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者品格与新时代大学精神家园建设

2020-02-25 00:54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求真师者

(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大学是思想、文化、知识和人才的诞生地,大学理应引导社会的精神风尚,成为温馨的精神家园。但是在“经济正确”潮流冲击下,大学的市侩化、功利化、实用化、盲从化严重,师生心理日益紧迫和焦虑,文化精神显露空白和乏力,目标使命被漠视和瓦解。存在的问题警示现状的严峻性和改变的紧迫性。强化育人本质、塑造大学理想,建设大学精神家园,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现代化重要任务。大学精神家园建设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而其中教师的优良品格及其行为示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置而言之,师者品格是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航标灯和助推器。

一、大学精神家园的文化价值蕴含

大学常被誉为“象牙塔”,意指其高贵圣洁,不受市侩庸俗风气影响而能保有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并因其对求真、向善、达美的崇尚而充满理想主义。大学之所以能够担负起“精神家园”的功能,就在于其能够引领社会文化的解放、开创时代思想之先河、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学精神家园旨在从文化价值的维度为人们提供精神的发源地、栖息地和创新地。

大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开拓着求真的科学思维。其一,大学是传承、教育和创新知识的场所,在探求未知、求证本质、研究规律、研发理论、创新思想的过程中,必须秉承科学理性,“在对真理的无止境的探索中,大学毫不畏惧各种与盛行的学说相悖的思想学说流派”[1]。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与捍卫真理应该是大学建设的旗帜。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就强调追求真理的精神进取——“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其二,大学是崇尚学术和发展学术的园地,这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学术是系统专门的学问,即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在人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学一直承担着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学术研究应该基于对知识的渴求和思想的探索,而不应该作为功利的工具,异化成为评职称、要住房、当领导的筹码,否则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就难以避免。学术研究必须拒绝旧的思想观念和教条的束缚,不唯书唯上,只唯实求真、重独立思考、重批判反思,在自由的氛围中思考学术、发展学术、创新学术。其三,大学是求真精神的养成之所。当一群年轻的僧侣聚集在13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争论“天堂里的玫瑰是否带刺”“一个针尖上能否站立七位天使”的时候,这种超凡脱俗、追求真理的偶然细节促成了宗教神学院的形成,并将求真精神深深地植入西方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培育大学的求真精神,就是要摒弃浮华虚假、浅薄功利和随波逐流,崇尚勤奋求实、逻辑严谨和刻苦专研,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中造就求真的科学思维,并使之成为一种时代风尚。

大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涵养着向善的人文关怀。大学不仅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让人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更重要的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善良品质,让人拥有健康向上和推进社会发展的能力。首先,大学所有的文化科学活动包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人文科学对社会、历史、生活和人生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怀,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价值指导和精神动力;就连自然科学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规律探寻过程中,也反映了人的需要和目的,并呈现出人类智慧的光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大学,正是为生命之树浇灌营养和倾注阳光并使之茁壮的温馨家园。其次,大学通过先进文化和健康精神的培育实现对人的向善的人文关怀。在大学里,“科学和人文知识在这里得以传承、整合与创新。而知识本身及其传承、整合与创新的活动,在大学的校园里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中孕育着大学的精神—— 其核心就是科学的求真、人文的关怀和崇高的奉献”[2]。如果说文化滋养了人的向善的能力,精神则升华了人向善的灵魂。一方面,“大学(university)是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3]22,通过文化教育与熏陶,旨在培养有文化修养、具备思想和行为上优良品行的人,使之正确地对待功利与实用;另一方面,大学通过精神的感召,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勇士”,使之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正如“现代大学之父”蔡元培在起草《大学令》时指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4]

大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孵化着达美的价值追求。求真和向善的终极指向是达美,美是真与善的升华。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5]144何为美?美就是一种充实和完善。美的境界是一种感召、一种向上、一种催动。“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6],美的尺度就是人的尺度,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大学在教学研究实践中,通过揭示自然的规律、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本质、人的特性等而实现求真,通过文化的培育和精神的塑造而实现人的向善的价值追求,并基于求真与向善的价值选择,和谐与优化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关系,最终实现达美、造美。

大学精神家园就是要给予大学生对于真理的辨析智慧、对于何者为善的价值选择、对于创造美的进取精神,从而实现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二、大学精神家园建设对师者品格的具体要求

大学在发展社会物质文明中的作用固然不能忽视,但大学在传播知识和研究学术的时候更应注重人文精神,承担起人类精神家园的职能。1931年梅贻琦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并非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大师,但教师及其品格在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发挥教师在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决定性作用,重在塑造师者的品格。

(一)责任·担当:师者的首要品格

责任即职责和任务。花有果的责任,云有雨的责任。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承担不同的责任。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活动不能成为一种“自私的乐趣”,对自己民族、国家、社会乃至世界怀有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关注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这就是有责任的表现。

师者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我们身处大变革的时代,社会问题剧增,每个人都应该致力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发展。而师者对问题的关注将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充满活力的种子,引领学生投身社会发展的事业中。师者直面问题必须要有批判精神。对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毫不留情,批驳否定;批判不是为了“批倒批臭”或“再踏上一只脚”,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其着眼点是美好未来。师者还要研究问题和解答问题,哪怕一些问题的研究不能给予学生确切的答案,但那种“尝百草而施天下”的问题意识和求解精神将会长远地影响学生。

担当即接受并负起责任,责任在于担当。担当是对责任的心理认同后的实践行动,担当必是意志的锤炼。师者如何担当?一要勇于为社会发展献言献策;二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社会在发展,责任内涵也在不断扩展;时代在呼唤,担当的分量和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在大变革的时代,需要师者心怀正义、直面问题、勇于实践。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责任与担当不因能力大小而被拒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责任与担当日益丰富的时代内涵,也赋予师者神圣的使命,我们不能拒绝,无法拒绝。

(二)求真·问道:师者的基本操守

为人师表的人,求真固然应该成为基本操守之最。求真一则是追求真学术。二则是追求学术自由。科学研究是大学存在的重要基础。科学叫人求真,科学研究者应该以求真为基本要求。丧失了“真”,这是师者道德过失的表现。学术失真主要表现在“学术盗窃、学术虚假、学术廉价、学术歧视”[9]。综观当今学术界,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者固然比比皆是,但抄袭、剽窃、冒名的学术盗窃现象,隐瞒、夸大、颠倒、混淆事实的学术虚假现象,官学牵手造成的学术廉价现象,学术圈中看门户、看师承、论宗派的学术歧视现象却也是层出不穷。求真还要追求学术自由,师者应该不受旧的思想观念和教条的禁锢、不受流行风潮的影响、不受封闭环境的束缚,追求独立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创新。

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0]第一,师者传道首先要问道。何为道?“道”,从行从首,许慎在《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11]。在道家思想中,“道”既是“万物之宗”也是自然法则和普遍规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2]300。对于师者而言,“道”是“渔”而不是“鱼”。问道在于悟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2]36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12]34因此“道”需要“悟”。不同的人对“道”有不同的认识和领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12]34师者能够并且必须持续获得对学问之道、师者之道的领悟。第二,师者传道自己必须学道。为何学道?“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13]“夫唯道,善始且善成。”[12]34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学道的目的在于释惑、明理、善行。如何学道?一者曰求真知,二者曰辨是非,三者曰明价值。求真知就是做真学问、追求真理,辨是非就是对真假、对错、善恶的辨析,是明事理的基础。明价值就是基于对促进主体发展需要的认识基础上对“什么是更好”“什么是有意义的”等的追问与追寻。求真知、辨是非、明价值的是一个渐进、精进的过程,追求的最终目标乃是实现主体心灵秩序的优化。

(三)传承·育人:师者的教育情怀

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精神家园,就在于大学不仅担当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任务,更担当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职责。因此,师者除了致力于学术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以人文的情怀致力于传承与育人。

传承是责任感的一种,亦是最具人文情怀的责任感。师者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担负着传承的纽带和攀登的梯子的角色。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已经植根于国人的心中、沉淀在思想的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师者之重任就在于延续和传播中华文化及其蕴含着的道德理性、家国理念、忧患意识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育人是师者高尚的教育情怀。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14]从字面意思理解,“生育”“养育”和“教育”都是育人。“生育”给人以自然之躯,“养育”强壮人的机体,“教育”则培育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师者高尚的教育情怀则在于从精神和灵魂方面育人。尤其在大学里,“导师”的光荣和神圣就体现在这里。师者的教育情怀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情流露,体现在教育活动中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百问不烦、求真务实等。

传承与育人是每一位师者的神圣职责,是大学精神得以传承的根基。因此,传承与育人,成就了师者的高尚品德。

(四)审己·度势:师者的内在修为

品格的形成在于修养。师者的品格形成是讲究内在修为的。审己是从内对自己的反省和思考;度势是从外对社会的认识和投入。因此,审己与度势是师者重要的修为表现。

审己旨在健全人格。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生活中最难的问题就是能否认识自己和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反思人生,这是审己之德,亦是审己之功。师者常常审己的目的是健全自己的人格。从心理学的维度而言,人格的内涵是综合性的,包括生理、心理、道德、社会等要素的统一与协调,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对他人和社会的理性认知,健康的体魄、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良好协调的人际关系,有责任感和创造力并有对未来的奋斗精神等。只有健全人格的师者,才能铸造健全人格的学生。师者审己方能度人,由内而外,将自己高尚的人格推延到学生、影响学生。师者高尚的人格具有崇高的价值导向力量,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能够让学生佩服、信任、尊敬,教育者的规劝、指导、建议、批评就容易使学生认同,德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度势,本义是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变化。审时度势方可洞察世事,观照现实。对于师者而言,度势就是要有强烈的入世态度、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及时洞察国家兴旺、社会发展、人民福祉的客观需求,并能致力于实践改造。度势即明理,明理方能豁达。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八纲目”,如果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重在审己内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重在度势向外。向内,能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心灵!向外,则能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

三、塑造师者品格以促进大学精神家园建设

教师是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主导力量,实现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其中展现的教师品格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效果。

(一)品行筑垒:师者的行为示范支撑起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脊骨”

古语云:“行正为范,见贤思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60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亦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出了行为熏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而言,师者的行为示范能够成为学生们效法的对象和敬仰的榜样,从而实现品行的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观念,也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人的认识不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而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的品行通过每天的行为示范在学生们面前展示,学生们通过对这种行为示范实现认识、反映、感染、内化等环节的认知过程,并伴随着“选择-判断-比较-施行”等一系列身心活动,最后在自身的行为实践中得到反映和展现,从而获得真知、提升品行。这一个过程,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规律,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5]

从教育的主体间性而言,师者的品行筑垒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反映和见证,并实现“双主体”的优化。教育活动不是“我”与“它”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双主体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主体间性关系。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示范性”,哪怕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第二主体具有“向师性”和“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活动的切割或雕刻,学生的笃信与模仿会给予教师心理慰藉和鼓励,促使老师反躬自省和积极进取。在这种双主体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到精神家园的建设中。

从教育的目的而言,大学教育不单是教学,更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道德情操,造就有高级思维、高尚精神、高雅人格、远大理想、积极情感、坚强意志和良好习惯的高层次人才。”[16]教师要严于律己,自我表率,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才能实现育人的崇高使命。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7]教师的行为示范使学生真正地“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实现“乐其道”“行其道”。从这个意义上,师者的品行筑垒支撑起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脊骨”。

(二)德育为先:师者的道德修养引领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风尚

教师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师德乃是教师实现此职业理想的灵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者的道德榜样能够在学生心中产生“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情感,实现德育的目标。

不同时代的模范师者因其高尚的道德素质,引领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风尚。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地,就是因为有胡适、李大钊、蔡元培、马寅初等一大批师者,引领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时代精神;清华大学因为梅贻琦、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高尚的师者,使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现代大学历史上熠熠生辉;抗战时期合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而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有诸多泰斗级的师者,如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钱钟书、朱光潜、钱穆、吴晗、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熊十力、费孝通、华罗庚、陈省身等等,他们秉承“刚毅坚卓”校训精神,弘扬师者品德、维护大学权益、坚守大学风骨,铸造了中国大学空前绝后的辉煌历史。

师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包括基本品德、品行和修养,还包括精神的追求与完善,如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坦诚、正直的品格;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美德;求实、进取的精神追求;克服困难、敢于挑战的毅力和雄心等等。具体而言,师者应该成为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的模范。在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是其最重要的素质,是其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对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的精当描绘。

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师者要对大学生自由个性发展给予深切的道德关怀。一方面,道德关怀的目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其人生美德系统的建立,从而完善其道德人格,培育学生自由个性、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作为人和社会发展最高阶段[18]。所谓“自由个性”,也就是行为主体具有意志自由,能够进行独立判断和自愿选择,也就是道德自律。师者应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使学生实现自我调节与自我观照,自觉地扬善抑恶,提高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师者对学生的道德关怀关键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激发其道德情感、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并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持续地贯穿于道德认知、道德感染、道德融合和道德升华等基本环节。因此,师者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的过程,其影响甚至持续到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

(三)仁智双彰:师者的育人能力挥动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翅膀”

仁智双彰意即师者既要博学深思,以才服人;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真诚待人、正直为人、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德服人。

“仁”是师者育人能力的首要前提。首先,师者之仁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仁是儒家伦理的最高原则。何为仁?子曰“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35仁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其次,师者之仁表现在对学生的真诚的引导。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5]132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因此,师者之仁就在于激发学生真诚的情感、道德的善心,从而使之成就完善的人格。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Buber)指出:“教育的目标不是教知识或会做什么,而是塑造人格。”[19]

“智”是师者育人能力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智要求作老师的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如果说无所不通的要求过高,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并不为过。因此,师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历史、社会、世界和生活有了解、有洞见。另一方面,智要求作老师的必须是智慧之人。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5]47此“知”乃“智”,意即聪明人不会迷惑,智、仁、勇被认为是君子三德。智,就是智慧,大学教师要拥有智慧必定要有哲学的修养。因为哲学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还能够启迪我们的共同理想,提升人生境界,使人崇高,因此,精神家园的建设不能缺少哲学的引导。哲学“直接地是以各门科学知识为对象,这样它才能够超越那种表象的偶然性、流变性、杂多性,它才能够深层地去透视现实,理想地去引导现实,批判地去看待现实,它才能够成为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超越的智慧和创新的智慧”[20]。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通常被看作是对人类“命运之问”的解答,从总体上探索着人和世界的关系,寄托着人类精神的求索,其研究主题就是如何把握、解释世界和定位人生,探询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它表现和反映了人对世界和人自身根本问题的终极性探求。哲学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从最深刻的层次和最深远的意义上对现实与理想的对立的不断扬弃。黑格尔指出,哲学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到“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21];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既要考察“对于世界及人生所立之道理”,也“须直接观察实际的世界及人生,以期自立道理”“哲学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22]。在价值理性衰微、工具理性膨胀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浪潮汹涌激荡,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消解着人生意义。在此背景下,大学精神家园的建设更需要高擎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旗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从善如流。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纽曼曾言:“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它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味,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利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3]97-98概而言之,大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为人们提供“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23]的家园之感,此家园乃是灵魂寄托与精神飞扬的圣殿。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求真师者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筑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张锦绣
阎生德
师者风范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