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拒绝的心灵邀约

2020-02-23 23:30
师道(人文)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灵儿童孩子

郭 敏

开学伊始,四 (A)班组织了“放飞梦想”主题学生、家长座谈会。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放飞梦想,表达了对新学期的美好期许。

“新学期新气象。上课的时候,我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和同学交头接耳,要力争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全部听懂;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做到一丝不苟。

“这学期,在工作上,我会尽力协助好老师,帮助好同学。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争取把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为班级多做点事。同学们遇到了难题,我也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

“在新的学期里我要更加努力,争取每门功课都取得好成绩,当一名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学生,做三好学生。”

每一个平常看似后进的孩子在家长热切的期望中,都拿着精心准备的讲演稿,一字一句地读着,声音虽稚气却响亮,朗读铿锵有力,可爱的小脸上写满了纯真,澄澈的目光掩饰不住登台亮相的喜悦,还不时冲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报以会意的微笑,有几分快意溢于言表。

家长们面带微笑,亲切地注视着自己的孩子,认真地聆听孩子们的精彩发言,不住地点头微笑,还不时地用相机抓拍下这成长路上的精彩瞬间。

现场气氛其乐融融。老师在一片掌声中走上讲台,请家长见证,为成长助力,并真诚地祝愿每一个孩子都快乐成长,梦想成真!

看着满脸幸福的孩子、家长和老师,我更加热烈地鼓掌。 “润物无声”的座谈会如水的载歌载舞,使沙滩上的鹅卵石臻于完美。而家校携手,这生活之 “水”定会更清澈更醇厚,漾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荡涤心灵。

贮备着满满的正能量,为新学期播下甜蜜的希望,心中怎能不充溢幸福?用爱、用心在儿童的成长路上播撒下梦想的种子,生长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我期许着这美好的愿景。

然而,学期过半时,偶遇四(A)班的班主任。她告诉我,这拨孩子,开学初倒是好过一阵子,现如今,顽劣依旧。唉……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叹息, “教育只是播种,至于能否开花、结果,我也无能为力了。”

审视背负着社会、家庭的不能承载之重的教育,有一些无奈的同时,也人为地留下了太多的缺憾。计划、报告书……一系列白纸黑字契约式的条条框框,用纸上的约定为成长画了个 “框”,可以挂起来展示,犹如披上了一件光鲜的外套。然而,没有心灵的邀约,只能是一片荒芜的田地。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以成人文书的模式,空洞的报告说教,教育永远无法抵达儿童心灵的彼岸。 “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王夫之 《四书训义》)也许, “梦想”在名人的励志故事中,在班级成长的日志里,在 “中国好声音”的歌声里,甚至,就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中。但再靓丽的外套,终究是给别人看的。冷暖自知,合身与舒适,才能让心灵惬意地栖息,恣意地生长。

这个假期,13岁的儿子开始“叛逆”。

早上起床后,他又一头栽到了沙发上。 “我再睡一会儿!”然后,一动不动地坐着,望着天花板,发着 “青春呆”。 “赶快!洗漱后赶紧做功课!”身后传来我的催促声。“还没醒呢,再让我坐一会儿。”这样的浪费时间令我无法容忍,却又无可奈何。

“儿子,下午你要做三件事:做数学、预习物理、写作文。抓紧时间完成!” 午饭后,我迫不及待地安排妥帖。 “不!我不做这些!”儿子当即反对,全盘托出他的计划:喂养Q宠、下网棋、背古文、游泳…… “你的安排中怎么全部都是游乐项目,和学习有关的只有‘背古文’一项?!”我思忖片刻,“下午至少完成数学作业!” “我有这么多事要做呢。不可能!”儿子叫嚷道,并开始做我的思想工作:“暑假是让我们调整和休息的假期,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前一阶段,我总是在 ‘你的安排’和‘我想要的生活’之间寻找两全。于是,我的假期就在学习和作业中度过。现在,我想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会劳逸结合。请不要在我喂养Q宠时,阻止我,它是我的小宝贝;请不要在我下网棋时,提醒我,它是我的业余爱好;请不要限制我的游泳时间,它是我的体育锻炼……开学以后,我就没有时间做了!它们都是我的生活,难道假期还得像上学时那样,每天外出上课,回来做作业,连晚上也不能看电视吗?我是人,不是机器人……”

面对滔滔不绝的 “讲演”,我板起面孔,提高音量,用母亲的威严再三强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暑假就是查漏补缺的关键期”,但孩子却无动于衷。尽管我已经有点歇斯底里,可平日里听话的儿子依然那么我行我素。

过后冷静下来,自我反思,不由得冷汗涔涔。孩子背离了我们预设的生活轨道,以崇尚 “独立自主”的精神 “叛逆”父母,是他们的错吗?作为母亲, “我们竭尽所能地热爱自己的孩子并为他们而牺牲自己”,难道我们有错吗?可是,“我要过我自己的生活!”无情,不啻于一声惊雷。这惊人的控诉,存在某种饱含启示性的东西: “你们对我交在你们手上的孩子做了什么?”

自诩为 “优秀教师”的我熟稔教育原则,掌握多种教育方法,却忽略了将概念化的“词语”——儿童,复原为活生生的 “人”。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在他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能力。 “事实上,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卢梭 《爱弥儿》)也许,我要做的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假期和他一起探寻更多生活的可能。

生命将季节的色彩一一调匀,并意趣卓然地分布于各自的时空之中。自然的秩序引领人类前行,尊重生命的季节,聆听心灵的邀约,生长如斯,教育亦然。

关于教师的角色,有很多传统的比喻, “教师是蜡烛” “教师是春蚕” “教师是园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赋予了教师无尚的荣光和无限的责任。我曾经倍感自豪地耕耘于三尺讲台,以“塑造灵魂”为己任,以 “只有更好”为目标,以 “整齐划一”为要求,克己奉公,兢兢业业。我也看到曾经的榜样——老教师带病坚持上课,放学后留学生订正作业,双休日上门家访,披星戴月,鞠躬尽瘁。可是学生并不亲近她们,甚至不喜欢她们。学生如是说:

下课了,我要去室外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我不想被您看着做作业。

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每天放弃休息时间一遍遍地订正作业,您不但不表扬我,还不耐烦地训斥我。

双休日,我们全家打算近郊旅游。可是因为您要家访,这个酝酿已久的计划不得不取消了!

…………

貌似敬业的、严格的老师,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下,在自己的世界中,自以为是地生存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把儿童看作是心灵空空如也的某种东西,有待于他们尽力去填塞;把儿童看做是孤立无援和无活力的某种东西,必须一切由他代劳;把儿童看作是缺乏精神指导的某种东西,需要不间断地给予指导。总之,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塑造者、灵魂的工程师。

儿童不是成年人的附庸,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独立个体。在文化多元、信息开放的当今,他们有更活跃的思想、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成人如此行动,即使他确实是满怀着爱与牺牲对待儿童的,他也仍然无意识地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鲁迅说,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又让人不得不联想到 “钱学森之问”了。

俄国诗人沃罗申在1903年写了一首无题诗,诗中说 “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让我们像孩子那样逛逛世界/我们将爱上池藻的轻歌/还有以往世纪的浓烈/和刺鼻的知识的汁液/梦幻的神秘的吼叫/把当今的繁荣遮盖/在平庸的灰暗的人群中间/孩子是未被承认的天才。

尊重儿童,呵护童心,保守童年的秘密,尊重童心的自由……这些权利就如安徒生笔下的那个孩子,拥有可以道破皇帝新衣的权利和道破后不受皇帝制裁的权利。在对比的阅读中观照自身的教育工作时,我也收到了自己的心灵邀约:

我愿以一种/牺牲的精神和满怀的激情/去探究/像远涉艰难之地、不辞辛苦/的淘金者/去寻找/隐藏在儿童心灵深处的那些未知。

写到这里,想起知名学者刘再复 《童心说》中一段动人的话:“当孩子的晴光暖翠照耀着我的时候,我仿佛从冬眠中苏醒,人间的寒冷感立即就会消失。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太阳,他们的阳光能化解成年的朽气,正是这种朽气把人类引向无底的坟墓。因此,我固然呼唤 ‘救救孩子’,但也时时呼唤孩子 ‘救救我’。”低头审视自己:长大的儿童、童心的邀约、童真的呼唤、童年的秘密……我们迷失了自己,丢失了太多太多。

猜你喜欢
心灵儿童孩子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