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河回民鼓子秧歌微探

2020-02-22 13:46徐嘉怡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3期
关键词:形态回族

【摘 要】齐鲁大地人杰地灵,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鼓子秧歌历来是山东人民用以自娱的主要艺术形式,其中在白集村出现的由回族群众创作的回民鼓子秧歌更实在汉族鼓子秧歌的基础之上增添了更多的元素变化,为山东鼓子秧歌的发展增添了欣赏的价值,并且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之下,回民鼓子秧歌可以在“不忘初心”的历史观念下又紧随文艺创新的意识,是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范本。

【关键词】回民鼓子秧歌;回族;形态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地,可谓是人杰地灵。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名列前茅的便是山东三大秧歌,其中的鼓子秧歌以其动人心魄、气吞山河的博大气势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象。近年来,随着文化宣传力度的增强,鼓子秧歌越来越成为山东文化创作的“名片”,人们对鼓子秧歌的认识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对于鼓子秧歌中的支系——回民鼓子秧歌,大多外乡人未有耳闻,却在山东商河掀起又一波热潮。

一、鼓子秧歌之乡——山东商河

(一)自然风貌

商河县,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地处于山东省西北部,是济南市的北大门,与济南市区隔黄河相望。因其地处黄河之北,所以气候较为干燥,但是临黄河而居,又在干燥的空气中带有一丝清爽。

过黄河大桥后,商河县的景貌就逐步显现而出。因其尚属于县级市,所以商河县城镇之间距离较远,城市化规模较小,从商河县中心到回民秧歌的聚集地站南村还进过一片農业区,整体上为被经济化时代所侵入,还保持着较为保守的生活方式。

(二)人文之情

山东的“好客之情”是有史以来大家所有目共睹的,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前,我联系到商河县当地的发改委吴书记,吴书记作为当地的政府人员,工作繁杂,千头万绪,但是当我说明来由时,吴书记暂且放下手头工作,为我联系白集村、站南村当地的文化馆,并且为我能调研挖掘家乡文化而感到骄傲。

经过层层的联系我们驱车前往商河县的白集村,这是回族在山东聚居的村落。在白集村当地文化馆的联系下,我见到了专门为我而来的回民鼓子秧歌代表性传承人——白清哲老人。白清哲老人个头不高,却十分的精壮,脸庞较为黑瘦,眼睛深陷,眉骨较高,头戴小白帽,一看便是一位回族老人。老人见我来访查回族鼓子秧歌非常的激动,用不是特别清晰的普通话向我讲述着他所热爱的秧歌,兴起之时就在屋内舞动起来,没有鼓声的伴奏,他便口中铿锵有力的喊着鼓点,动作丝毫没有收到屋内场地以及生活服装的限制。他边跳边向我分析着动作的重难点,突出回民鼓子的独特价值。

二、回民鼓子秧歌历史流变

在对白清哲老人的访谈中我了解到回族鼓子秧歌的发展历程,这是在网络上也难以查询。据白清哲老人说,在明朝永乐年间,白氏祖人自南京随军入鲁,携眷定居商河白集后,为庆祝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根据当地汉族群众的鼓子秧歌加入回族的民族性特点,编排出了具有地区民族风格的鼓子秧歌,当地人称这种秧歌也叫作“疯秧歌”,因为它比起汉族所跳的鼓子秧歌节奏更快、动势更强,加入了回族民族性格中的开朗豪放,舞蹈的风格更加集中于一个“疯”字。

时至今日,回民鼓子秧歌一直保留着自身的风格特点,无论是平日的闲暇时间,还是逢年过节都会有群众自发的舞起秧歌,并且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回民秧歌也在动势与服装上做出些许的改进。但是,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无论怎样对它进行社会氛围下的“再加工”,回民鼓子依旧是将风格建立在自身的文化特点之上,是在可控范围中所做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演进,这也是为何回民鼓子秧歌可以经久不衰,且逐步繁荣的原因所在。

三、回民鼓子秧歌形态特征

(一)动作特征

白集村回民鼓子秧歌的特点是以“疯”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动作架势。追溯这种动作的特点的起源应与山东当时的战乱与当地群众的性格不无关系。

在亲自感受过回民鼓子秧歌的演出后,我更是在“疯”上体会出了“狂”的冲击力。在群体演出的回民鼓子秧歌中,每个人都是蓄势待发,犹如将要上场厮杀的武士一般,还未在动作上有所表现,但是那股子“劲头”已经透过他们的精神状态“先发制人”。表演开始,积攒已久的力量感便迸发而出,在大鼓、锣等乐器的伴奏下,舞动“狂”而不乱,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路线走位配合默契。

演员一手抗伞、一手作勒缰绳之势,两手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上身与头部也配合着两手做出的动势而晃动。在大起大伏中,头部有轻微却带有劲道的摇晃为上半身体式的大起大合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意。

回民鼓子秧歌最大的特点应该呈现在下半身的动作中。汉族的鼓子秧歌一般是作“骑马蹲当”,脚下的步伐较为单一,而回民鼓子秧歌却在“骑马蹲当”的体态之下又加入了脚下的快速“踢撩”步伐,并且动作更加的刚劲有力,在踢撩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步伐的转向。一方面动力腿踢撩向着主力腿的方向踢撩,并且主力腿控制着方向的转位,另一方面动力腿踢撩向外,有时高度可达到90度,并且主力腿同时做向上的蹦势。

除了踢撩动势以外,大幅度的“蹲起”也是回民鼓子秧歌的特点之一。演员们手中抗伞,以带有外在的负重,同时还要在“蹦跳”的动势之中做“深蹲”,“深蹲”后紧接着弹起,并且在深蹲过程中还要有动力腿的花样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回民鼓子秧歌的动作复杂、多样,但是在整体的动作中又是协调统一。

(二)民族性服装

回民鼓子秧歌在山东这个以汉族为主的地域中实数民族风格中的一朵奇葩。在每年商河县举办的鼓子秧歌汇演中,商河县以及周围各个县、村都带着自己的秧歌队前来赴会。届时整个广场中百花齐放,每一个队舞都穿着各自的演出服装,但是因为大多数以汉族秧歌队为主,所以哪怕是在浩如烟海的人群之中,我们也可以一眼辨析出白集村的回民鼓子秧歌代表队。

回民鼓子秧歌的代表队不仅有男性抗伞而舞,也有女性演员在其中,并且从动作的幅度与气势上丝毫不弱于男性,达到了阴阳的平衡与相谐。在广场周围的看台上以俯视的视角观看回民鼓子秧歌的表演,他们独特的服饰更是与他们的动作与民族性格相得益彰。男性演员头戴小白帽,上身着白衫,外搭黑色马甲,马甲上镶嵌有伊斯兰教独特的纹饰与图案。女性演员头戴粉色盖头,露出洋溢着激情的脸庞,盖头下的纱巾围在脖颈周围,上身着淡粉色的上衣,下身着淡粉色长裤,衣服上同样镶嵌有伊斯兰教的图纹,但是与男性服装上的图纹相比更加精致细巧,不显张扬外露,她们的热情在服饰的淡雅下更显别致。

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之下,艺术的好似进入了“快餐式”的发展,对于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些许问题的出现让我们对其的文化内涵与形态产生了质疑。在回民鼓子秧歌的调查中,我好似感受到了它带来的一丝质朴,虽然社会潮流不可逆,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与发展,但是回民鼓子秧歌在动作上是基于原生态的改进,在服饰上保持着自身的宗教特色,在情感上更是真情流露,让“他者”受到当地群众的感染,那份纯真与质朴不是在经济利益诱导下的虚伪假面,而是在现代文化快速入侵之下对“本我”的自留地,也许正是这份真挚与美好深深地埋在每一代回族秧歌舞者的血液之中,才让回民鼓子秧歌可以逆流而上,以“狂放”之态恣意于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之中。

作者简介:

徐嘉怡(1996.02.12),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舞蹈学,研究方向:舞蹈史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形态回族
浅谈景观的空间形态语言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4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