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芦笙舞 民族团结情

2020-02-22 07:10刘振中
三月三 2020年6期
关键词:芦笙柳州市柳州

刘振中

四十年前,梁友光从遥远的安陲苗乡辗转来到柳州市里工作的时候,芦笙对大多数市民来说,只是一种存在于偏僻山区、带有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乐器。如今,芦笙伴舞已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悠扬低沉的乐音在节日和庆典的各个场合响起。

桂黔交界的融水、三江等地,芦笙是在苗年坡会、红瑶兰家节、壮族三月三、侗族月也等民族节庆中传统保留活动的常用乐器,也是壮、汉、瑶、苗、侗、水族等當地世居民族为数不多共同的民族乐器,更是各族群众交流感情、表达心情、传递祝福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苗族芦笙吹奏,按每堂围成一个个圆圈,乐手们围绕大芦笙,舞动着中芦笙、小芦笙进两步、退一步,有节奏地边吹边摆舞,大、中、小芦笙齐声轰动。抑扬之间,既有“呜嘤呜嘤”的娓娓动听,又有“嗒嗒隆隆”的低沉沧桑。

侗族的芦笙舞,大家演奏前齐声高呼“喊啦——呼”,男乐手手把芦笙,跺地、蹲摆、腾跃,与盛装的侗妹们恬静、舒展、自如的舞姿默契配合。一曲多伦合奏,将天地汇成巨型的交响舞曲,老少辈就在这天籁里交换着彼此的情感,血脉在这固定化的仪式中接续相传。

芦笙是带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图腾,瑶、苗、侗等各族群众生在大山、长在大山,耳濡目染接受芦笙吹奏的熏陶,习惯了用芦笙伴舞寄托和表达亲情,无论走到哪里生活,都忘不了幼时的乡音。哪里有乡寨,哪里就有芦笙;哪里吹响芦笙,哪里就有了乡情。

以往,芦笙歌扎根在万重深山里,活跃在偏远村寨中,城市居民只有到融水、三江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更远的贵州才能见识到这一民族音舞。20世纪90年代,为缓解思乡之情和联络同乡,梁友光在柳州市组织起了第一个市内芦笙队。但因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经济欠发达造成的相对贫困,以及交通不便带来的闭塞,芦笙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当时的城市所接受。

芦笙队刚组建时,没有固定的练习场地,只能在社区、广场、大桥底等地方组织吹奏芦笙。芦笙队缺乏固定经费来源,成员大多是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群众,有时因工作时间冲突,影响到队伍的稳定性。芦笙队第一次组建期间,有50多名队员相继退出,坚持下来的也只有梁友光和另外一名队员。

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芦笙印象”时,梁友光回忆起了17岁时到相邻的安太乡打同年的情景。苗族打同年习俗,是以一个寨子为单位,集体到邻寨访问做客的交流活动,是加深村寨之间、村民之间和谐友谊的重要活动,这其中芦笙是必备的媒介和主角。

进入另外一个寨子打同年,客寨要在寨前芦笙合奏三次,待主寨的芦笙队同样回应三次迎宾曲,伴随一番歌唱后,客寨方可过寨门。进入主寨后,第一个到达的地方是芦笙坪,客寨先吹奏三曲芦笙,接着,主客双方便开始进行芦笙比赛。邻寨之间经年的积怨纠纷,就在这芦笙音舞与美酒之中逐渐弥合消融。

芦笙轰鸣那一刻,梁友光意识到,大苗山有自己独特的文明符号,芦笙合奏不仅是苗寨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更是传递合作、团结友爱不可或缺的媒介,自己作为苗族子孙,继承好、传递好这一传统技艺义不容辞。

这些年来,梁友光和柳州市芦笙协会坚持无偿办会,坚持以笙会友、以笙传情,平时苗、侗、瑶、壮、汉族队员一起练习,队与队之间开展打同年联谊活动;定期举办芦笙协会年会和苗年活动,邀请融水、三江等县及邻省的芦笙队,以及其他民族文艺团体一同参加;组织参加政府公益性演出,到民族地区和定点捐助的村屯进行慰问和联谊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2008年秋,“居柳安陲民族芦笙队”重新组织,到2011年柳州市芦笙协会成立时,柳州市区已经建有5支芦笙队。至今,柳州市芦笙协会已拥有30支队伍,芦笙踩堂的足迹遍及南宁、贺州、来宾以及区外的广东佛山、香港等地。

如今,在柳州这座城市,不少街道社区利用节日、党建活动开展芦笙吹奏表演,不少企业开始将芦笙音舞纳入企业文化,不少学校将芦笙乐器纳入校本课程。为了能得到相对“专业”的指导,社区、企业、学校争相邀请芦笙队到现场教学,忙的时候,一天赶3- 5堂芦笙是芦笙队员的工作常态,居民们也很喜欢看芦笙表演,表演结束后久久不愿散去。柳南潭西街道是柳州市最早将芦笙表演列为保留节目的城市社区,“我是通过芦笙了解少数民族的,原来我以为苗族很神秘,不知道他们还有这么优秀的文化表演。”一位居民说,“现在芦笙一吹起来,社区居民就知道有活动了,比微信、电话通知还灵便。”

城市是一座能提供完善社会服务的综合体,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吸引着越来越多外来人口的加入。但不同来源文化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终归要在这片狭窄的地域碰撞、冲突,这其中,能否做到不同文化的融合、包容、并蓄,是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应成为城市走向繁荣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标志,应成为城市和谐的表征。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近年来,柳州这座工业城市为服务城市少数民族,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引路,在促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在大龙潭社区创新山歌讲事的社区协调机制,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及市区10余所中小学建立苗绣、侗族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教学基地,让研习民族技艺成为文化自觉;在柳工、两面针、金嗓子等大型企业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场所,让外来务工人员的民族权益得到制度化保障;采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歌舞剧《风从苗山来》《白莲》、民族音画《八桂大歌》、民族舞蹈诗《侗》、彩调歌舞剧《红瑶梦》、群舞《仫佬仫佬》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文艺大奖。今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柳州召开时,压轴的大戏正是一台民族歌舞实景演出《夜话柳江》。

此外,每年三月三、苗年、侗年、盘王节等民族节日,柳州举办“鱼峰歌圩等你来”全国山歌邀请赛、“千把芦笙闹龙潭·千人多耶唱和谐”等活动,以歌会友、以歌传艺、以歌宣教,与柳州侗族的谐声大歌、瑶族的长鼓舞、壮族的山歌、苗族的芦笙舞一起,共同打造起这座城市鲜明的民族文化品牌,让游客与柳州市民一起感受民族文化的别样风情,共享和谐社会的独特魅力。“鱼峰山下对山歌,雀儿山脚吹芦笙,龙潭公园跳瑶舞,艺术中心看大戏”。各民族文化交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和谐共处的景象在柳州处处呈现。

芦笙吹进城市来,既满足了城市少数民族对乡音乡情的思念,又让城里的居民触摸到民族文化的宏远精深,加深了城市居民与少数民族群众的相互融合、相互接纳,构建起一座民族团结的桥梁,使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以梁友光为代表的柳州市芦笙协会,用具有鲜明色彩的民族文化,为做好少数民族群众与城市搭桥做出了探路式的尝试,促进了少数民族进城人员与城市居民的相互了解、相互接纳。因工作突出,柳州市芦笙协会被自治区表彰为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芦笙最先发源于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但壮、汉、瑶、侗族群众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间文化相互交融,芦笙演奏逐渐演变成了各民族共同的活动和欢庆方式。传统的民族文化历经沧桑,到今天仍展现出惊人的韧劲与张力。矗立在柳州市市民广场的12支芦笙柱可以见证,流经北部苗家侗家瑶家门前的榕江、浔江、苗江、贝江最终交汇,相互聚成柳江,一直流向更为广袤的共有家园。

猜你喜欢
芦笙柳州市柳州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柳州市常见小花紫薇品种的种植、养护
柳州市:坚持问题导向 提高执法成效
柳州老年大学校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