子、岛田一男等5位国际友人和布里几德·克阿女士的学生捐赠。技术性能属19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此楼的落成是延安大学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通过典礼仪式,扩大了延安大学的对外影响,为进一步搞好开放办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校环境不断改善中,布里几德·克阿女士寄语外语系的学生“要认真学习,发展家乡,为中国做出贡献,同时,开阔眼界,理解其他国家,热爱世界人民,为世界做贡献,使外语教学楼成为和平友谊的使者和象征。”

延安大学是布里几德·克阿女士从事教育生涯的最后一站,她曾说过“陕北和延安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为这里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才能体现我对中国的热爱”,她一直在激情洋溢地奉献着,她对学校的关怀和支持令人感奋,她身体力行地教育延安大学的学生怀着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奉献——身居此地,心想全球。

三、主人翁精神:资助留学,感召义教

延安大学当时是地处中国西部陕北黄土高原上延安地区唯一的一所省属大学,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在陕西省内农村学校担任中学教师,而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教育,延安大学一旦培养出训练有素的教师,便会使缺乏精力的广大农村活跃起来,提高处于休眠状态的山区的教育水平,所以说,延安大学是陕北的希望。

把延安大学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大学,使培养出的教师转过来帮助提高缺乏生机的整个农村的地位是陕北人民的梦想,是延安大学领导、老师和学生的梦想,也是布里几德·克阿的梦想。她曾在1988年9月30日代表在陕外籍专家、教师参加国务院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9周年国庆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亲切接见,座谈会上克阿教授无比骄傲地发言说:“我正经营着中国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青年人的智力,培养青年人的智力将会使中国变得伟大!”

为培养出训练有素的教师,尽快提高外语系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布里几德·克阿在1987 年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李滔访问延安大学时提出两条建议,后来在李滔先生复信中得到回应:第一,从延安大学英语系抽调五名应届毕业生由布里几德·克阿女士单独开班,教授一年发给大学本科文凭,留校任教,再选其中1-2名由她送到国外学习,学成后回校任教。李滔先生向林季周副省长和高教局局长张克忍转达她的建议后,二位均表示同意。第二,请西安外语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为延安大学免费或半费各培养一名外语本科生(学生由延安大学送去)。李滔先生已告北京和上海外语学院,他们完全同意,关于西安外语学院,张克忍局长也同意办理。

在布里几德·克阿教授的倡导下,外语系举办了教师英语进修提高班,开设美国历史、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欣赏、英国历史、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字欣赏、写作、英语语言学等八门课程,主要七门课程均由布里几德·克阿女士一个人讲授,她还特意从日本请来她的学生永锋干女士做她的助手。

在布里几德·克阿执教期间,她还积极奔走在国内外为青年教师争取进修机会。据《延安大学报》报道,她先后选送8名教师和学生赴美国留学。档案中有详细记录得到资助的有三名:外语系教师高登亮、康建晓和八五级学生王北京,他们分别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圣地亚哥大学、西雅图攻读学位,在美学习期间一切费用均由美国诺克亚基金会或者在美就读大学负担。布里几德·克阿还谆谆告诫外出进修的教职工学成之后尽早回校,为延安大学的发展规划和外语系的建设出力献策。资助留学改变的不只是教师或者学生的个人命运,更是延安大学外语系乃至整个陕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前途,他们延续着教育的命脉,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建设埋下火种。

在布里几德·克阿的心里,建设延安大学从来都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信仰,她身处这个大家庭之中,时时刻刻站在展望学校未来的高度思考问题。要弥补文化资源的不足,保障未来稳定的发展是关键,从外界注入新鲜活力同样重要,一个“克阿”是远远不够的,老太太竭尽自己所能,使更多的“克阿”像主人一样热爱着学校。

1991 年3 月25 日,经布里几德·克阿教授牵线搭桥,曾在美国和日本从事过教学工作并在日本广播电台担任新闻评论员和节目主持人的玛格丽特·E·斯特朗姆来延安到外语系正式上课。她面对延安人“热切地渴望学习,努力地工作,决定要改变延安面貌,为他们自己及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的精神,感慨到“我发现这里的人们是不可征服的,人可以改变一切!”。1992 年 9 月 12 日,在已经双目失明的克阿女士情深意重的信任和嘱托中,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主任的刘意青教授到延安大学外语系任兼职教授,为外语系义务讲学、作报告、举办培训班、捐赠图书资料,坚持长达20年之久。

刘意青、玛格丽特·E·斯特朗姆、还有更多的“克阿”致力于培养业务精深、师德良好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延安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他们也关心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奖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或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减缓经济压力,提供长足的发展。2006 年5 月29 日,美籍专家凯伦·赫尔特女士专程来到延安大学讲学并捐资5000美元设立“布里几德·克阿奖学金”,自该奖学金设立以来,外语学院每学年评审一次,评选标准基于学生的成绩、论文发表、文体活动参与,并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共奖励3 名学生(2 名本科生、1名研究生)每人2000元人民币。2012年10月,刘意青教授出资10 万元在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刘意青基金”,用以资助和鼓励在学习中成绩突出的外国语学院学生。这些奖项激励着同学们勤奋学习、知恩感恩、成就自己的事业回报母校和社会,对外语学院的长期建设和延安大学的综合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布里几德·克阿抱着“主人翁”的态度在延安大学奋力拼搏,只为托起明天的希望,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之心,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她默默地奉献着也无意之间为她赢得了“主人”的待遇。1990年12月18日,学校党委书记申沛昌、校长杨永长代表全校师生聘请布里几德·克阿女士为延安大学终身名誉教授。1995 年9 月4 日,陕西省公安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有显著成效的可以发给永久居留资格证件”的规定,决定给与美籍教师布里几德·克阿女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永久居留资格。

四、国际主义精神:跨越国界,永驻延安

布里几德·克阿女士曾说:“我是一位世界公民,世界应该是一个大家庭,血缘、国籍、肤色、语言都无法阻隔我对人类致爱,我要到世界上最贫困、最落后的地方兴办教育,为人类教育事业和文明进步奋斗终身”。她以“顽强的毅力、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引领行动,终身坚守并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在其他国家是这样,在延安大学更是这样。布里几德·克阿在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其教学成果显著,积极捐款捐物、改善延安大学办学条件,为延安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陕北老区培养了数百名外语教师,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她留给延安大学最宝贵的东西是她悠远绵长的精神财富。

1989 年 11 月 28 日,延安大学在延大字(89)第056 号文件号召向美籍专家布里几德·克阿女士学习:“学习她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学习她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学习她极端负责、极端热忱、忘我的工作精神;学习她热爱延大、关心延大建设和发展的主人翁精神;学习她忘我奉献的高尚风格和国际主义精神。”学习布里几德·克阿,就是要把她的精神变为行动,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精心把学生培育成才,为学校乃至国家做出贡献,这种精神教育、启迪、鼓舞着延安大学师生,被亲切地称之为“老太太精神”。时至今日,在每年布里几德·克阿奖学金和刘意青奖学金的颁奖仪式中,学校领导都会号召同学们以她们为榜样,传承她们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的精神,弘扬她们忘我无私、播洒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布里几德·克阿女士的不断感召下,“克阿精神”油然而生,并逐渐扎根于延安大学——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高校的土壤上,教育着这片热土上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激励他们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开拓进取的敬业精神和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克阿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精神、勇于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出奇地一致,正是“延安精神”的写照。

在延安这块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土壤里,曾经培养和造就了无数新中国栋梁,也锤炼了不少外国来访者的国际主义精神,至今殊荣永昭于世界!克阿精神可谓是革命圣地大熔炉神力的又一次见证,她与伟大的“延安精神”相融一体,坚定着无数延大人根植革命圣地,不惧艰辛、勇往直前、忠诚奉献的红色初心。

2007年6月1日,布里几德·克阿女士在日本东京病逝,她的家人尊其生前遗嘱,将其骨灰安葬在延安。2012年9月21日,延安仙鹤岭公墓无偿出资22万元为克阿女士设计的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布里几德·克阿怀着她的国际主义精神,从此永远安居此地,翘首以盼延安大学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外语系延安大学布里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Research on Real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 in Great Gatsby
The Way of Writing an Attractive Cover Letter Through Receptive Aesthetic Theory
Research on Uranium Mining
生态女性主义在霍桑《红字》中的研究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无 题
CriticalRealisminGreatExpectations
西西里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