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理论面临的挑战

2020-02-25 03:55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受众价值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00)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造就了微信、微博等广受大众青睐的产品,这些产品凭借其个性化、互动性等特征,形成了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同时也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之下,记者不再是唯一讲故事的人,读者也不再是被动听故事的受众。记者与受众的互动也不再是“传播—反馈”似的一来一往,而是同事往“叙事池”中投递信息,再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新闻传播也由过去的“线性传播”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使得过去许多主流的新闻理论遭遇了新的挑战,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表征。

一、新闻客观性面临的挑战

新闻客观性原则在20世纪初于美国盛行,那时的新闻从业者曾经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不偏不倚、完全客观地报道新闻。但随着新闻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新闻中绝对的客观是难以达到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价值判断来选择和收集材料。在新闻写作时,也难以确保不受到自身所处群体,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所有的新闻写作,都会无可避免地带上一定的倾向性。因此,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客观报道,更多则是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坚守。记者在报道新闻时要实事求是,用最真实的文字,从各个角度对新闻事件做全方位的报道,将正在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地传递出去,而人们会对新闻做出自己的反映和判断。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不再限于受过专业培训的记者,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麦克风,拥有了生产、传播新闻的能力,新闻的客观性也遭遇了空前的挑战。我们难以保证所有的新闻发布主体都能够遵守“职业操守”,都拥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因此也难以保证“叙事池”中新闻的客观性。

如今,新闻的客观性不仅是一种要求,更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警省:因为人人都有可能将事实和个人偏见混为一谈,所以更要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这种偏见带来的损害。新媒体记者必须按照一套严格的新闻操作规程,广泛收集信息、深入了解背景知识、尽可能避免社会舆论、利益诱惑、个人素养等因素对新闻写作造成影响。

二、新闻真实性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陆定一率先提出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他认为新闻一定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根据事实来进行新闻写作,并将真实性同党性联系起来。而在国外学界,新闻的真实性更是有着神圣的地位。首先体现在新闻伦理中的诚实: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由人来进行的,新闻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把关人”角色,决定着读者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因此实事求是地写作、保持对读者和对职业的忠诚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体现在新闻报道必须准确,除了记者要如实进行新闻写作之外,媒体和监管部门也必须要将真实、准确、公正作为基本原则,制定一系列详细的、有操作性的章程和法规来约束新闻创作的各个过程。最后体现在新闻工作者对真相的追问。仅仅是以专业、准确和客观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可能只能触及到事件的表象,而追求事件的真相和对事件本质的挖掘则是新闻真实性的更深一层要求。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来源越来越分散。新浪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发声“麦克风”,网民也成为了新闻的“把关人”。再加上各个媒体在新闻时效性和点击率上的激烈竞争,造就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混乱的新闻环境。这种背景下的新闻真实,已经不仅仅指如实进行新闻报道,而发展为多方位,全过程的真实。

一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真实。即写作时要保证具体事实的真实、事实概要的真实、具体事实和总体事实相符。二是新闻传播过程的真实,新媒体平台为新闻的转发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然而在转发过程中,媒体可能会为了追求时效性而忽视对新闻来源及其真实性的辨别,从而导致新闻失实。三是不同个体理解程度的新闻真实。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表现出很强的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轻松地进行新闻传播,但这种传播通常是建立在每个用户自己对新闻的理解之上,因此在一次次的传播中,可能会发生有意或无意的曲解,从而导致新闻失实。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变化

新闻价值是传播者基于对媒介环境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的对受众接收新闻喜爱的一种推测。学界围绕新闻价值的讨论从未停止。如今,学界对新闻价值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其内涵。学界普遍认为新闻价值的内涵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五大要素。也有学者认为,新闻一旦具备了重要性,那么显著性和接近性也就必然存在,因此化繁为简地提出了新闻价值的“三要素”理论。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新闻价值的“七要素”和“十二要素”理论。虽然学者们对新闻价值的内涵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新闻的价值取向都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并且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如今,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的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新闻工作者如果仍被传统的概念所束缚,将难以真正把握住真正的新闻价值。

(一)时新性的困境

新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新闻的时新性上。所谓时新性也就是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即新闻事件从发生到媒体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短,新闻的时新性就越强,新闻的价值也就越高。时新性是也是新闻之所以能叫做“新”闻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时代,不同媒体的时新性也各有差异。报纸、杂志等纸媒会受到发刊周期的限制;电视、广播会受到播出的时段的限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将新闻对“时新性”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传统的新闻生产是建立在延迟性基础之上的。新闻的生产要经历前期新闻线索的筛选,采编人员的现场调查、采访、写作,编辑的审查、把关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正是因为这个时间差的存在,新闻工作者才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选择、报道,才有可能选择以何种方式、何种角度来呈现这一事件,于是才产生了对新闻价值的考量。由此可见,传统的新闻价值是一种事后报道时的选择标准。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和媒体对新闻时新性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缺乏等待新闻核查和加工的时间,迫不及待的要知道当下发生的事,对“延时性”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互联网技术一方面为新闻极致的“时新性”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媒体间对“首发”新闻的竞争。在这个局面下,“时新性”已愈发逼近为“实时性”,新闻的“延迟性”也几乎不复存在了。然而,新闻事件发生和报道产出之间的时间差一旦消失,传统媒体引以为傲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等优势便会大打折扣。如果媒体坚持这种延迟性以确保专业性和权威性,又可能会面临落后于其他社交媒体,在舆论引导等方面处于劣势的风险。因此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来说,时新性的把控和取舍,有着和往常不同的意义。

(二)重要性与趣味性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往往更倾向于将具备宣传效果的硬新闻作为优先选择,将贴近人民生活的软新闻当作调剂内容。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赋予了每个个体成为传播者的权利。互联网的特性令自媒体的使用者所发布的信息和新闻可以异常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开来,这种传播几乎是没有边界的。新闻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大事件,人们的生活见闻、明星八卦、奇闻趣事等都被投放到“叙事池”中,并且能激起巨大的浪花。受众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国内外的重大时政消息,更在意那些极具娱乐价值的软新闻。明星的花边新闻在微博的热搜榜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成为人们搜索、讨论的热门话题。

这种变化一方面使人们被眼花连乱的新闻信息所迷惑,难以判断哪些信息更重要、更值得关注,另一方面,受众从过去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选择者、传播者。新闻“重要性”与“趣味性”之间的主次关系也因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需求上的变化,导致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的新闻比重逐渐增加,媒体不得不在挖掘软新闻和软化硬新闻上下功夫。

(三)接近性

新闻的接近性有两层含义,分别为地理上的接近性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性之所以具备新闻价值,主要因为比起远方的新闻,身边发生的事与人们的利益关联更大,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反观现状,传统媒体因为技术和人力实现上的障碍,以及身为“喉舌”的角色要求,对人们的“接近性”需求满足程度还有很大欠缺。即便是当地的电视台、本地报纸,也会将大量的版面和时间分给国家和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对本地新闻的报道往往处于次要的位置。而新媒体的出现,令新闻的接近性从物理接近性向心理接近性转移。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地域性的束缚,地理空间的距离限制逐渐被消解。同时,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也拉近了受众“心理上的亲近感”,形成了新的新闻价值取向。

一方面,新闻的互动式传播、个性化订阅等技术,使得受众从由被动地接收新闻转变为主动地选择,订阅,获取新闻。受众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类型进行订阅,如此一来,受众所接收到的新闻成为了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新闻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被大幅拉近。另一方面,用户不仅是新闻的受传者,还开始参与新闻的制造及传播过程。借助微信、微博、自媒体公众号等平台,用户可以轻松地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中来,将亲身经历、目睹的事件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传播,实现过去无法实现的大规模“口耳相传”,从而最大化地消解“空间”和“心理”上与新闻的距离感。

新媒体对新闻价值的种种影响表明,新闻价值作为衡量新闻的一把尺子,有着一定的客观性,但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传统的新闻价值五要素的意义不可否认,但在如今的传播环境下,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这其中有改变,有冲突,也有延伸。

四、结语

新闻传播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属性,与哲学、历史等学门相比,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知识,一向与特定时空情境、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新闻理论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理论也一定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当今的新媒体大环境下,如果一味地复制,记忆,全盘接受大众传播时代所产生的新闻理论,定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因此对新闻理论的再思考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在运用新闻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实际,全面考量各个因素,而不是一味拘泥于传统的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新闻传播实践服务。

猜你喜欢
受众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一粒米的价值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给”的价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