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纠纷“一站式”联动处置中心建设的建议

2020-02-23 08:12杨武代雷曹涵吴承耀陈阳
四川劳动保障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津纠纷案件一站式

文/杨武 代雷 曹涵 吴承耀 陈阳

今年,成都市新津区在开展劳动纠纷联处中心建设中,将劳动执法、调解、仲裁等职能有机衔接,构建起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

成都市新津区在全市靠前开展了劳动纠纷联动处置中心建设。自劳动纠纷联动处置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劳动仲裁案件同比减少50%以上。

主要做法

突出重点抓建设,夯实软硬件基础。劳动纠纷联处中心设立调解受理、仲裁申请、工伤认定、监察投诉4 个服务窗口,实行劳动纠纷“一窗式”办理。选派人民调解员驻点调解,聘请专业律师坐班咨询,提供心理咨询师、司法确认法官“呼叫式”上门服务,满足解决劳动纠纷的多元化需求。建立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联动处置机制和权责明晰、联动有力、调处快捷的工作制度,明确“1+5”职责分工,即人社部门牵头,法院、司法局、工会等共同参与的集体性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

锚定目标建机制,主动作为提质效。实行劳动纠纷“窗口受理、分类处理、一站式办结”,首先由律师和心理咨询师适时介入,向当事人提供咨询。然后劳动纠纷联动处置中心指定调解人员,召集相关部门,拟定调解方案先行调解。对达成调解协议的,帮助申请司法确认;对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转交仲裁院立案裁决。今年7月以来,调解分流1000 余人次,当日调解占90%以上,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新津区法院、人社局及各镇街等10 余个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劳动纠纷形势,制定完善举措,对劳动纠纷处理意见达成共识,形成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今年7月以来,在联席会上交流重大纠纷案件30 余个,联动处置调解100 余次,调解成功率达70%以上。

凝心聚力保民生,齐抓共管集合力。重点围绕劳动合同签订、建筑领域工资发放、社保缴纳等方面,建立群体性纠纷经常性排查和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及时协调主管部门、属地镇街开展联动处置化解工作。今年7月以来,受理劳动纠纷案件500 余件,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坚持协调配合、信息互通,提高信访信息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探索突发性、集体性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应急调处机制,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今年7月以来,联合调解重大案件30 余件,涉及劳动者1000 余人,调解金额达2000 余万元。

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上办理系统有待建立。目前,全市尚未建立劳动纠纷联动处置中心“受理、交办、督促、跟踪”网上办理系统,发生劳动纠纷案件后,联动处置中心各成员单位需要通过部门“吹哨”召集才能被动响应。

跨区域调解机制有待明确。对企业所在地和劳动合同履行地不一致的劳动纠纷,全市没有统一的调解受理地意见,跨区域的部门之间也缺乏相应沟通机制。

规范化调解体系有待完善。劳动纠纷联动处置中心在实体化运行过程中,存在成员单位办公区域间隔较远、部门协调不顺畅等问题,要实现闭环式处理存在一定困难。

推进联处工作的建议

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平台功能。建立市级全域统筹的信息化平台,受理群众诉求、全市统筹派件、线上自选调解员。针对突发性、苗头性、倾向性劳动纠纷,市级平台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各区(市)县迅速介入调查。市级平台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数据采集、分类比对、研判预测,为各区(市)县劳动纠纷联动处置中心处置化解打好“前哨战”。

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目标管理。对跨区域劳动纠纷,由市调解组织综合判断后,确定区(市)县调解主体。建立各区(市)县部门对话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调解意见,组织跨区域劳资双方网上谈判,实现全市劳动纠纷随时调、随处调。建立全市调解通报、例会、考核等工作制度,发挥目标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优化服务功能,提升调解效能。建立全市统一的标准化联动处置中心建设规范,最大限度发挥“一站式”服务功能。建立全市一致的调解、监察、仲裁、诉讼案件内部转交制度,各个环节封闭运行、上下衔接,案件转交流畅。建立全市调解员岗位培训、考试考核等制度,举办行业性、专业性培训班,提高调解员的工作能力。

猜你喜欢
新津纠纷案件一站式
成都市新津区:“津英实习夏令营”助力“津津希望”选培计划
成都市新津区:谋篇布局 扎实推进人社工作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改造设计——以新津黄林盘为例
新津区:倾力打造“四新” 竭力保民生促发展
实务中循环贸易纠纷的研究与思考
对我国涉嫌犯罪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机制的评析及重构
迈瑞生物发起医疗仪器专利战
等同特征判断标准在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的适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