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中缅边境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思考
——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例

2020-02-24 19:45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边境城镇城镇化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党群工作处,云南 临沧 677000)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它以不牺牲耕地、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于当前发展需要,立足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努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滇西南中缅边境民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前沿阵地,但是城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抓住国家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机遇期,按照“统筹城乡、产城融合、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探索出 “城乡融合、产城互动、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和边境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滇西南中缅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

云南有6个州市14个县与缅甸山水相连,边境线长1997公里。这一带主要居住有傣、佤、拉祜、基诺、景颇等15个世居民族,常住人口约300多万。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因素,滇西南中缅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特别是交通水利、城镇设施等硬件建设更加滞后。为了逐渐改变沿边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缅边境各地抢抓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沿边开放、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政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边境贸易、旅游观光、矿产开发为重点,建成瑞丽、畹町、南伞、孟定、沧源、勐连、西盟等中缅边境口岸城市,城镇化率达30-40%,发挥着边境中心城镇带动边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驱动辐射作用。

(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滇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例如,位于滇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7.08公里,永和口岸是出入缅甸的主要通道。“十五”以来,全县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2019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6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35%。

(二)产业规模不断提升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地坚持以产兴城、以诚促产,采取招商引资、项目带动的方式,吸引一大批外资企业落户本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特色产业开发、宾馆酒店运营、边境商贸交易,有利于扩大城镇规模,同时为当地城镇居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三)城镇功能不断完善

从实际出发,各地不断理清城镇化发展思路,着力建设一个地方特色、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产业发展的新型边境城镇。近年来,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沧源县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实施了县城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滨河公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县城街道改扩建、县城供水管网改造等重点市政项目,完成新建县医院门诊住院楼、司岗里演艺中心、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广场、少年宫、游泳馆等科教卫公共服务设施;国道、省道、县道进行了等级化升级,沧源佤山机场顺利通航,极大地改善了边疆与外界的通道,一座集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元素融为一体的边境城镇正在拔地而起。

(四)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为不断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各地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不断规范市内交通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呈现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文明礼貌、和谐安康的良好局面。

(五)城乡发展不断协调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地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规划引领,搞好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各地整合各方面力量,发挥县城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新型社区、新型村庄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例如,2014年以来,沧源县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全方位推进城乡水、电、路、民房、医疗、教育、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454.4公里,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硬板路;水利化程度达42.94%,全县供电可靠率达99.63%,全县人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所有建制村、较大自然村和机场至县城道路实现光纤网络、4G信号全覆盖,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二、滇西南中缅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缅边境民族地区各县因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原因,新型城镇化建设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问题和短板,以沧源县为例,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未来发展需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总要求认识不到位,仍然习惯于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不力,基本农田依然不断地被混凝土所侵占。

(二)规划引领不规范

县城总规还存在一定缺陷,群众意愿体现不够充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总思路,城镇规划不够及时修编,甚至出现执行规划不严肃,存在随心所欲地改变规划的现象。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学校、医院、公厕、停车场、生活区、商业区等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城市防洪、消防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四)产业支撑不给力

城镇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差异性、特色性、长远性;主导产业优势不够明显,辐射产业链短,扩大就业能力弱;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传统服务业量小质弱,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五)管理理念不更新

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城镇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突出。城镇监管不够到位。县城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不规范,个体户占道经营突出。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局部还存在黄赌毒、脏乱差现象,需要大力培养城市文明风尚。

三、滇西南中缅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0年4月3日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发改规划〔2020〕532号)[1],对推进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这一最新的文件精神,对滇西南中缅边境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思路,统一认识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形象定位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本着利民、便民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新型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率低是制约中缅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要充分认识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云南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农业省份,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6%,盆地、河谷面积占4%,滇西南中缅边境的大部分市县坝区面积不足1%,坝区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基于这一实际,为守住基本耕地红线和有效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创新思路,统一认识,形成合力。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严要求监管,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中央、省委的最新要求,及时修编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定位城镇性质、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优化城镇布局,充分体现“统筹城乡、产城融合、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加强规划实施监管,杜绝执行规划的随意性,确保城镇规划的严肃性、可持续性。

(三)突出特色,产业支撑

坚持特色崛起和产业驱动的原则。特色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发挥特色优势,确立城市形象定位,杜绝盲目仿效。要以产业发展作为基本动力,突出资源、区位、文化优势,倡导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建设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形象定位要立足边境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资源、区位、文化优势,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跨境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疗养、运输等服务业,即为发展特色城镇建设指明方向,又能拓宽农民进城的就业渠道。产业集群是新型城镇的重要载体,富有活力的龙头产业,往往能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滇西南中缅边境地区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内生态良好、土地肥沃、降雨充沛、热量充足,优势在于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让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镇。坚持错位发展,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加快发展低碳低耗、节地节能、生态环保的工业园区,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为农民进城提供就业保障。

(四)加大投入,提升功能

创新投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高标准推进城镇路网建设,由城镇中心区逐步向周边社区、农村延伸,促进城乡道路建设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镇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实现污水、垃圾无公害处理,规范车辆的停放,缓解城镇道路堵塞。继续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政策覆盖面,让农民进得了城、住的了房,加强城镇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保等社会事业建设,为农民进城就医、教育等提供保障。

(五)强化引导,提升品质

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着眼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战略,重点加强基本耕地、水资源、天然林保护,坚持发展低碳低耗、节地节能、生态环保的工业园区,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加强县城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本地特色树种为主,抓好街道两侧、内河两岸、楼市庭院、中心公园的造林绿化工作,使城镇绿化率达到45%以上。着眼于提升城镇文化品质,加强非物质文化、名胜古迹的保护利用,建设边境民族文化长廊,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彰显独具特色的文化名城。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提升城镇文明程度,把道德规范和法制约束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依法经营管理城镇,加强市民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坚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决铲除黄赌毒社会丑恶,加强城市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市民、文明单位、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猜你喜欢
边境城镇城镇化
边境扬威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