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夺命地陷如何避免下一次?

2020-02-22 12:23杨智杰
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宁事发事故

杨智杰

2019年12月12日晚9点50分左右,福建省厦门市江头吕厝附近一建设中地铁2 号线缓建口发生地面坍塌。陷落的地面处形成一个巨大窟窿,有两辆小车陷落其中。摄影/本刊记者 李思源

36岁的马超不常坐17路公交车,最近一次等车的经历,却让他命悬一线。

马超的小儿子在位于西宁市老城区的红十字医院住院多日,1月14日是出院的日子。1月13日下午,马超特意从格尔木坐火车赶回西宁,回家洗了澡,换了身衣服,同岳母前往红十字医院看望小儿子。

探望结束,已经是17点多,他下楼走到医院门口的公交站,准备回家。17点36分,车牌为青A60015的17路公交车缓缓进站。马超站在车前门的位置,毫无征兆,车一停,原本平静完整的路面突然裂出一道大口子,他掉进了脚下瞬间塌陷的大坑里。

和马超一同掉下去的,还有周围数十位等车的人、赶来救援的路人以及栽入坑内的公交车。并非所有人都像马超一样幸运地被援救了上来,这场道路塌陷,一共带走了10个人的生命。直到搜救停止,仍有1人没有找到,被宣布为失踪人口。

近十年间,道路坍塌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频繁上演。按照死亡人数分级,西宁此次的地陷可以归为“重大(二级)事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最为严重的一次。而下一次事故,可能随时会来。

脆裂的80平方米大坑

事发地西宁市红十字医院公交站,位于该市老城区的中心地段。

面前的南大街是当地的一条主干道,前些年刚改为双向四车道,连接了青海红十字医院、长城医院、南山路小学和十一中,是当地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之一。

因地陷受伤的人中,有不少是去红十字医院就医或探病的人。事发前一天,西宁区中小学刚放了寒假,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附近的监控画面显示,17点36分,17路公交车停靠站点,多位乘客聚在公交站。突然,车头位置地面坍塌,车头连同车门口的乘客一起陷入其中。路边灯杆瞬间倒下,很快坍塌面积向公交站台方向扩大。

在此之前,马超站在路边,并未察觉到路面有任何异样。一切发生得太快了,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就坠入了坑内。1月14日晚,马超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他甚至比公交车还早一步掉了下去,坑内已经积了不少水,“水管应该是之前就破了,里面都成‘海了。”

从现场的照片可以看出,地下的供水管道断裂,白花花的水向坑内喷涌。流水混着周围的黄土,坑内变成了泥潭。

路面上,人群炸开了锅。几百米开外的人们听到了“轰”的一声,从各个方向跑过来。退役武警孙万红和家人正好经过事发地不远,他听到一声巨响,接着看到车掉了下去。起初他受到惊吓不敢上前,但是看到了一位行人掉下去一半,抓着坑沿喊救命,才反应过来,冲上去开始救人。

很快出现了二次坍塌,孙万红以及周围几个施救者,都坠入了坑里。紧接着,坑内发生燃爆,闪出火光,冒出了浓烟,路面上围观的人们迅速散开。

但坑内的人并没有受到燃爆的威胁。孙万红也听到一声巨响,因为坑很深,在下面影响不大。一位伤者估算,坑大概有8米深。之后官方通报称,事故坍塌面积约80平方米。

掉进坑内的人第一时间开始自救。孙万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周围站着六七个人,他们合力将一名十七八岁的男子和两名小孩从淤泥中拉了出来,之后他组织大家站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十几分钟后,路面上救援人员开始施救,满身泥浆的人们抓住绳子,爬了出来。

在孙万红等人坠入坑内的同时,公交车的另一侧,地面没有二次坍塌,一名交警和众多路人合力,打开公交车车窗,用绳子将乘客拉了出来。附近一家水果店老板陈瑛在旁边目睹了整个过程,“车里的人没多大事,主要是旁边掉下去的人(受伤)。”陈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报道称,当晚,事故公交车被吊出,车内未发现失踪人员。

当天20点45分,西宁市在事发地附近南山路小学的一间教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人失联,13人受伤。但情况要比想象中严重。14日凌晨3点,第二次新闻发布召开,失联人数由 2人上升为10人,15人受伤。

救援在昼夜不停地展开,大部分生还者在事发后1小时内陆续被救起,而几天几夜的搜救,找到的是9名遇难者遗体。

经过88小时的搜救,最后一人仍未找到。西宁消防一线指挥张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名失联者是位女性。

事发近4天后,1月17日上午10点,西宁市“1·13”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决定停止搜救。西宁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停止搜救的原因是,考虑现场地质条件存在发生建筑物倒塌的风险隐患,同时搜救工作已尽最大努力,采取了所有措施。

地陷最终造成了9人遇难,1人失踪,17人受伤。

截至2月2日,距离地陷发生过去20天,官方仍未公布事发原因。

城市地陷高发期

西宁的此次事故,仅仅揭开了地面塌陷这个“城市病”的冰山一角。

从各地披露的新聞可以发现,地陷灾害已经遍及全国各个省市,从沿海到内陆边远地区,从一线大城市到二线、三线中小城市。

深圳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统计,2013~2017年间,深圳市地面塌陷事故的总数,超过1000起。“地面坍塌已经进入了高发期”,深圳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教授级高工雷呈斌说。他曾统计过深圳市2013~2017年地陷发生原因,其中管道破裂造成的事故多达400件,“占50%~60%”。这些管道多修建于改革开放之后,寿命三十四年,如今管道的寿命普遍快要到期。同时,越来越频密的地下工程建设也开始加剧扰动地下管道。

在西宁地陷发生一个多月前,去年12月1日,广州市广州大道北与禺东西路交界处,地铁沙河站施工区出现地面塌陷,3人被困。去年12月12日,厦门市思明区吕厝大转盘附近发生约500平方米的地陷。

2020年1月13日晚间,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体育巷口公交车站路面塌陷现场,消防队员进入陷入大坑的公交车内查看情况。摄影/本刊记者 马铭言

兰州市曾因为连续地陷,频频登上新闻头条。2016年8月23日,兰州市一天“三连塌”。这一年,兰州在三个月内发生了6次地陷,五个月内发生了18次地陷事故。

不仅国内,国外的地陷事故也不断发生。2010年,危地马拉市中心街道塌陷出直径20米、深30米的大坑。2014年3月28日,美国底特律市一个十字路口,一处地面突然塌陷,产生宽约9米、深约4.8米的巨形坑洞。2018年7月28日,俄罗斯西部一个村庄突然出现一个巨型沉洞,洞口直径32米,深度50米。

“相较于以往城市中以自然原因为主导致发生的塌陷,西宁此次的塌陷是最严重的一次,在国内历史上罕见。” 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副总工程师袁家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人数伤亡是衡量地面塌陷灾害影响的主要指标。在袁家余印象中,过去非人为因素导致的道路塌陷,死人的情况较少。他所在的上海,多次道路塌陷都没有人员遇难。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发生在2013年5月20日,深圳市龙岗区华茂工业园道路塌陷,致5死1伤。

从这一年起,袁家余开始系统性地研究城市地面塌陷。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近10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建投资快速增长,城市地质及道路承载能力不足等原因,地面塌陷在国内一些大中型城市频频发生。

地面塌陷主要有兩大类,或由自然因素为主引发,或由人为活动为主引发。袁家余推断,西宁此次的地陷,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为主造成。

袁家余解释,以自然因素为主引发的地陷是指,周围一般没有基坑、地铁等大规模施工的人为活动,在不利地质条件下,因城市排水管道老化、老旧人防年久失修等形成地下水土流失,在上水管爆裂、地面超载、暴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水土流失加剧,引发地面瞬间坍塌。

西宁尤为典型。西宁乃至青海地区多湿陷性黄土,这种土壤干燥时强度高,遇水就会变成稀泥。一旦通道出现缝隙,水土容易流失,形成地下空洞。

西北的兰州、西宁等城市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年间修建了不少人防隧道。“人防可能成为水土流失的通道”,袁家余推断。

人防工事年久失修导致坍塌,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高级工程师姚学虎曾分析,这在北方尤为明显。哈尔滨曾在20天内发生了9起地面塌陷事故。哈尔滨市建委、供排水公司、人防办等部门负责人介绍,早年人防工程可能留有隐患。近年来,郑州、兰州等地都曾出现过由于人防坍塌,致路面出现深坑。

西宁地陷事发地附近,的确有一条人防隧道。西宁市一位权威的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该隧道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是位置并非在坍塌点正下方,而是位于西侧约9米的地方,近20米深。他介绍,坍塌后,事故点西北侧的人防隧道出现了塌方,探测人员在洞里发现淤泥,在附近找到了红色电缆皮,“应该是电缆井掉下去,斜穿将防空洞砸破”。

当地政府也曾将搜救和事故原因排查的方向指向了人防隧道。事发后,西宁市政府曾组织专业人员进入防空洞搜救,但是未能找到最后一名失联者。《中国新闻周刊》曾在走访时发现,在事发点西北侧的一个家属楼内有一处防空洞入口,聚集了多位救援人员,另有携带专业设备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

上述知情人士称,2019年8月和10月,官方都对事发附近的人防隧道进行过检查,没有发现渗水。不过他强调,目前尚不能确定人防隧道塌方与路面塌陷有关,此次路面塌陷的具体原因,仍需专家分析和官方发布。

刘会忠注意到,目前国内面对此类问题,大都是应急式处理,这解决不了问题。他建议,应该学习和借鉴日本的经验,“要进行定期、常规性的巡查,对重点地区、重点道路,像地铁沿线、供排水管线走向的道路进行重点探测和检测。”

地下管道会是这次事故的元凶吗?多位现场目击者和坠入坑内的伤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坑内供水管道断裂,大量水流从管道涌出。刘会忠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他曾推断,视频中的水管是供水管道,管线老化、泄漏引起土壤流失并形成空洞,或为造成此次西宁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

但西宁市供水集团总工程师周敏对媒体回应,画面中显示喷水的水管,是被掉下去的公交车瞬间砸断,而不是此前断裂的。塌陷前是否存在水管泄漏的情况,仍在排查中。

不过,《中国新闻周刊》在走访周围商铺和住户时了解到,在地面坍塌前的15~20分钟,事发公交站北侧马路对面的4家商铺停水了。其中3位店铺老板都提到,从1月13日早开始,店里的自来水水流变得比平日小。还有3位附近住户记得,2019年夏天,距事发公交站几米远的路段,曾因维修地下水管而被挖开过。

刘会忠分析,越来越密集的人类地下活动是造成地面塌陷的另一个因素。地铁、深基坑施工等,都可能扰动排水管道,出现缺陷,为管道周围的水土流失提供通道,形成地下空洞,引发地陷。

2019年8月28日,杭州建国北路和体育场路交叉路口路面出现塌陷事故。目前事故原因已经初步查明,是地铁5号线联络通道施工发生渗漏水,导致该路段路面坍塌,伴随部分燃气泄漏。

近期发生的广州和厦门两次地陷事故,地铁建设也都是主要原因。

在广州地陷41天后,3名失联人员才全部找到,均已遇难。造成事故的原因仍未公开,有专家判断,地铁建设工程在开挖过程中,如果对地质的情况了解得不够清楚,尤其是地下工程的支护工程做得不够完善,容易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地面的塌陷。

厦门地陷的专家组则已经得出结论,吕厝路口地铁1号线和2号线外的配套物业开发项目地面塌陷,事故主要原因为该项目施工过程中临时格构立柱承重超负荷,导致失稳,造成局部顶板瞬间坍塌。

深圳经验如何复制?

1月22日,西宁地陷事故发生9天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往现场视察,他提到,各地要认真排查整治城市公共设施安全隐患,解决好歷史积累的问题,确保新建工程质量。城市建设既要“面子”又要“里子”,地上要建好,地下设施也要建好。

但防范地面塌陷,并非一件易事。“排水管道缺陷引起的水土流失,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偶然性等特点,市政部门日常监护巡视难以察觉。自然因素形成的地面塌陷,地域分布广,隐患区域范围大。”袁家余分析,与此同时,人类活动不断,都决定了地面塌陷灾害会长期呈高发态势。

刘会忠注意到,目前国内面对此类问题,大都是应急式处理,这解决不了问题。他建议,应该学习和借鉴日本的经验,“要进行定期、常规性的巡查,对重点地区、重点道路,像地铁沿线、供排水管线走向的道路进行重点探测和检测。”

目前,排查地下空洞,常见的做法是车载雷达检测车探测。袁家余看来,虽然车载雷达探测深度有限,仅有3米左右,但是相对来讲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

这也是目前日本、美国等通用的一种检测方式。《新京报》报道,雷达探测作为道路养护管理的一环,已经在日本实行近20年。目前东京都管理的重点路线,都有专门公司,定期检测。一旦找到了地下空洞,道路管理部门将按照空洞大小和危险程度实施加固工程,在发生塌陷前完成对策。下水道管理部门也会同时检查水管状态,会向道路管理部门提出维修意见。

袁家余认为,在众多国内的城市中,深圳的经验值得借鉴。

2013年以来,深圳地面塌陷频发,平均每年的坍塌事故超过200起,管道问题、地下工程施工、工程质量等是主要的事故原因。

2013年5月横岗华茂工业园路面塌陷事故,导致5人死亡,1人受伤。这次事故后,深圳市设立了专职机构——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时任深圳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牵头各部门,组织地面塌陷防治工作。2014年,又出台《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暂定三年,每年拨8亿元用于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随后又接连颁布地下管线管理、地面坍塌应急处理等多个文件。

“首先成立了市级层面的领导小组,政府高度重视;其次,有专项资金投入。”雷呈斌曾担任过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他如此总结深圳的经验。

从2013年起,深圳花了两三年的时间,集中对排水管道进行排查,发现了两万多个隐患并进行治理。同时,通过雷达对地下空洞进行探测,发现了空洞两千多个,分批进行治理。雷呈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深圳已经做到了常态化排查,在深圳市地防办的牵头下,以水务局为主的相关单位每年排查全市官网的20%,5年排查一轮。而按照国家的标准,每年只需要排查5%。

“近两年,深圳地陷发灾仍是高发期,发灾数没有下降。只不过我们通过排查,群死群伤的大规模事故下降。同时,深圳有专门的应急机构,通过多次宣传培训和演练,遇到事故时,积累了更多的应对经验。” 雷呈斌坦言,尽管如此,小事故没办法杜绝,不可能把老旧的管网全部换完,地铁还是要修,人类活动不停,不发生坍塌是不可能的。

深圳模式得益于政府的财力,并非所有城市可以比拟。2017年,甘肃兰州为应对道路塌陷,计划投入5400万元,对市内全部道路、城市广场、桥梁进行检测,排查地下空洞等病害。

西宁地陷发生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有意愿派专家去现场提供技术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袁家余有些遗憾,在他看来,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介入,可以帮助尽快查明原因。上海某地面坍塌灾害,他和团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和区政府合作,快速查明事故原因,对坍塌点以外的隐患处采取预防措施。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地质研究者看来,当下,各地政府对地面坍塌的关注仍然很少,“国内的塌陷,真正是从2009年以后开始多了起来,因城市建设、道路荷载等共同原因造成,以后还会有类似的事故。”

这背后,则是过去多年中国城市建设中,对地下空间安全隐患的忽视。随着城市化发展,地面塌陷事故频频发生。

“最要紧的,通过血的教训,引起各级政府重视,投入资金。”在雷呈斌看来,“这就像城市生了病,就得给它治疗。”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马超、陈瑛是化名)

猜你喜欢
西宁事发事故
学中文
废弃泄漏事故
夏季旅行中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