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阅读教学中启动学生质疑思维的途径

2020-02-23 05:13
语文天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考问题深度文本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质疑机会,以成功调动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以疑启疑、以读引思、以议思辨、以鉴致疑,都属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的教法运用,为开发学生质疑思维,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法研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顺利进入质疑思维情境之中。

一、以疑启疑

学生习惯教师提问,设计课堂问题好像是教师的特权,一旦将课堂设疑权利放给学生,自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冲击。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质疑学习时,需要有多种教法选项,以疑启疑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所谓以疑启疑,是教师利用设疑问题,给学生带来一定思维启迪,让学生自然进入设疑环节,确保质疑设计有更高贴合性。“学然后知不足”,让学生主动质疑,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学习,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才能形成更多有价值的质疑问题,为课堂学习提供更多思维切入机会。

如教学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内容繁杂,给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为启动学生质疑思维,教师先利用问题带动阅读,作者用“藤野先生”作为题目,但文章根本没有重点描写这个人物,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从情节梳理中可以发现,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转变,你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呢?展开梳理性阅读,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准备参与问题展示活动。学生拿到思考问题后,深入到文本中,对文本基本内涵展开疏导和归结,逐渐形成了问题意识,并提出不少质疑性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特别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呢?”“作者弃医从文,其至仅仅是因为幻灯事件吗?”“藤野先生在文本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教师利用思考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深度思考情境之中。从学生具体表现中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启迪是比较有成效的,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思考,其思考深度和广度都值得肯定。

二、以读引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经验之谈,也是质疑的必要条件。既然多读能够掌握更多文本内涵,其疑问应该越来越少,其实不然,因为要展开深度学习,在多读基础上展开发掘性探索,其质疑会随之产生,而且是更高视界的学习追求。以读引思是最为快捷的学习实践,也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学习之道。教师要注意给出科学的引导,让学生顺利找到读书的方法,快速进入文本核心,这样才能形成更为强烈的质疑冲动,形成崭新的阅读认知起点。

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为我们诠释了父爱的伟大,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这篇叙事散文语言并不华丽,但其情感真挚浓烈,具有非常强的渗透力,展开诵读训练,要读出亲情味,并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思考,看谁能够提出更有价值的思考问题。学生拿到阅读任务后,开始了个性诵读训练。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展开直接对话,探究文本核心思想。学生经过反复诵读,逐渐进入阅读思考情境之中,质疑问题不断涌现:全文四次写作者流泪,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作者对父爱进行歌颂,但全文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父爱的话,却给读者带来更多心理触动,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朱自清的父亲做事有些婆婆妈妈的,为什么却让人感觉特别的温暖呢?……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内容,并展开深度思考,利用诵读机会设计质疑问题,成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从质疑问题设计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开展是比较成功的,能够切准学生思维脉络展开,将学生带入更高视界之中。

三、以议思辨

学生阅读学习属于个性行为,对文本的认知也呈现个体差异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对学生个性阅读追求的直观展示。为达成更多学习共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思想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展开辩论活动,并在不断争辩之中提升阅读层次。学生大多喜欢参与互动学习,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之中产生质疑问题,为进一步探索奠定基础。

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轻松闲适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昆明雨季的惬意与美丽。在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给学生布置了讨论话题:这篇散文题目是“昆明的雨”,但在文本展开后,直接写昆明雨的内容并不多,而是写雨季里的各种景色特点,这样写是不是有离题之嫌呢?学生拿到这个问题之后,快速形成了不同阵营,并展开针锋相对的课堂辩论活动。在激辩过程中,特别是反方同学,都能够从诸多方面做出论证。有学生说:“作者用昆明雨季植物的特点来间接表现雨的特点,这属于间接描写,具有更多的技巧性,值得好好学习。也有学生直接利用质疑形式展开辩论,作者写昆明的植物是有特定范围的,在每一段的开首,是不是有特定属性的中心句呢?这些句子里是不是设定“雨季”为定语呢?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争辩话题,将学生阅读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和思考,利用质疑问题形式进行激辩,将阅读教学推向深入。交流互动是最为常见的阅读学习形式,如何调动学生思维,深度发掘学生学习潜质,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以鉴致疑

语言鉴赏是阅读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需要有学法指导意识,对学生鉴赏基础和阅读悟性有一定了解,以便为其设定鉴赏途径,让学生在鉴赏探索中逐渐进入文本核心,形成更丰富的内驱动力。鉴赏是深度阅读学习形式,要求学生对鉴赏内容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关联性思考,自然能够成功触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崭新的认知基础。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主要围绕说明文的常识展开:梳理性阅读文本,找出有代表性的语段,并为鉴赏设计一些思考问题,确保鉴赏活动顺利推进。学生听说要为鉴赏布设思考问题,快速行动起来。在梳理性阅读文本时,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材料,对鉴赏问题进行设计反复推敲。在课堂展示时,很多学生的鉴赏问题设计具有很高的价值度。如:“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为什么说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眼前都能呈现一幅美景图画呢?”“从说明顺序角度,思考这篇说明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质疑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还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自觉形成学科核心能力。

阅读属于学生个性学习行为,鼓励学生展开阅读个性追求,教师要给出针对性引导和启迪,以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让学生自觉进入质疑学习情境,这样才能生发无限的学习成长力量。阅读教学启动学生质疑思维,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利用多种手段,为学生顺利进入质疑思维创造良好条件。以疑启疑、以读引思、以议思辨、以鉴致疑,教师创新教法应用,给学生思维提供丰富动力支持。

猜你喜欢
思考问题深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根据已知条件思考问题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