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产青春影片的“怀旧”叙事

2020-02-23 15:11周琪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怀旧夏洛群体

□周琪

2012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上映让“青春”一词成为影视作品倾力书写的一个重点主题。随着影片票房、口碑的双赢,内地的国产青春影片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当论及青春影片时,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怀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柯景腾因为要参加高中暗恋对象沈佳宜的婚礼而开始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夏洛特烦恼》中,当夏洛参加高中校花的婚姻醉酒闹事时,他在那一瞬间也梦回往昔……影片中的“怀旧”叙事也正与当下现实的情感需求一一对应,当现实一步一步推着你往前奔跑的时候,“怀旧”是一种奢侈的情感,而这一奢侈的情感便在影片中得到释放。

一、“怀旧”与个人记忆

(一)“怀旧”的历史

“怀旧”(nostalgia)这个词语来自医学,是瑞士医生侯佛1688年在一篇医学论文中杜撰出来的。而这个概念最初主要指涉的是在国外服役的士兵。十七世纪,钟表的发明和运用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观念,时间表现出了不可重复与不可逆转的分秒流逝。在这里,“怀旧是对于现代的时间概念、历史和进步的时间概念的叛逆”①。从十八世纪起,探究怀旧不再只是医生的专利,反而转向诗人和哲学家。随着二十世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转向对传统和过去的向往,“怀旧”一词的指涉不仅仅只限于“乡愁”,而是广泛地表现出对正在消失的过去的忧虑与反思。

“怀旧”中的“过去”所指向的主要是童年时期与青少年时期,也就是人由小孩变成大人这中间的时空区域。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催生,“怀旧”通过影视作品的表现被灌注到商品之中,在商品的二次消费中,“怀旧”成为一种大众情绪,观影群体自觉不自觉地嵌入其中,在特定符号制造的场景中体现自身、实现自身,在梦幻的记忆之下逃离现实对自身的诸多限制。而这也是众多国产青春影片出现重复性、复制性的特征但依旧能够取得票房收益的原因。

(二)影片中的个人“怀旧”

国产青春影片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符号,这些符号为观影者再现了青春时期的经典场景。这个过去的意象不是个人化,影片的消费导向决定了必须营造一个让所有观影者都能够产生共情的情境。尽管影片的内容不能完全与观影者个人的青春回忆对应起来,但是影片中不可规避的一些情节依旧会让个体汇合到这种群体回忆中。莫里斯·哈布瓦赫曾经提到:“个体通过把自己置于群体的位置来进行回忆,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②正如哈布瓦赫所言,当个人开始记忆时,他的记忆中必定掺杂了群体的记忆,在这里群体的记忆表征为一种气氛,个人在具有群体召唤的场景中回忆起自己个人的“过去”。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校服、自行车、课本和场景中的宿舍、校园以及情节中的高考、军训和梦想是我们整个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是同一社会中众多成员个体记忆的结果、总和与某种组合。这种特定的群体社会记忆框架制约着个体对青春怀旧的诗意想象。在集体记忆框架中,影片着力塑造的个人化青春回忆限制了观影者对个人青春的想象,并且这一系列的欲望情感投射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弥补与疏解。2017年暑期档的《闪光少女》将二次元文化引入我们的青春回忆里,书写了异质文化中的梦想和青春的朦胧,描摹了边缘性群体的精神谱系。个体记忆在群体记忆中得到伸张,同时突破了传统青春片格式化的“成长”叙事。

二、影片“怀旧”叙事的类型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所有的发现都是一种再发现。在他的个案分析中,他认为怀旧是人类欲望的一种基本结构,不是一种特别的疾病。在这里,弗洛伊德使用了“怀旧”一词,对于他来说只有通过对早期心理创伤的分析和认识,才能完成精神上的“返乡”。在青春影片的“怀旧”叙事中,对青春的时空还原使观影者在社会重压之下重建了自己的记忆,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把过去美化为理想中的目标,从而使“怀旧”叙事变成了一种对抗社会和历史快速变迁的防御机制。影片中的“怀旧”书写以及观影者在观影过程中的自我沉浸让受众自我意识和自我情感的缺失得到了想象性的弥补。

(一)反思型怀旧

反思型怀旧是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著作《怀旧的未来》中提出的概念。博伊姆认为“反思型怀旧是一种深处哀悼的形式,它通过深思的痛苦,也通过指向未来的游戏发挥悲痛的作用”③。也就是说,这一类型的“怀旧”叙事注重的是“怀旧”中的“怀”,也就是怀想与遗失,怀旧者在时间和历史的废墟上徘徊,在过去的梦境中迷失,在怀旧中造成了羞愧和懊悔的自我识别。

在影片《同桌的你》中,“怀旧”的视角由男主展开。男主林一收到初恋女友周小栀寄来的结婚请柬,他在回国的飞机上开始慢慢回忆自己与周小栀长达十几年的故事,电影的“怀旧”也从当下回到了“过去”。在林一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他和周小栀高中初识的朦胧,大学时两人相恋的甜蜜与痛苦,也明白了两人最终走向分手的原因。影片极力将一代人的青春融合在一起,如大学四六级考试、怀孕堕胎、群架、分手;同时也注重把握时间节点的营造,如“非典”疫情、“9·11”事件以及美国大使馆的游行,为林一的个人“怀旧”叙述创造了集体的记忆。林一的“怀旧”为之后周小栀在结婚宴席上的个人陈述做了铺垫,而周小栀的“怀旧”却同时指向过去与未来。电影前三分之二的“怀旧”叙事是林一自我的陈白,而这份陈白中表达了对无法实现当初给予周小栀承诺的愧疚。而在结婚宴席上,叙事视角转向周小栀,周小栀的“怀旧”告诉观众,他们在为两人的未来进行奋斗的时候,周小栀由于自身受到挫折而没有做到跟林一在美国相聚的承诺。此时的周小栀和林一游走在“过去”的非终结的故事里。“怀旧”叙事的终结在周小栀的“我们谁也不欠谁的”这句台词中落下帷幕,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里,周小栀幻想出林一在婚礼上带着她逃跑的画面,而这个画面也与十年前两人一起牵手逃出“非典楼”的镜头相重合。在此刻,“怀旧”具有了未来的指向,周小栀与林一在青春时期力图在未来可以实现的美好,正是记忆中“过去”的再现。

(二)修复型怀旧

修复型怀旧“强调‘怀旧’中的‘旧’,提出重建失去的家园和弥补记忆中的空缺”④。这种怀旧类型通过“返乡”来完成“家园”的重建,人之所以怀旧是因为时间上的距离和位移给当下造成了痛苦。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处于和他人分离或者被分离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中止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我们越是被迫调整自己来适应现实的社会,就越是渴求通过“怀旧”来超越历史,重建失去的“乐园”。影视作品在播映的过程中产生了镜像的作用,重建家园的欲望在观影过程中得到释放与补偿。

影片《夏洛特烦恼》通过主角夏洛回到高中时期来完成重建“家园”这一想象,以此来修复现实的遗憾与痛苦。在梦境中,夏洛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娶到了自己高中时期暗恋的校花,人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实现了现实中潜意识的自我缺失的郁结,但是这一“修复”却没有使“返乡”得到医治。在这个营造的梦境中,夏洛的人生看似顺风顺水,但是却处于空虚与匮乏的精神状态。在梦境中,他在弥留之际发现那个在现实中呵斥他不思进取、对他一直不离不弃的马冬梅才是他真正渴求的“家园”,这时夏洛梦境中的回忆与“怀旧”才得到真正的修复。回到现实中的夏洛在“过去”得到修复的基础上,可以正视亲人的离世,接受音乐梦的挫折,重拾对妻子马冬梅的情感,一切的一切都像是回到青春时期无惧无畏的状态一样,面对一切拥有重新开始的信心,精神的“家园”也得以重建。《夏洛特烦恼》的高票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观众的认同程度,“在漆黑的电影院中,观众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也在向银幕里的角色寻求认同”⑤。在夏洛修复自己人生记忆的缺失时,观者也在试图超越时间的限制,协调着自我与他人、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弥合青春年少时的伤痛,重拾少年时期的勇敢与梦想。

三、影片“怀旧”叙事的效应

国产青春影片似乎一直在创造一种“重返20岁”的“怀旧”倾向,告诉我们美好的东西遗失在了过去的回忆里。影片中的“历史维度”与“当下维度”形成了一组张力,一边在完美地复现青春时光,一边在强调青春再也回不去。“怀旧”的想象性与创造性揭示了它所具有的乌托邦色彩,青春影片中的叙事主线围绕爱情与梦想,但影片中的青春爱恋却又往往以无果爱情为结局,步入社会后的影片主角们还坚守当年自己青春时代梦想的也是屈指可数。影片的“怀旧”视角让我们沉迷在“白日梦”当中,让观影者无端遐想,当影片中的“怀旧”视角结束时,就会发现过去的“无悔青春”也只能对应着当下“骨感的现实”。

国产青春片的消费导向过于侧重娱乐性。正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言:“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与离奇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是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真实。”⑥它的商品性使得“怀旧”这面镜子在呈现镜像时是四分五裂的,观者无法在其中看到完整的自己,只能接受碎片化的“过去”,观者希望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位移能够得到复原,而这也正是“怀旧”影响的作用。“怀旧”并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逃离和不满,也不是简单的“返乡”情绪的宣泄,它同时也为我们通向未来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它的双重意味使它成为当下流行文化的一种,更好地书写“怀旧”叙事,也成为国产青春影片在寻求商业效应之时更应该追求的诗意文化景观。

注释:

①[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4.

②[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71.

③[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63.

④[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46.

⑤马春丽.消费文化对青春怀旧电影的规训[J].电影理论,2017(04):72.

⑥[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75.

猜你喜欢
怀旧夏洛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夏洛的网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夏洛的网》读后感
中国书吧设计的走向与思考
虚与实的倒影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
读《夏洛的网》有感
我的梦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