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类节目优化策略分析
——以广东卫视《劳动号子》为例

2020-02-24 04:58张潇艺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号子劳动受众

□ 张潇艺

近年来,以音乐类节目、文化类节目为代表的多元节目类型“井喷式”发展,带来了电视荧屏生机盎然、异彩纷呈的景象。其中,巧妙融合音乐性与文化性的音乐文化类节目在众多节目类型中受到热捧,但同质化、功利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如何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做到既有创新性又不失有趣、兼具故事性又不失情怀,成为新时代传媒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广东卫视原创音乐文化节目《劳动号子》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节目主题,通过6位时代号子手和“飞行嘉宾”对60首劳动号子的全新演绎,加之号子鉴赏人现场解读与讲述号子背后的故事,向劳动者致敬,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节目坚持守正创新,打破此类型节目同质化创作壁垒,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创新之路。在第四届“指尖综艺榜”上,《劳动号子》获得2019年度最具影响力创新综艺的荣誉。

一、挖掘民族音乐瑰宝,拓展节目题材范围

“劳动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间歌曲。它产生于强度较大、协作型较强的劳动过程之中,其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相吻合,直接伴随着劳动而歌唱,是生产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①节目《劳动号子》挖掘民族音乐宝库中的这一重要资源作为表现对象,遴选其中别具风味的60首代表性歌曲,采用“号子手”们的全新现场演绎作为呈现方式,实现了传统民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拉近了号子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尽情地感受劳动之美、祖国之美。

节目开篇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系20世纪一名名为李思命的船夫自作,歌曲内容质朴无华、风格粗犷豪放,在“西部歌王”王宏伟全新改编后,以激情磅礴、荡气回肠的气势,再现了黄河的宽阔深广以及艄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奋斗拼搏精神,传达出黄河女儿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乌苏里船歌》是一首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节目里通过现代化改编以及歌手霍尊个人风格的融入,增添了空灵婉转的意蕴,全新的演绎方式也更易获得年轻受众的喜爱。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溪号子”,已有1000多年历史,但现在会唱之人却少之又少,节目中通过歌手周深现代化的演绎,让“非遗”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得以挖掘和传承。

节目借力传统音乐文化,挖掘尚未被电视综艺节目呈现的领域,拓展了此类型节目的题材范围,同时,让渐行渐远的号子音乐以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重新回归。劳动号子与电视综艺节目的有机结合,对于音乐文化节目是一次创新,也让号子音乐散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二、弘扬民族精神内核,提升节目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精神底蕴深厚,其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则寓言、每一首诗词,都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深刻的人生哲理,传统民族音乐亦如此。劳动号子作为劳动歌曲,不仅有鼓劲加油、协调指挥之用,而且号子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坚韧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当综艺聚焦劳动元素,便找到了贯穿古今、直达人心的语言;而从劳动中提炼出其文化内核,影像才能承担起现实观照,使劳动的意义不断升华。”②节目《劳动号子》的现实意义没有局限于传统民歌的重新回归,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元素影像呈现,更重要的是担负起了弘扬民族精神内核的历史使命。节目之中,不仅情景再现抬石、划船等真实劳动场景,在现场还设置了两位“号子鉴赏人”,从号子的缘起、作用及传递出的态度等方面讲述号子的前世今生,从知识性、文化性、观赏性等方面让受众对号子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旨在让号子音乐传承下去,让劳动者的精神感染更多人。

美声歌王戴玉强全新演绎新时代《抬石号子》,节奏清晰、铿锵有力,诠释出团结、奋进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大山里的号子》里原生态歌手与“号子手”江映蓉的完美配合,展现了劳动者勤勉劳作的精神和品德。诞生于延安的歌曲《南泥湾》通过电音改编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传达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

歌曲重新编译,打破受众区隔,传颂民乐之美,同时配以流行音乐新面貌,歌颂劳动者、赞扬劳动美,着力凸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节目主题,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

三、顺应融合发展之势,创新节目传播方式

媒体融合经过概念提出、实践发展,成效已然凸显。实践已经证明,新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并没有带来新旧媒体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局面,而是呈现出两者间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推动的发展态势。“面对传媒大变局,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电视人表现出奋进、守护、彷徨、离席等复杂的态度和行为。然而,技术所创造的新传播环境驱使乃至倒逼着电视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自我革命,作出历史性抉择,并思考未来的发展进路。”③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节目《劳动号子》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顺应媒体融合之趋势,对准跨媒介传播这一突破点,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品牌传播路径。

节目与时俱进,联合“全民k歌”推出“唱出劳动范儿”主题活动,让普通观众参与到号子演唱中来,增强了受众参与度。同时,和抖音短视频联合开展“劳动号子让你红”活动,让劳动号子这种古老、朴实的艺术形式更接地气、更具时代感。当然,再加之节目采用在视频网站播出、建立节目官方微博等常规宣传手段,有效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等不同文化圈层的用户,培养了受众的收视习惯。可见,不同媒介形态的有效使用,破除了单一传播方式局限性,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多元化且多层次。劳动号子的跨媒介传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创造,也弥补了爆款短视频内容质量不佳等被人诟病的问题。

四、坚持高度文化自觉,引领正确价值取向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并实施,文件中指出“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为,只有全民族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才能将民族文化久远传承。“面对传统文化,中国电视需要以文化自觉意识,尽可能地将其优势、劣势、内在魅力与现实问题等真实面貌呈现出来,引起观众对文化自觉的重视。中国电视或许并不能解决传统文化式微的问题,但是能够通过发挥舆论影响力,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推动文化自觉的进程。”④

广东卫视近年来始终葆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接连创作出《我是讲书人》《国乐大典》等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创新创优节目,承担起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节目《劳动号子》一如既往,坚持探索挖掘新题材的自觉,坚持民族文化精神需要广泛传播的自觉,实现了思想深度和艺术追求的融合。每一期节目中,都会邀请真正的号子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并与现场观众亲密互动,观众通过互动体验对劳动精神有更直接、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会。节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价值引领、凝心聚力,以较高的政治站位服务大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五、结语

优秀文化需要推广,电视节目需要创新,两者融合已成为当下电视节目创作的着力点,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是电视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创优选择。《劳动号子》坚持原创、坚守传承、推进共融,将“音乐+文化”的融合作用发挥到最优,让劳动之歌久久传唱。

注释:

①赵宇涛.声乐与民族音乐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7:1.

②刘婷.听劳动号子,赞奋斗人生[N].光明日报,2020-01-02(10).

③廖祥忠.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1):1-7.

④孙振虎,解梓笛.从《叮咯咙咚呛》看传统文化节目的文化自觉[J].电视研究,2017(09):41-43.

猜你喜欢
号子劳动受众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